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三十年,中国的喜剧之王到底是谁?

康璐玮 文化产业新闻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作者:康璐玮

美编:丁迎雪


“《李茶的姑妈》不好看。”在这个国庆档,几乎所有的影评人都给予这部电影一致的反馈。


在这个只有四部大片角逐国庆档之际,《李茶的姑妈》以首日2亿领跑票房,却以越来越糟糕的口碑跌下神坛。



开心麻花作为中国喜剧新生代的“最强”厂牌,在出产《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等高口碑黑马电影之后,在2018年的国庆档,面临着最大的存亡危机。麻花怎么拧才会“再次”开心,也成为了未来“开心麻花”团队要攻克的新难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喜剧佳作的不断涌现,喜剧电影在整个电影市场中的表现备受瞩目。发展之初就深受好莱坞类型片模式影响的香港影坛,制作喜剧片的数量占据着绝对比重。而在内地,目前单片票房过10亿的只有喜剧片,历史票房前10名中超过半数都是喜剧片!


那么,喜剧是如何做到历久弥新,在影坛保持长盛不衰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永远在演化、变化,从“无厘头喜剧”到“功夫喜剧”,从“动作喜剧”到近年愈发火热的“黑色幽默”,民众对于喜剧的新鲜感得以保持,观影体验也得到了提升。今天,我们一起来盘点近30年来中国喜剧电影的演变史,通过记忆深处的一部部佳作来展望未来喜剧市场的发展。




第一阶段:港式经典喜剧占领童年


香港喜剧电影的兴衰,是整个香港电影时代的缩影。


在黑白默片时期,香港喜剧电影受到上海滑稽戏的影响,极尽搞怪和夸张之能事,以博得观众一笑。后来,有声电影的出现为喜剧赋予了更多的可能,台词与情节的融合衍生出了多元的喜剧形式,造就了童年难以忘怀的一代经典。


1.     动作喜剧片


有的电影人擅长动作片,还有电影人擅长喜剧片,但40年来,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大师,非成龙莫属。从《醉拳》开始声名鹊起的成龙,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之前动作片拍摄的路子。


1978年《醉拳》


以往的动作片从来都是硬汉型的男主角配以凌厉、炫酷的招式,但成龙以“动作喜剧”改变了这一现象,在成龙的上百部电影中,喜剧成分不仅仅只是一种配料,而是和动作一样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的对打、灵巧的逃避和躲闪让动作和暴力的画面变得具有喜感。


1992年《双龙会》


椅子、筷子、键盘、乐高玩具、冰箱、甚至是裙子。你可以看到手中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他的武器。这不仅让每一次的打斗都变得真实可信,也创造出了别处不会有的笑点。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独一无二也有苦恼。


成龙出道四十多年了,喜剧动作却还是得看他,在层出不穷的演员中,至今没有能够接替他的合适人选。


2017年《英伦对决》


60多岁的成龙还在演戏,真的是不甘寂寞吗?


2.     僵尸喜剧片


如果要问在香港电影上,哪些称得上是开天辟地之作?


那一定是僵尸喜剧



在中国特色上,林正英开创的僵尸喜剧完全做到了独树一帜,可以在世界电影里炸出一条血路。当那个身穿清朝大袍的僵尸面目狰狞地出现在荧幕上时,我们会说:看,这是僵尸片,中国的僵尸片。


不过,由于政策风向等原因,和黑帮片、武侠片相比,僵尸片风靡的时间几乎只有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那十年。


林正英


林正英是僵尸片的始祖。他本是武行出身,身手不凡,在出演1980年《鬼打鬼》时候,林正英的身份是“邪恶的捕快”,两年后出演《人吓人》当了一回老态龙钟的道士,此后延续了垂垂老矣的姿态出演了《人吓鬼》。终于,在1985年出演了《僵尸先生》里英姿飒爽的九叔一角。而一师二徒也几乎成为了之后多部片子的标准搭配。


1985年《僵尸先生》


可以说,从《僵尸先生》开始,“林正英”这个名字,已经成了一个卖座的大IP。之后他又接连主演了《僵尸翻生》、《僵尸家族》、《一眉道人》、《僵尸至尊》、《新僵尸先生》等僵尸电影,都有不错的票房。


同样作为卖座僵尸电影的,还有1987年的新型僵尸片《猛鬼差馆》。虽然是当时最热门的僵尸题材,《猛鬼差馆》却并未沦为跟风之作,而是结合了西方吸血鬼电影的元素,拍成了时装版的警察与僵尸斗法的惊悚搞笑喜剧。同样的作品还有黄百鸣推出《开心鬼》系列和周星驰的《回魂夜》等。


