查看原文
其他

《阿修罗》6年“巨制”7.5亿打水漂!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洋务运动”还要多久?

梁唯 文化产业新闻 2019-05-16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作者:梁唯

美编:张晶晶


今年暑期档最大的悬案,不是《我不是药神》为什么能爆发;也不是《邪不压正》的姜文到底讲个啥;而是《阿修罗》投资方的闷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在昨日晚间(7月15日),这部号称“历时6年耗资7.5亿”的大制作电影突然宣布撤档停映,并向“未能如愿观看影片的观众表示歉意”。虽然更多观众觉得,他们应该向“不幸已经观看影片的观众”致歉才对。



上映三天后紧急撤档,是被迫还是为了营销炒作?


据了解,《阿修罗》是凭借《画皮》拿下年度票房冠军的电影人杨真鉴筹备6年之久的新作。该片从东方传统文化寻找灵感,提炼出《阿修罗》整个题材,塑造了天界、阿修罗界、人界、饿灵界、魔兽界、炼狱界六界的全新世界。广阔的世界架构,奇幻的故事,是个不折不扣的“东方奇幻“大IP类型。



但或许是“生不逢时“,这部奇幻影片在今年大片云集的暑期档却并未得到多少关注度,即便拥有吴磊、梁家辉、刘嘉玲等知名演员的加入,但预售票房仅495万元,并且自7月13日上映后,截至目前累计票房仅4846.8万元,排片也仅为7.62%,而同日上映的姜文执导的《邪不压正》如今累计票房已经达到3.3亿元,排片也高达31.52%。



终于,不甘心悄无声音淹死在暑期档的《阿修罗》被迫发出最后的绝响——撤档停映,以一种壮烈的姿态挣扎进微博热搜榜。

 

但戏剧化的是,在影片撤档的消息发出后,片方弱小、无助又可怜的低姿态非但没有博得网友的同情与关注,反而引发了一波嘲讽。



而关于上述网友对于片方疑似“洗钱”的嫌疑是由于,官方数据称《阿修罗》制作成本高达7.5亿,如果数据属实,这部影片的制作成本已超过同档期其它四部电影总和;而如果不算成本达1.5亿美元的中美合拍电影《长城》的话,《阿修罗》的制作成本甚至可以说已位列国产电影第一。

 

因此,巨额的资金投入再加上突如其来的撤档停映,导致每条有关《阿修罗》撤档的微博下都有大量怀疑片方洗钱的猜测。

 

不过反过来一想,如果真的洗钱了倒也不用撤档,毕竟钞票已经入库,撤不撤档关系不大。所以,应该还是票房太丑陋、对手太优秀,片方才选择改日再战。


从《阿修罗》的紧急撤档,揭秘隐藏在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背后的问题


1电影越来越成为金融产品,高额溢价变成行业常态?


近几年,大量的金融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在为影视产业提供资本加持的同时也为影视产业带来了一系列金融的玩法,例如其中的保底发行、溢价投资等。这其中,我们对于保底发行都相对较熟悉,而对于溢价发行却并没有那么了解。

简单来讲,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创业项目,那么导演在剧本和IP阶段就是天使轮,一般几千万的项目的话,就是花几百万把项目雏形搭建起来。而制作费是A轮,待拍摄成片后,有人垫付宣发是B轮。而影片上映就相当于是公司上市。以前是电影直接A轮和上市,现在是按照资本市场,可以有天使轮,A轮,B轮,甚至C轮,然后再上市。而中间的溢价,就相当于是B轮或者C轮。



我们通过具体的数字来讲,大家可能会有更直观确切的感受。例如某部影片经过了三轮溢价,一开始的投资是4000万,那么最终电影的成本是多少呢?咱们算一下。第一次溢价一倍,是8000万;第二次溢价两倍,是1.6亿,第三次溢价三倍是,4.8亿。

这些一共加起来是7.6亿元,但初始投资额只有4000万。也就是说,官方所称的巨额投资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其通常都是经过溢价发行后的金额。

例如,《美人鱼》的投资成本据说高达4亿,但是很多人说它的特效明显没有《三打白骨精》花钱多,那为什么《美人鱼》会比《三打白骨精》投资还要大呢?毫无疑问,这里面肯定是溢价了。此外,近几年广受大众欢迎认可的影片如,《捉妖记》《女儿国》以及《捉妖记2》等作品都是走的这条路线。



