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辽宁卫视用15分钟讲了这几位沈阳老铁的故事

北斗融媒 2022-05-01



“老铁西” 遇到 “新铁西”


铁西,被称为“东方鲁尔” “中国重工业的摇篮”……它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铁西的辉煌、低谷、重生,在无数人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是 “老铁西”和 “新铁西”的独家记忆,它让“铁西人”拥有着特殊的,感知幸福的能力。

37岁的郭睿是一名摄影师,也是土生土长的铁西人。他说:“ 我的爷爷是工厂里的工程师,然后他那时候呢,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送到国外去考察学习的这个公派人员之一 他那个旅行箱每次去国外回来就会带着各种各样外国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糖果呀,衣服啊。

郭睿的爷爷,父亲,母亲,叔叔,都曾在沈阳第一机床厂工作。郭睿的童年也正值铁西的辉煌时期,他对铁西最初的记忆充满了美好,四岁时,父亲送给他第一部相机, 他开始记录他眼中多彩的世界。

“我童年的这个生活颜色是非常多样的,工厂的红砖, 工厂的灰色的地面。”

年轻的郭睿从儿时起就开始记录铁西,而64岁的张景镇则是年近半百才拿起了相机。退休前他一直在沈阳化工厂工作,退休后他和几个老铁西一起加入沈阳文物保护协会,寻找记录珍贵逝去的记忆。

与郭睿不同的是,他的记忆除了辉煌还有阵痛。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胸前挂满了金牌银牌的铁西,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有90%以上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铁西进入了最难熬的10年。那十年也是张景镇和下岗工人们抹不去的铁西记忆。

“非常好的工友, 但是由于下岗分流来了, 我们这几个人肯定要有下岗的, 那你说谁下啊?我们都是好朋友, 谁下都是一种痛。”

2002年6月18日,事关铁西改造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出台。沈阳市宣布,将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立铁西新区。原40平方公里的区域总面积接续扩增了10倍。这一天,成为铁西改造历史上的分水岭。

也是在这个时候,张景镇买了第一部相机,以普通“老铁西”的视角记录变迁。

“当时的铁西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 卫工河的水也清了, 房子高楼也盖起来了 我们的生活也改善了。”

此时,身在国外留学的郭睿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郭睿把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在国外的课堂上毫无保留的表达了出来。

“PPT做的这个主题是铁西的旧日光影和未来,我们找了一些过去的老工厂,我又给他们介绍了一些现在的新貌,比如我的全家就住在一个全新的高层的小区里面,然后配套设施都非常齐全,我们现在过着非常好的生活。”

郭睿和张景镇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拥有着不同的经历,但却同样拥有着对铁西的独家记忆。这种记忆也是他们如今在铁西寻找幸福,感知幸福的能力。

“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满足了,一个我住的好了, 我吃的好了, 我工作环境好了, 我心情舒畅了。”

郭睿说:“铁西人自己的小康 ,两个层面吧 ,那些老年人他们是在享受自己的生活, 他们有广场舞大妈, 有暴走团 ,有唱歌,有跳舞的, 对我来说, 我不必为下一顿饭发愁,但是我会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充满内心的这种期待和兴奋。”

在外漂泊了十几年之后,郭睿回到了铁西,在曾经的红梅味精厂,如今的红梅文创园成立了摄影工作室,郭睿说,作为一个“老铁西”,他感谢在这个时代遇到了新铁西。

郭睿和张景镇见证了铁西的发展之变,还有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亲历着城市的格局之变,此刻,在浑河以南,正有一群年轻人在奋力追梦。


追梦人  “哪吒”背后的青创团队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荣登中国影史动画票房第一,在电影结束放映后的字幕里,有这样一行字沈阳源溢洋影视特效。

这个年轻的团队都是九零后,就像哪吒一样,他们也是一群不认命的年轻人。

最近半个月,他们每天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此时,距离正在腾讯热播的动画片《雪鹰领主》交片时间只剩6个小时。

“因为它第二部已经上映了几集了,我们在做其他集数,所以说必须赶在它上映之前,做完才可以。也睡不了几个小时,电脑是二十四小时不断,可能他睡一会儿,我干一会儿。”

在每项工作的冲刺阶段,争吵不可避免。除此之外,唯一能听到的,就是二十四小时不断的电脑和风扇运转声,直到完成目标。


2017年, 26岁的董洋和同在北京工作的高中同学王艺澄决定辞职回家乡,创办一家专注于动画特效的公司。这一年,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成立。董洋:“知道自贸区刚成立 ,我们正好赶上这一批,优惠政策和办事效率都非常高 ,没想到应该不到一周我们公司就注册下来了, 因为以前问其他这些, 他们注册公司都得一个月 ,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费用, 我们几乎是零成本。”

