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蜂窝数据造假?这些旅行网站也没闲着!

刘丽媛 文化产业新闻 2019-05-16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作者:刘丽媛

美编:丁迎雪


“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


 

10月21日,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马蜂窝被指数据造假。一直以2100万真实点评作为核心卖点的马蜂窝,如今也算是被人打中了七寸。

 

今年夏天,在大众市场没什么名气的马蜂窝,借着世界杯的东风狠狠的刷了一波存在感,尽管风评不一,差评颇多,但毕竟还是在球迷们心中埋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

 

可是,还没等到种子发芽,马蜂窝数据造假就被刷上热搜。

 

那么2100万真实点评的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马蜂窝的“真实点评”真的真实吗?

 

马蜂窝成立于2006年,最初是用户以游记的形式,分享旅行线路、攻略、经历的网站,2010年正式开始公司化运营。2015年宣布自由行战略,开始尝试“内容+交易”的商业闭环。并逐渐成为一个基于个性化旅游攻略信息构建的自由行交易与服务平台。

 


从马蜂窝的成长过程中不难看出,真实的用户分享一直是马蜂窝区别于其他平台,保持自己用户增长的核心卖点。

 


然而,某公众平台爆料,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点评”里面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从竞争对手那里抄来的。

 

该公众平台以一字不差,并且抄袭500个不同的大众点评账户为抄袭标准,竟然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账号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他们官网总点评数的85%。

 


更重要的是,这些账号很多还有官方背书。

 


除此之外,这7454个抄袭账号还占领了马蜂窝的游记评论区,只要用户发布游记,他们就会自动涌入页面,发布机器人经典言论,比如像下图中的这些。

 


以至于有用户不堪其扰,直接问马蜂窝里是不是都是机器人。

 


也就是说,自称拥有1亿用户,2100万真实点评的马蜂窝实际上一座由机器人水军组成的空城。

 



业内共识:谁的数据还没造过几个假?

 

自旅游网站兴起以来,关于旅游网站数据造假的传闻就从未停止。去哪儿,美团和同程等都曾被指数据造假,这似乎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扫二维码=住酒店,去哪儿刷单有妙招

2014年末,去哪儿网内部员工曝光去哪儿数据造假。

 

当时,去哪儿为了推广APP,要求员工直接在酒店前台拉客。

 

但由于任务量太大了,每人每天要拉够几十几百单,不堪重负的员工们,只能通过朋友圈和微博发动自己的朋友帮忙刷单。

 

这些根本没有入住过酒店的人,只要扫一个二维码,随便写上自己的入住/退房日期、房间数、房价,填上一个手机号,就可以完成一次入住,并计入员工个人业绩之内。

 


虚假入住又带来虚假点评,用一批人的假好评去吸引更多顾客入住。

对此,去哪儿坚称受到竞争对手的构陷,始终没有说明虚假入住和虚假订单怎么处理。

 

预定量忽然“腰斩”,同程旅游卖的什么药?


同样是2014年末,同程和途牛因数据问题互相“掐架”。途牛网称同程网绝大多数出境游线路存在规律,即大约每两个小时每条线路出游人数增加1个。此外,途牛网还指责同程网抓取自己的用户点评。

 

紧接着,旅游行业资深人士、中国旅游品牌联合会发起人张伟指控同程数据造假。他列举了东部华侨城、中华恐龙园、横店影视城三个景区在同程旅游APP上的数据变化。按说应该稳步增长的总预定量,却在2015年突然“腰斩”。如东部华侨城的预定量由2014年12月8日的175480在2015年突然降为89165。

 

据此而言,同程旅游APP上的数据,至少存在2倍的造假。他还发现同程网还存在诸多反季节预订现象,如冬天订漂流、看花等等,故也存在数据造假的可能性。


规则算什么,美团计算有方法

对于美团数据造假的争议也一直存在,主要体现在美团在酒店间夜量的计算上,去哪儿也存在此类问题。所谓间夜量即夜晚房间数,是指酒店在特定时段内出售的总天数(夜间),计算中不包括小时房间。

 

2016年年底,美团宣布2016年全年在其双平台上酒店间夜量超1.3亿,受到了圈内人士的质疑。


2017年美团公布的五一期间单日入住间夜量再次被质疑数据造假。美团旅行称仅2017年4月29日酒店单日入住间夜超120万,再次创造行业新高。

 

但某酒店人士指出,根据当时中国在线酒店预订行业的竞争格局,美团旅游所有合作店的整体酒店客房夜间可能不到120万。美团在4月29日晚入住量确实令人存疑。

 

业内人士估计,美团销售数据的统计方法并不正确。美团可能将小时房订单也加在了酒店销售计算中。并且,美团还可能在销售统计的计算中,列入那些在办理入住前已经取消预订的无效订单。如果美团将这些订单纳入其计算,销售额就会虚高不下。

 


数据不只能造假,还能杀熟


利用旅行网站订机票,订酒店,几乎已经成为了国人出行的标配。大数据在做到精准推荐的同时,也做到了精准杀熟。所谓杀熟就是同样一款产品,卖给老客户的价格要比新客户贵。根源在于大数据时代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计算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买卖决策和价格敏感度等,并据此来为消费者“量身定制”一个价格。

 


2018年5月,多名网友投诉携程利用大数据“宰杀”老客户,。大数据杀熟正式进入公众视野。2018年10月,国庆节刚刚过去,作家王小山就在微博上炮轰飞猪旅行利用大数据杀熟,同一趟航班,卖给别人只要2500元,卖给他却要3211元,足足涨了一千多块。而这两家网站都否认自己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



旅行网站一方面造假数据吸引消费者,一方面又利用已获得大数据杀熟。消费者就像是待宰的羔羊,无论从哪头来看,都随时有可能被“坑”上一把。



结语


影视行业的寒冬悄然而至,影响之深之广有目共睹。旅游市场的乱象并不算少,并且似乎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经营手段”。一纸“阴阳合同”能引起影视行业的蝴蝶效应,如果旅游网站还是这样野蛮发展下去,保不齐哪天哪只蝴蝶轻轻一煽动翅膀,就能带来旅游市场的大动荡。


资料来源:小声比比 凤凰网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科技


往期精彩(点击文字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