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斗时评|中秋献词:团圆 团聚 团结

评论员王海宁 北斗融媒 2022-01-14

在中秋节前夕,神舟12号载三位航天员返回祖国,三天后长征七号又托举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为下一批到访空间站的航天员提前送去物资。而早在2018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科技振兴,神话成真。


在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欢呼的时候,我们当然也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月亮只是一颗寂静充满灰尘的卫星——没有广寒宫、桂花树、玉兔,吴刚、桂花酒——当然也没有狼人,吸血鬼和外星人。


但夜幕降临,我们无意中抬头看见一轮圆月时,依旧有所触动,默默感叹,会把神奇的传说讲给孩子听,会在思念时、许愿时、浪漫时寻找夜空里那一轮金黄。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月亮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却创造了文化上的另一个月亮,一个象征着凝聚思念、祈盼团圆的月亮。中秋习俗源远流长,几经沿革流传至今,却也在注解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的命运,人间的期盼。


从先民神话开始对月亮崇拜,就寄托了我们美好的愿望,对圆融的期待,对圆满的盼望。

《吕氏春秋》就有月神“尚仪”(“嫦娥”)的记载,最初嫦娥并不是一位住在月亮上的神仙,而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妃子,是月亮的生母。直到西汉刘安的《 淮南子》“尚仪”变成了“姮娥”(即嫦娥)“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刘安自己沉迷于炼仙丹,他与门客记载的嫦娥也是偷了仙丹,飞仙上天。从此在民间嫦娥成了住在月亮里与丈夫分别的女神,如水月光倾听了两千年无数思妇的祈愿。


兔爷很早就出现在《屈原》的《天问》里。另有玄奘《大唐西域说》记载了另一个来自异域的传说:兔子为了皈依,自投烈焰为供,佛便将其移于月中。《西游记》里有玉兔精的故事,这只来自丝绸之路上的兔与本土的兔爷,不知不觉重叠成了月亮上一只皎洁的玉兔。民间并不在乎月亮里的小兔到底起源于何方,便将它分配给嫦娥做了捣药的精灵,成为中华文化里的一只可爱的吉祥物。

而月饼正式成为节令点心的时间更晚。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胡饼,是一种撒了芝麻的小圆饼,汉灵帝喜欢,慢慢这小圆饼在民间流行。直到南宋有了“月饼”但却不分季节“四时皆有”,直到明朝月饼才成为了一种礼仪性的节令食品有“取团圆之义”。


月饼总是与甜蜜团圆相伴,但历史上有块凝聚血泪的月饼却不应被人忘记。在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里有一块埋藏了数十年烧焦的月饼。1932年9月16日,是农历中秋节的第二天,三千同胞被日军屠杀。百姓被欺哄到屠杀地点时,还揣着吃掉一半的月饼,随即便毫无防备的被屠杀。这块压着牡丹花样的月饼几十年后被挖掘出,时刻警示着后人——弱小落后只能挨打,即使怀揣着幸福的愿望依旧只能被埋葬。


今天月饼依旧是阖家分食幸福的甜蜜,但已不仅仅是个应景的点心,还是文创的载体,商家必争的创利点,人情交往的伴手礼,传统文化的寄托。

中秋月的文化意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不断交融,是祖先生活的高潮,是农业社会的遗迹,也是我们这个民族一路走来时间线上的标记。如同月亮一般,反射着时代的精魂,映射着未来的愿景。


皎皎明月,曾经凝视过栏杆拍遍悲愤的岳飞,镇守边关的猛士;凝视过离别的伤痛,幸福的团圆;万里明月之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世界华人都会吟诵的名句,不管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中秋节那晚,所有中国人的目光都会情不自禁的投注在月亮上——“同此大圆镜,握手认环瀛”。

今年疫情之下,还有无数人在坚守岗位,因责任不能与亲人团圆爱人絮语;然而本来无数个月圆之夜,都有人在奋斗的征途上,在逆行的奔波中;千山万水,思念不断,春潮起处,高山镜湖,无垠金黄麦田的天际线边,万里边疆的哨岗旁,都市里高楼的窗外,繁华街道的路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照耀着团圆的欢歌笑语,也抚慰着坚守者的思念;照耀着圆满的幸福,也祝愿着分别者的祈盼。



(左右滑动图片)


纵然团圆不易,圆满难得,我们依旧期盼团圆,由团圆而团聚而团结,千百年来我们从内心生长对亲人、乡土和国家、民族的爱,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中华民族积极乐观的豁达,对浪漫的想象,对幸福的渴望生生不息,亘古不变。

 



来源:北斗融媒客户端 东北新闻网


总监制/吴滨

监制/王雪冬

审核/李莹

主编/刘闯

编辑/经纬



更多新闻


北斗时评:赝品包装假鸡汤 人民日报辟谣

北斗时评:娱乐不会停止,人间还需正道

北斗时评:人生虽有岔路 但都可以通向幸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