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邵氏嘉禾接连“消失”,落寞的香港电影能否成功翻身?

梁唯 文化产业新闻 2019-05-17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作者:梁唯

美编:王颖


这一周,对于香港而言,是“苦涩”的。


金庸之后,又是邹文怀。


可能很多90后、00后,对于邹文怀这三个字会感到些许陌生,但如果提到他创立的嘉禾影业、以及由他所捧红的李小龙、成龙、洪金宝等一定会有所了解。




嘉禾与邵氏:上世纪香港电影的缩影


在谈到邹文怀先生时,大家总是习惯性得将他与另一位电影巨头捆绑起来,没错,就是已经仙逝的邵逸夫先生。虽然嘉禾与邵氏的恩恩怨怨长达50年之久,但也是这两家电影公司之间的你来我往、跌宕起伏成就了香港电影最辉煌的那些年。


在上世纪50年代,从新加坡转回香港的邹文怀,看到刚建成的邵氏影城急需一名懂宣传又可靠的助手,在其同事的引荐下,成为了邵逸夫班底下的最早一批元老级人马。



任职期间,邹文怀表现十分优秀,为邵逸夫提供了许多有趣、实用的点子,职位一路攀升,成为邵氏得力的左膀右臂。然而,邹文怀越是全力付出,越为后来与邵氏决裂埋下了伏笔。


在邹文怀前后为邵氏工作的十三年里,邵氏的总经理换了三任都没有轮到邹文怀。并且在邹文怀向邵逸夫请示这件事情时,被邵氏冷处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在1970年,邹文怀出走邵氏创立嘉禾,单飞了。从此开启与东家邵氏长达二十多年的分庭抗礼之争,其中最为人熟知也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小龙之争”。



当时返回香港发展的李小龙,与邵氏因为薪酬等的问题闹得不欢而散。而邹文怀在这个空挡将李小龙纳入自己门下,并为其量身定制了多部享誉国际的“实战型”动作电影,如《唐山大兄》等。李小龙的加入,打破了香港电影中,邵氏一家独大的局面,也给当时尚处相对弱小的嘉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看到如日中天的李小龙时,邵逸夫后悔莫已,想要花重金挖角。而邹文怀为了留住李小龙,不惜血本引进了当时西方刚刚流行起来的“独立制片人制度”,不仅让李小龙由演员晋升为编剧、导演等多职多权力,并且成立了协禾公司来与嘉禾利润分账,多让李小龙拿到一些既得利益,这才使得李小龙留了下来。


时代的巨轮不停运转,意识到自己局限性的邵氏也在同时期想要加紧向西方学习的脚步,但几次尝试与外国公司合拍或是参投的经历都以失败告终。



一边是铩羽而归,一边是春风得意。


在李小龙之后,“冷面笑匠”许冠文带着他的无厘头喜剧《鬼马双星》也来转投嘉禾,上映后,这部影片不仅得到600多万港币的票房,甚至打破了李小龙所保持的票房纪录。


而后1974年,吴宇森加入嘉禾电影,打造的《帝女花》、《发钱寒》和《大煞星与小妹头》帮助嘉禾更上一个台阶。


1979年,成龙加入嘉禾,拍摄的《师弟出马》大卖1000万港币。而随着当时香港电影在台湾和东南亚愈发卖座,成龙也凭借嘉禾一年一部重磅影片的打造,比如《A计划》、《红番区》、《警察故事》系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作明星。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厘头喜剧和功夫动作片,是香港电影界最卖座的两个类型之一,嘉禾电影正好都占了。在这段时间里,嘉禾每年差不多能制作25到30部影片,建立了遍及世界的发行网和院线。嘉禾电影与邵氏兄弟,在这段时间里分别走了上坡路与下坡路,双雄并立的局面,最终以邵氏兄弟在1987年宣布停产截止。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嘉禾电影能够在此后的香港电影界“独领风骚”。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电影的问题全面爆发,嘉禾也未能幸免,在2007年10月,邹文怀不得已,只能将经历风雨飘摇后摇摇欲坠的嘉禾电影出售,出售价仅为上市时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渐行渐远的香港电影


诚然,我们不否定邵氏与嘉禾,在上世纪期间为香港电影所取得的成就,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随着邵逸夫的仙逝、嘉禾的更名换主,香港电影的光辉不复从前,其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取得辉煌,也在渐行渐远。


以2018年上半年为例,大陆电影市场豪取320亿元的票房成绩,超越北美地区成为全球第一指日可待。而香港电影与之相比,账面却没有那么“喜人”。


根据香港影业协会所公布的上半年的市场成绩单,“首轮上映的电影总数为186部,香港电影占27部,非香港电影则有159部,中西票房总收入为港币982447113,与去年同期收入港币976358254比较,仅有轻微上升”。


如下图所示,在今年上半年上映的27部本土港片中(包括合拍片),前十名港片的票房收入合计仅约1.165亿港元,即使加上其它17部作品的本土票房收入,也仅约1.3亿,而不足上半年总票房的15%,较之去年全年度的约15%进一步下跌。



然而相比本土市场的低迷,在香港电影市场上映的外语片,表现却十分出色。仅是美国《复仇者联盟3》就已经取得了1.53亿港元的总票房,远远超过27部港片的总收入;而韩国片《与神同行》也豪取5374万港元,成为《釜山行》后又一部在香港市场大卖的韩国片。



整体票房收入的萎缩,本土电影市场的低迷,为何香港电影终不复昔日荣光?


近年来,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开放,不少的香港电影人纷纷的北上,一度在内地市场引领风骚,也带动了内地电影工业的发展。但CEPA实施十五年后的今天,内地电影人才不断的涌现,并以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创作。


然而大部分的香港导演,却停留在食老本上,创作力的跟不上,是目前香港电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例如刘镇伟的《仙球大战》、吴君如的《妖铃铃》等,这种完全是东拼西凑的粗制滥造之作充斥着香港的电影市场,大大拉低了香港电影的整体质量。



而即便是杀出今年国庆档重围的《无双》,虽然取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但仍不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消费观众对于小马哥情怀的水分。



我们可以预计明年甚至后年,仍然会有层出不穷的香港电影,缔造出票房神话。就像是假装拥有了能够穿梭时空的任意门,所有人涂上粉来配合演一出戏,看看我们最后压箱底的回忆还有些什么。


然而就像莎士比亚的一句台词:“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



结语


对于过往的香港电影,总有一些片段让我们难以忘怀,也总有一些情结是我们难以逾越的心头结。

 

看哥哥和发哥的《纵横四海》,那些夹杂着幽默感的匪气江湖总让我们意犹未尽;



看梅姐的《胭脂扣》,总让我们为她痴爱一生却遭受背叛的境遇感到唏嘘;


看星爷的《大话西游》,那些大笑之后的失落总让我们若有所思。

 

当那些经典的香港电影遇上经典的电影配乐,就如同骏马配上了好鞍,任你在光影营造的电影世界里徜徉、肆意。


但我们需要趁早明白的是,香港电影的昔日荣光,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成了影迷记忆里的一部分,放下,才能更好更安心的上路。


部分资料来源:毒眸、当代电影杂志、枪稿、娱乐圈小鬼、


往期精彩(点击文字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