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辽宁力量 | 担起生命之重

北斗融媒 2022-01-15

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

让许多人将目光

再度聚焦抗美援朝那段历史

在充满硝烟的战场上

有这样一大批 

来自辽宁的平凡英雄


他们不是军人

却同样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他们是守护

志愿军战士生命的坚强力量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游行队伍中,有三位来自辽宁的支前模范代表李春超、赫贵礼、李洪岳,他们都曾经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是到最前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员。

李春超 赫贵礼 李洪岳


      1950年,年仅17岁的凤城张家村普通农民李春超主动报名,成为了支前担架队的一员。但除了要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担架队员们还要面临着后勤补给的困难。


“你是战士了,不是小孩子了!”


支前担架队队员 李春超:


      弄个毛巾绑在胳膊上了,你(就)是战士了,不是在家当小孩子了。(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多了,咱们死了也光荣也值。


      有时候两三天吃不上饭,喂马那个稗子,带壳的。就拿着头盔,班长盛一头盔。都有小茶缸,给你盛点,给他盛点。还不能多了,多了不够分,那玩意能吃吗,都带壳的,搁嘴里像沙子一样,那也得往下咽。饿大发劲儿了,冬天有雪,抓两把雪,吃两口也顶饿,紧紧裤带。



      同样主动报名参加担架队的凤城农民赫贵礼,是前沿部队的担架队员,任务就是从火线上抢救伤员,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兵站,再交给二线的担架队员送到后方兵站。


只有一个念头:救伤员最重要!


支前担架队队员赫贵礼:


      牙和脑袋都受过伤,你看我脑袋这都有个疤还在里面呢。那就是抬伤员时期,那炮弹过来了,炮弹轰一炸,咱们不都卧倒嘛,我埋(土)里头去了,就是飞机一走了,就赶紧(从土里)扒拉出来,(伤)有轻有重,我这是轻的。




      老人说,在战场上,最难的任务就是抬着伤员往山上走。一不小心,伤员就会从担架上摔下来。为了让担架更平稳,赫贵礼想了个办法,他在前面把担架带挎到脖子上,两手拄地跪着向前走,后边的人站着走。山路上尖硬的石头,磨破了他的膝盖,鲜血染红了裤腿。然而他只有一个念头:救伤员最重要。



支前担架队队员赫贵礼:


      他一个炮弹还管你(抬)担架不担架吗?所以说在那个地方是危险的,就是来了敌机来枪炮赶紧哈腰,就没有目标,就过去了,就这么危险。



志愿军打到哪里

哪里就有辽宁人抬着担架跟上


      李春超、赫贵礼、李洪岳三位老人跟随部队参加过近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辽宁地区共有15万余人参加了担架队,他们有的随军作战,有的在后方工作,承担着转运伤员、运送粮食等物资的任务。



     当时,由于距离抗美援朝“交通大动脉”的安东也就是今天的丹东最近,本溪地区担负起了更多的战勤任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本溪地区共派出赴朝民工20504人,各种车辆619台,在关系着万千战士生命的补给线上,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本溪民工队队员,创造了“每两分钟装一汽车、每三十分钟卸一火车”的奇迹。除了派往前线大批支前民工,辽宁还有大量医务人员也为志愿军提供战勤服务,1951年末,辽宁省区战勤医院工作人员共计9644人,占东北地区战勤医院总人数的50%。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

辽宁地区既成为了

抗美援朝战场的大后方

同时也是全国支援的最前线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中

辽宁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

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支援了志愿军的作战

也给了战士们巨大的精神鼓舞



来源:北斗融媒 东北新闻网


总监制/吴滨

监制 审核/王雪冬

主编/阮峰

编辑/付竹溪



更多新闻


●   缘起牛河梁③

●   沈阳连续两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   鞍山发生3.2级地震,营口、本溪有震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