1984年《开心鬼系列》


香港的僵尸片是特别的僵尸片,其中的喜剧元素大于惊悚,为它赢得了更广的受众面。


3.“博彩”喜剧


在港式电影风靡大江南北的过程中,“许氏兄弟”领衔的“博彩”喜剧成为了当时的流量担当。早在1974年,就以一部《鬼马双星》缔造了625万港币的票房纪录,开创了港式喜剧的新纪元。


1974年《鬼马双星》


《鬼马双星》以骗术和赌博为切入口,讽刺了当时社会日益猖獗的博彩业,“十赌九骗”是该片力求揭发的主要问题。许冠文率先创造性地把市井俚语、快速的喜剧节奏、猥琐的男主人公等全新元素带入自己的喜剧电影,博得了市场了强烈追捧,许冠文也无可争议的成为香港新一代喜剧的开山鼻祖。


许冠文


票房说明一切问题,在7475767881年的这五个年头里,许氏兄弟的喜剧一直稳坐票房冠军金交椅,不断刷新的票房纪录,给他们带来了空前的成功。这里不仅有大哥许冠文的个人魅力,也有弟弟许冠英、许冠杰的倾力付出。


1981年《摩登保镖》


1981年上映的《摩登保镖》是许氏光辉岁月的最后见证,在这部票房冠军之作收官以后,许氏三兄弟的神话烟消云散。


4.     无厘头喜剧片


上世纪90年代是香港电影辉煌的顶峰,虽然之后光环渐褪,但周星驰的横空出世却为香港喜剧在电影史上刻上了永恒的勋章。


周星驰是天才,更是喜剧之王。


1994年《大话西游》


1994年,周星驰与刘镇伟合作的两部《大话西游》开启了“无厘头喜剧”的浪潮。当时的内地观众对这种充满了想象力、到处是天马行空的搞怪桥段的喜剧片完全没有免疫力。


1994年《大话西游》


有谁没看过周星驰的喜剧?我身边大概找不出一个。《逃学威龙》是每个厌学患者的爱,《大话西游》是多少人的恋爱圣经,《唐伯虎点秋香》让华语世界里的蟑螂有了体面的名字……


1993年《唐伯虎点秋香》


周星驰的喜剧往往刻画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用无限夸张的喜剧桥段,尽情体会社会的冷漠或是人性的丑陋,让观众“笑中带泪”。而周星驰的电影表面是神经病,背后是天真和心酸,优秀的喜剧本质上都是悲剧。


可天才从来不会量产,香港电影再难出第二个周星驰。


后来,香港的喜剧电影一年不如一年,喜剧人才也开始出现空档,没有新人的出现,导致香港影坛的喜剧变得庸俗不堪外加乏善可陈。


2004年《功夫


也幸好还有周星驰,他在新世纪以后两部作品――《少林足球》和《功夫》,都在创造新的喜剧高峰,他凭借一人之力撑起了香港喜剧电影的半边天,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终究还是回不去了。



第二阶段:内地喜剧分庭抗礼


刘震云说,冯小刚距成为一个对电影有贡献的大导演,仅剩一点七公里。这话是2003年说的。现在呢,还剩多少公里?还是已经抵达了?不好说。


冯小刚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90年代末,冯小刚和他的“市井喜剧”为内地喜剧电影的破土而生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


1.   市民喜剧片


1997年《甲方乙方》


1997年《甲方乙方》将荒诞的“好梦一日游公司”作为故事主线。作为冯氏喜剧的第一部贺岁档电影一上映就深受好评。600万的成本最终带来3000万的票房,《甲方乙方》真正奠定了冯氏喜剧的风格。


1999年《没完没了》


有人这样评价冯小刚和葛优的组合配方:以王朔式的调侃作为灵魂与基调,贯穿整个影片;流行话语体系和引人发笑的段子高密度高频率“挤压”到电影对白当中;带有鲜明时代感符号的影像,与沉溺于皮相取乐的恶搞。


可喜的是,这配方能够轻易捕捉到观众的笑点与赞点,冯小刚成了那个年代的票房灵药。


2001年《大腕》


同时,冯王氏惯用的“调侃+恶搞”戏路,在2001年的《大腕》中达到极致。表面上看只是一部使人娱乐放松的平民贺岁片,通过小人物(电影制片厂摄影科下岗职工)尤优为著名导演泰勒跟拍纪录片的故事,揭露并传递着中国当下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和时代虚症。


