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票房连年增长,是检验中国电影成功的唯一标准?

郑婷 文化产业新闻 2019-05-16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作者:郑婷

美编:张晓鹏


根据国家电影局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11月25日下午,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559亿元,超越2017年全年成绩,创下国内市场新纪录。

 

自从该数据被证实以后,国产电影正在崛起,中国电影的质量也越来越好等话不绝于耳,有媒体直接表态,中国电影正在创造着更大的奇迹,有望冲向世界第一,甚至还有报道称,今年电影市场跌宕起伏,提前完成559亿的票房成绩,是给行业部分人士吃了一颗定心丸。


此次众多媒体都表达了对中国电影市场前景的肯定,难道票房连年增长,是检验中国电影成功的唯一标准?

 



票房连年增长,真的那么值得高兴?


截止26日晚,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达560.32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超过60%。2017年全国票房系为559.11亿元,2017年国产电影票房占了301.04亿元,为总额的53.84%。2016年国产电影票房为454亿元,占了总票房的266.63亿元,占比58.3%。与2017年同期票房相比,增速已经超过10%。

 


从单部票房情况看,2018年票房过亿元影片73部,国产影片占39部。其中票房排名前五的四部《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累计票房分别达到36.51亿元、33.98亿元、30.99亿元、25.48亿元均为国产片。

 

继2016年周星驰《美人鱼》成为我国首部票房突破30亿大关的电影,2017年,《战狼2》逆袭登顶票房榜首之后,2018年破30亿票房的影片有3部。

 


总体看来,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影响力逐渐下调,国产片呈现良好趋势。虽然近几年,中国电影票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纪录,但是超过去年票房真的那么值得可喜可贺吗?


 

票房连年增长,是检验中国电影成功的唯一标准?


票房提前破559亿,都说今年是中国电影扬眉吐气的一年。


如果单纯用票房数据就说中国电影票房进入了高速发展,中国电影迈入新台阶,似乎有些偏颇,我们所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

 

首先,票房也会造假。票房成绩连年递增的神话背后,也可能暗流涌动着另一套潜规则。片方提供影片,通过影院售票,再由观众付钱购买,从而达成一部电影的票房——这是正常的生态链。但如今,不少片方自己出钱购买大量电影票,再以赠送和低价售卖的方式将电影票给予观众,制造高票房的假象。


其次,国产电影参差不齐,个别国产片在骂声中却收获了高票房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关注和关心的均是票房数字,采写公司、评价导演、刻画市场、选择影片都以票房为前提,无论是产业分析还是电影评论,票房几乎已是最高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这些尴尬的现象和事实给市场释放了并不正确的信号,资本、创作者和整个产业链都会被错误的信息误导为电影产业只需追求高票房,至于“烂片”无妨亦无所谓。


再者,在2017年,电影在计算总票房时,新加入了一个叫做“服务费”的数据,即网票商每售出一张电影票,按照每张票2~5元的服务费来计算并且计入总票房。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得知,2018年的服务费总额约为37.73亿元,也就是说目前为止,2018年真实票房只有522.59亿元。2017年扣去服务费全年票房在523.86亿元,比起去年的455亿同比增幅约15%。按照此对比,目前,2018年票房成绩并没有超过去年全年。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票房增长迅速并不是那么值得高兴的,票房的连年增长也并不是检验中国电影成功的唯一标准。


 

票房没有增加,中国电影市场就衰落了么?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票房定成功。


抛开票房看中国电影市场,其表现依然可圈可点。


与以往相比,今年的《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后来》等影片除获得高票房以外,也同样收获了高口碑,被一致认为是爆款佳作。

 


从整体看,口碑电影不再是一枝独秀,逐渐向百花齐放的市场迈进。在喜剧、爱情、战争、悬疑等传统商业类型保持市场吸引力外,以《无问西东》为代表的文艺片,以《风语咒》为代表的动画片,以《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为代表的纪录片,以《动物世界》为代表的高工业水准影片,以《我不是药神》为代表的现实题材影片等都在获得市场认可同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调动了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观影兴趣和观影热情。

 


同样可喜的是,观众的审美也逐渐提高,对优质内容的理性追求和喜爱与日俱增,《红海行动》等依靠内容俘获观众的心,而部分依靠噱头、明星,毫无质量可言的作品,注定会高开低走,观众不再买单。


中国电影市场不以票房为标准,那怎么才能判断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与否?


 

打造一个“电影市场丰收年”需要几步?


1. 国产电影与引进电影的类型和比例


从类型来看,《碟中谍6》《巨齿鲨》《狂暴巨兽》等进口片似乎还停留在主打视觉轰炸的动作、科幻、冒险、动画等类型之上,视觉奇观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最大动力;而国产片除了在喜剧之外,还有了探案悬疑《唐人街探案2》、现实题材《我不是药神》等,类型逐渐走向丰富。

 

近几年,众多国外优质影片来华,进口片以绞杀之势向国产片席卷。


从比例上看,2016年,进口片占全国总票房比41.67%。2017年,进口片占全国总票房比46.16%。但在2018总票房比例中,来自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止11月25日数据,进口片票房份额只有不到40%,创下历年新低。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国产片趋于丰富,占比加大,国产片正在崛起。


2. 电影档期的转变


今年,电影越来越回归内容本身。虽然档期对影片来说依然很重要,但“以档护片”惯用手法日渐失效,对于热门档期电影不再趋之若鹜,致使电影扎堆。


2018年除了春节档有《红海行动》低开高走,成为黑马逆袭外,令人期待的中秋国庆今年都差强人意。


“以片保档”已经成为行业的趋势。甚至,成片品质好的影片,可以创造出一个“自有档期”。 这种好片抢弱档的降维打发,或许对于创造票房空间,更加奏效。

 

今年的《无问西东》和《超时空同居》,便是最好的证明。《无问西东》、《超时空同居》都是凭借口碑发酵和话题讨论成为“非热门档期”的黑马。

 

3. 现象级电影的出现


现象级电影是支撑总票房增长的关键因素,现象级电影能够引发全民关注,引发众多讨论,是高票房的保证。


近几年票房高速增长,原因在于现象级电影增多。尤其是2018年,国产现象级电影如《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前任3》以绝对优势碾压进口片。


4. 电影整体质量的提升


影片质量是决定观众喜好的关键性因素,提高质量也是电影一直所要追求的目标。今年,优质电影数量也逐渐加大,今年出现的《我不是药神》等诸多爆款让我们看到电影市场有了新的变化,票房与口碑呈正相关显露无遗,这一变化也催生了电影创作逐步向优质靠近。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是在发展的,并且国产电影正在不断崛起。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电影报、中国经济网、壹娱观察、悦幕中国电影观察、猫眼专业版


往期精彩(点击文字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