创办公司的喜悦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他们就面临着新的挑战。没资源,没好的项目,跟父母借的创业资金也所剩无几。能拿到的都是一些收益低廉的小项目,这些只能勉强解决他们的温饱。

“一套活下来之后,就努力拼命地去完成一切要求, 简单一个字就是磕。”

转机出现在2018年,那一年,自贸区创新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一位来自北京的制片人向他们抛来橄榄枝,请他们共同制作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王艺澄:“最难的镜头一秒零五帧, 磕了四天, 在沙滩上那一场, 我们做的时候, 哪吒飞天它整个身体是转的, 然后我们又做了转笔那种感觉, 直上直来直去那种感觉, 导演说布料太硬了, 改了很多版 ,最后还是过了。”

哪吒上映的时候,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捏着一把汗。直到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完电影特意打电话来祝贺,他们确定了,这次自己能火。

“出了这个成绩之后 ,家里人也都知道也都了解我在做什么, 也给我反馈说做的真不错也算是有点成绩了, 也挺高兴。”

 一个月之后,公司陆续接到了发自全国各地的合作邀请,也有不少外地同行来上门应聘。一年前他们还在为寻找订单发愁,一年后,他们已经将命运握在了自己手中。

董洋:“我命由我不由天 ,比较体现到我们的想法, 我们也是这种想要改变自己的能力。”


王艺澄:“热爱这个行业 ,没有热爱就成就不了现在一切。”


他们和城市一起成长,在奋斗中抓住机遇改变命运。还有一群人,他们祖祖辈辈扎根在这儿,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将梦想照进现实。



梦想照进现实

昔日“低洼地” 今朝“聚宝盆”

每天下午三点,是后大河泡村鱼塘喂鱼的时候,几十万条鱼同时游到水面上,奔腾跳跃。这里紧邻蒲河,再加上优质的地下水资源,养出的鱼肉质鲜美,产量极高。每年都会有近千万斤不同品类的鱼从这里出发,销往北方各市。绵延数十里的鱼塘所在地,就是后大河泡村曾经的“河泡”。

“当初就是一个沼泽地, 所以取名叫大河泡子 ,这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村名, 过去的大河泡子每年都涨水, 一涨水也没有什么堤, 十年九涝, 后期这个村子从大堤里面挪到堤外面 ,国家给挪出去了。”

人慢慢搬走了,可洼地还在。村党支部书记张洪芳当年只有28岁,平时喜欢捕鱼捞虾的他总觉得这是个机会,1988年,他就在河泡子里圈了块地,搞养鱼。他说,“包括国家拿出很多资金, 无息贷款 ,给养殖户补贴, 当时对我来说养殖也是一个机遇 。”

看书学知识、出门学经验,张洪芳在河泡里把鱼养成了,后大河泡村也沸腾了。

“以前谁寻思这养鱼能挣钱啊, 到九几年的时候那时候行了, 一个坑能挣一百多万, 赶上好时候, 老百姓一看真挣钱了 ,都来了。”

村民们开始跟着张洪芳一起养鱼,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如今后大河泡村有50多户村民从事淡水鱼养殖,养鱼面积达到3000多亩。抓住机遇,村里将昔日的低洼地变成了聚宝盆。一部分人富了起来,但仍有很多的人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过去年轻人都出去以后,一到夏季的时候, 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 。”

就在这个时候,后大河泡村迎来了第二次机遇。政府鼓励招商引资,村里凭借临近国道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企业。村委会迅速做出了两个决定,一个是村集体统一帮助村民种植水稻。另一个是合作的企业必须优先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去年年末,依托着后大河泡村的地下温泉资源优势,一个大型温泉水上乐园在村里开业,村民沈委在农闲的时候,多了份营生。

“每个月能拿到三千二 ,村里的地几乎都是统一管理 ,上班根本都不用在家管稻地, 有专人上水, 稻地到秋收了也挣一部分钱, 挣两份收入。” 


现在每年村里有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抓得住机遇,后大河泡村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甜。

在沈阳圆梦小康的历史进程中,“实干”“担当”“创新”如一根红线贯穿其间。一代又一代沈阳人,在它的滋养下成长,又不断丰富和拓展它的内涵。沈阳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奋勇向前。


《我和我的小康》是辽宁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推出的大型特别专题栏目,辽宁省14座城市,每市一集。更多精彩的辽宁小康故事,请登录北斗融媒客户端,进入“我和我的小康”专区观看。


来源:北斗融媒客户端


审核 / 王雪冬

主编 / 李艳宁

记者 / 李慕寒 卢小可 佟欣

编辑 / 金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