很多人也许不能接受电影溢价的行为,认为片方太黑了,太不公平了。但其实溢价恰恰是市场成熟的表现,而不是黄牛加价。这是一种可以降低每个人风险的一种金融杠杆,并且可以提前回收资金,同时也让更多人在中间收益的一个业务形态。溢价的作用就相当于保底发行一样,可以提前回收一部分钱,把资金流转速度再加快一倍。甚至有的影片在保底发行之前还可以再溢价一轮卖出去,可以说是双重保险。


但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具备电影票房预测的能力和运营能力,并控制好风险。

毫无疑问,此次号称投资7.5亿元的《阿修罗》一定也是经过了多轮资本溢价,最终才达到了如此的高额投资。但因为投资方票房预测的失误,影片上映三天就紧急撤档,票房收入仅4000多万,连投资的零头都没赚回来,就更别谈盈利了,所以,这次输得最惨的也就是那些溢价之后进入的投资人。


2评分网站有多重要?难道真的是评分“谋杀”了《阿修罗》吗?


在《阿修罗》上映后的第一天,由于在猫眼上对于该影片的评分仅有4.9分,引发了片方对此的强烈不满,发文称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黑水行动”,是“整个行业的耻辱”。



口碑不佳就在第一时间质疑评分网站,对于片方来说已不算新鲜操作。毕竟,《逐梦演艺圈》的毕志飞导演,至今还在执着于为其大作讨个说法。但话又说回来,难道真的是不公正的口碑评价才导致了片子票房不行吗?我们来看看没有被质疑“做手脚”的豆瓣影迷是怎么认为的。



所以,认为不公正的口碑评价才导致了片子票房不行是根本没有道理的。例如,今年春节档期间上映的《红海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红海行动》的开局可谓惨淡,与同期相比,该片预售票房、宣发力度、观众期待值均垫底,首日排片仅达11.4%。



然而靠着观众的口耳相传,《红海行动》低开高走,连续5天票房一直上升,并于上映第七日成功超越《唐人街探案2》,坐上当日票房冠军的宝座,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依靠口碑完成完美逆袭的影片。此外,《湄公河行动》、《夏洛特烦恼》、《老炮儿》、《疯狂动物城》等一众影片都是凭借超强的口碑后来居上,使得最终的票房逆袭成功。

所以,各大评分网站对于电影的评分都是有根据的(当然除去恶意水军之外)。这次猫眼对于《阿修罗》的评分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其与豆瓣是基本并行的,这是真实口碑的表现。而淘票票给了如此高的评分,是因为阿里巴巴是这部电影的制作方之一。与其说猫眼评分假,不如说淘票票评分太假了。

因此,《阿修罗》的市场表现,要从内容、特效、选题等维度反思,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市场,责怪评价平台。


这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洋务运动”还要进行多久?


目前,《阿修罗》的票房走势显然与当初片方30亿的预期相去甚远。失败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如果说《我不是药神》的出现是生逢其时,那么《阿修罗》显然并没有赶上好时候。时代风向在发生变化,当现实主义题材备受青睐,魔幻电影由于频频扑街而“背上原罪”时,过于注重视效的《阿修罗》,显得吃力而不讨好。



近年来,我国电影人一直在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工业化进程作出着不懈努力,但也许就连他们自己也没有弄清楚,什么才是中国电影的工业化?难道光靠砸钱制作出狂拽酷炫的特效就可以了吗?


显示不是,对于《阿修罗》来讲,大家诟病最多是其对于电影工业化和电影内容的次序颠倒。片方长达6年时间在视觉特效上发力,但并没有真正好好打磨剧本,徒有外表的架空世界观却没有内核的内容,这些观众早就看腻了。在以后,电影市场对于电影内容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公众拒绝为烂片买单,即使是拥有明星流量与特效制作,也仍然不能成为其保护伞。



回顾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从早期投资项目到收购海外公司,从中外合拍到邀请好莱坞主创讲中国故事,“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故事,在洋务运动100多年后被移植到了中国电影界。


但仿佛是历史宿命论被验证一般,“造不如买”、“中体西用”的思维仍在影响着中国电影人突破自我局限,建立自己的一套标准。更多人简单地以为只要模仿外国大片那样的特效,照搬好莱坞的制度,就可以解决困扰中国电影多年的沉疴旧疾。


这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洋务运动,也许要以失败与遗憾告终,但现代化的大门已经在无数次实践与试错中悄然开启。也许很多年之后,人们回顾《阿修罗》、《长城》等影片时,他们会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成长史上留下其应有的一笔。里程碑式的国产奇幻电影佳作如果在未来能够涌现,“失败者”们的探路功不可没。


部分资料来源:好奇心日报、八角文娱、腾讯科技、一起拍电影


往期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