嬉皮笑脸,玩世不恭,嬉笑怒骂,无论怎样,冯小刚没辜负喜剧二字。


2. “黑色幽默”喜剧片


而在冯小刚叱咤国内喜剧市场,赚的盆满钵满之时,天才再次从天而降。


2006年,《疯狂的石头》这部低成本喜剧创造了现象级的成功,捧红了黄渤等知名演员的同时,也让宁浩迅速跻身当时知名导演之列。


2006年《疯狂的石头》


一波又一波的人模仿宁浩,《疯狂的xx》系列几乎衍生出了成千上万个版本,但宁浩的成功从未有人复制成功。


有人说他是中国的“盖里奇”、“昆汀”,因为他将当时正流行的多线叙事、凛冽的剪辑风格,落地了自己的电影作品中,当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而其中关键一环,是大家觉得低成本可以拍成这样,出乎很多观众,包括业内人的意料。


2013年《无人区》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纯粹的娱乐商业电影,它并没有想表达什么过于深刻的主题,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娱乐观众。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长久以来相当缺乏趣味性,电影人大都固步自封,多数认定艺术品质才是影片的唯一标准,而大大忽视了电影的产业特性。


2014年《心花路放》


一个导演,能为电影中的形象倾注灵魂,又能将商业性控制得恰如其分,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天赋的事情。


宁浩也将自己的鬼马脑洞“传染”给了好基友黄渤,于是我们在12年后的荧幕上看到了《一出好戏》。


2018年《一出好戏》

站在导演席的黄渤这样说道:


“《一出好戏》不是一出爆笑喜剧,它是一个寓言故事。”




第三阶段:中国喜剧新生代,“三大厂牌”扛起大旗


当步入中年的冯小刚在艺术的殿堂中努力“脱俗”,宁浩转行监制掌舵幕后时,中国的喜剧电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再没有往日天才式的“一枝独秀”,导演与剧本不再成为决胜因素。“厂牌”成为了最有号召力的一面旗帜。


在这场群雄逐鹿里,现象级影片层出不穷,票房记录一次次被刷新,人们对于喜剧电影的概念也在一次次“update......


喜剧新生代中再没人谈“喜剧之王”,而这三大喜剧厂牌却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喜剧王国。


1.“囧字号”电影


2012年,作为“新人”的徐峥执导自己的首部电影《泰囧》,以12.73亿人民币的票房而成为当时国内票房冠军。


2012年《泰囧》


机缘在于2011年光线传媒推出“新导演培养计划”,其致力于把演员打造成导演,名单包括徐峥、吴秀波、邓超和黄渤等。此时的徐峥已经出演过16部电影(截至目前已经有21部),34部电视剧,以及16部话剧。在表演方面的积累已经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


因为看到别人比自己过得更惨就会忍不住愉悦感爆棚是每一个观众共有的心态,这种心态难论好坏,但没有代沟。“囧”概念的提出和王宝强徐峥的精彩演绎让《泰囧》成为了当年的喜剧奇迹。


2015年《港囧》


后来,因为赶上了“IP”时代的红利,《港囧》虽然口碑上略有吃亏,可票房依旧没扑。


徐峥的作品之所以能博得这么多的关注与认可,除了他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喜剧天分之外,他对自己电影的准确定位以及他对观众心理的精确把握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2013年《摩登年代》


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徐峥越来越淡化“囧”的概念,但从他的电影作品中看,无论是《摩登年代》还是《我不是药神》,表现的依旧是市井小人物的“囧”境。


2.  大鹏系列电影


2015年诞生了两部现象级喜剧,直接让这两个喜剧厂牌一战封神。


其中一个,就是大鹏的《煎饼侠》。


2015年《煎饼侠》


《煎饼侠》上映当天,破亿元大关,达1.34亿元,创造了2015年华语喜剧冲刺亿元票房最快神话,更凭借高达90%的上座率收获约达340.91万的观影人次。依靠上映当天的优异表现连番刷爆国产2D电影首日票房纪录、上座率及国产2D影片首日观影人次纪录,最终票房累计11.8亿......


