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彰武:创造治沙奇迹 传承治沙精神

北斗融媒 2022-01-13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的阜新市彰武县,过去是我省最大的风沙区,沙漠化程度严重。如今这里已建成100多万亩防护林带,成为辽西北的重要生态屏障。新中国科学治沙从彰武起步,治沙奇迹在彰武创造。一代代治沙人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治沙精神,激励着彰武县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初秋时节,彰武县大冷镇的万亩稻田渐披金黄。今年68岁的村民王炳军在彰武土生土长,在他的记忆里,这还是第一次在家门口种水稻,等秋收。


阜新市彰武县大冷镇上三家子村

村民 王炳军

“旱改水之前,这地方风沙特别大,种点大苞米春风一刮垄台也刮没了,苞米根也刮出来了。现在这白天鹅野鸭子成群。”

王炳军对于今年收成的期待开始于去年6月,在彰武县开工的柳河综合治理工程。由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的这项工程,一期就是引入闹德海水库的水源作为农业用水,将周边的大冷镇、满堂红镇、冯家镇3个乡镇10个行政村的12000亩旱田改成水田。

阜新市彰武县满堂红镇

党委书记 王立伟

“‘以水含沙’能改变我们这个地区十年九旱的历史,通过土地流转有一部分收入,老百姓再出去打工又有一部分收入。”

1952年,全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研究所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第一任所长刘斌带领年轻人就着咸菜啃玉米面饼子,住土坯房,点煤油灯,开启了彰武人治沙的艰辛历程。

此后的70年里,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探索出的一整套灌木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他们在滚滚黄沙的章古台营造了新中国第一片樟子松试验示范林,并在全省推广樟子松固沙造林4万公顷,有效遏制了科尔沁沙地的南侵,保护了沈阳等辽宁中部城市的生态安全。他们还向全国14个省(区)推广了固沙造林技术,带动“三北”地区固沙造林达100万公顷,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益。


省农科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

林木育种室主任 刘建华

“第一代人努力的方向就是怎么把树栽在我们流动的沙丘上,让它成活,第二代固沙人把我们宝贵的经验推广到三北地区,到我们这第三代人,研究怎么把产量提高,研究一些新的优良树种。”


然而,风沙治住了,贫瘠无力的沙性土地上,种植效益却依然微乎其微。


2013年,彰武县决定引入华能、三峡、华电、辽能等新能源项目,利用荒漠化严重的低效能土地,实施“光伏锁沙”示范工程。

三峡新能源彰武发电有限公司

值班长 张鹏

“经过这几年有效利用光伏板间距和有效遮阴,较大程度上减少风蚀,保护了地下水资源,逐渐恢复了植物的生长。截止到现在,我们发电量是2.2亿度,利润是5100万。”


“以光锁沙”有效缓解了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了投入一次、固沙长久的生态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吸纳进场务工等渠道,也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的突出问题。

满心期待等侯今年秋收的王炳军,现在也是这片稻田的看水工,每个月有4000块钱的务工收入。按照“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的生态建设思路,彰武县现在正在大力实施“以水含沙”工程。依托柳河综合治理项目,打造一个绿色观光生态廊道,推动柳河沿线10个乡镇生态的全面改善,同步实现宜居兴业,走出一条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共赢道路。

而支撑这一规划逐步变为现实的,将是这一代彰武人从前辈那里继承而来的“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宝贵治沙精神。


阜新市彰武县满堂红镇

党委书记 王立伟

“打造柳河两岸的观光路,打造柳河治理的一个生态村,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群众富起来,让我们村里的经济强起来。”

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

村民 侯贵

“我们彰武这片绿色是我们通过几十年奋斗留下的成果,我们一定要把他们管理好,传承给后人。”



来源:辽宁新闻 北斗融媒客户端 东北新闻网


监制/王雪冬

审核/李莹

主编/刘闯

记者/张时空 刘一飞

编辑/经纬



更多新闻


灯塔融媒丨创城在行动 有您更精彩

今天省内阳光回归,最高温小幅上升,但早间更冷了!

关于“双节”假期出行,沈阳疫情防控最新答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