放在今日,这些数据可能只是一般。但在当时,距离上一部现象级喜剧《泰囧》已经整整过去三年。


《屌丝男士》


《煎饼侠》作为《屌丝男士》网剧的电影衍生,为“网剧逆袭”开创了历史性的先河。对于中国互联网,《屌丝男士》可说是最值得铭记的作品,它几乎重新定义了网络剧的表现形式、时长和播放形式。


而互联网的自由空间,给予了大鹏汇聚组合自身多方面的才华的机会,最终有了《屌丝男士》和《煎饼侠》。集结袁姗姗、柳岩、尚格-云顿、郭采洁等超过30多位明星加盟,更邀请了古惑仔“重出江湖”。


古惑仔


大鹏论才华必然比不上前人,但他在资源整合上的努力帮他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大鹏自己也说过,我特别希望当别人形容你的时候,可以用这样一些词,有天赋、聪明,但是他们放在我身上的词全部是努力


2017年《缝纫机乐队》


虽然2017年,《缝纫机乐队》遭遇开心麻花的直线碾压,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感动”、“哭了”。


3. 开心麻花电影


《夏洛特烦恼》在 2015 年国庆档上映的时候,排片很低。


2015年《夏洛特烦恼》


也不能怪排片经理眼瞎。国庆档向来兵戎相见,和《夏洛特烦恼》同一天上映的是鬼吹灯 IP 加持的《九层妖塔》,再早几天上映的则是刘德华主演的《解救吾先生》。


另外,同档期还有一部题材和类型都跟“夏洛”撞了车,但却有前作背书的喜剧——《港囧》。


当时《港囧》比《夏洛特烦恼》早上映 5 天,在上映 6 天半就破了 10 亿,最后定格在 16 个亿;而夏洛一开始排片就少,硬是靠着口碑逆袭,爬了两个礼拜才破 10 亿,最后总票房也只比港囧少两亿而已。


我猜徐峥当时也会喘口大气,幸好比它早上了 5 天。



从那个国庆档,开心麻花一战成名。


话剧IP+人才成为了开心麻花领跑喜剧市场的两大王牌。


其一,开心麻花对于话剧剧本的创作,其实跟有很多韩剧有些类似,韩剧剧本很多都是边拍边写,编剧再根据观众的反馈进行后续剧情的调整。开心麻花调整剧本的工具,则是剧场里的上千个观众。不好笑的桥段被一再修改精进,直到观众笑为止。


开心麻花话剧


在电影项目正式启动之前,同名话剧的剧本早就在剧场经过了上千次的排演,能启动电影拍摄的自然是最卖座的。而这部卖座的话剧里,哪个包袱抖出去观众笑声最大,哪个点煽情效果最佳,他们都掐得精准无比,并以此延展入电影内。


彭大魔、马丽、闫非


其二,麻花很多人都是编导演人才,闫非彭大魔会编会导,王宁宋阳不仅导戏,也会演,沈腾还导过《索马里海盗》,《李茶的姑妈》导演也是个演过不少戏的85后。另外麻花由话剧起家,许多演员早已在体系待了多年。


2017年《羞羞的铁拳》


沈腾在2003年,24岁时就来到麻花,经历了这个小公司的整个创业过程,体会过卖不出票的时候,也目睹它开始获得名声,一场场爆满,最后自己成为旗帜人物走向全国。马丽2005年来麻花,31岁参加春晚才红,成名过程与沈腾类似。还有第二梯队的艾伦、常远等,都是2010年前就加入麻花,近几年也红了。还有更多名气没他们大的演员,也广泛分布于几部麻花电影中。


2018年《西虹市首富》


从目前几部电影情况来看,如何推新人、推作品麻花似乎有一套方法,并不是严重依赖某一两人出作品,而是几套班底轮着上,互相导流。从《夏洛特烦恼》到《羞羞的铁拳》,再到《西虹市首富》成功完成商业收割,越来越体现出这个团队专业化、规模化的制作特点。


2018年《李茶的姑妈》


开心麻花方法论很难解密和模仿,但它确实又有点儿东西明显和前人不一样:没有众人崇拜的“掌门”,创作人员轮流登场,保持同一速度出品新剧。


它唯一的恐惧只会来自,看不懂年轻人为什么发笑了。



谁是中国喜剧电影的希望?


这一恐惧,应验在《李茶的姑妈》的口碑与票房上。


过去的人们会因为滑稽的动作和语言而笑、会因为看到别人痛苦而笑、会因为猎奇反串而笑,但从港式喜剧到如今,见多识广的年轻人“笑点”被养得越来越高。


段子够不够高级,桥段够不够精巧,演员够不够投入......都成为了潜在的评判标准,而准线的参照则是前文出现过的所有优秀的喜剧电影。


喜剧电影人要想成功逗笑观众,就意味着要不断地挑战和推翻。因为比起其他题材,喜剧中的新鲜感就像不可再生资源,用过一两次就再难成“梗”。


中国喜剧电影的希望,一定会在未来。而这个未来所倚靠的一定是众多喜剧人的群策群力。通过盘点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喜剧人“群智”的光芒,从导演到厂牌,从个人到集体,中国喜剧电影的未来依旧可期。


往期精彩(点击文字阅读)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