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辽宁|人民日报点赞:辽宁着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就业送岗位 生活更方便 康复有补助
8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辽宁着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就业送岗位 生活更方便 康复有补助》。正文如下:
精准服务,拓宽渠道送岗位;瞄准需求,开展家庭无障碍改造;提高补助,完善救助政策体系……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就业、生活、康复三方面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条件。
桌上,摆满各式各样手工编织品;面前,架着环形补光灯和直播手机;身旁,带货主播认真介绍……
“我现在织的是杯垫。”配合主播简单介绍了自己手头的作品,沈小钰就又埋头专心钩织起来,手腕轻摆,钩针在方寸间舞动,一个精美的编织杯垫逐渐成型。不到一小时,线上已售出几十单。
沈小钰是辽宁省辽阳市一名残疾人,她能通过编织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残联的帮助。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聚焦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基于调研结果,梳理出残疾人在就业、生活、康复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锚定问题,实施三项为残疾人办实事项目,不断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条件。
开展精准服务
助力就业增收
6月27日,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现场,一件名为《大美辽宁》的花艺制品,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这件作品由辽宁省残联选送参展,作者是38岁的沈小钰。曾经,沈小钰因残疾求职屡次遭拒。去年,听说有场残疾人网络就业培训,她鼓起勇气报了名。
辽宁颢华实业有限公司创业孵化基地受辽阳市残联委托,承办了培训。基地经理柏晓冬回忆:“小钰很用心,上手很快。这次在全国大赛上展示作品,我们很为她自豪。”
如今,沈小钰已能编织几十种花艺制品,并成为颢华公司的一名签约职工,月收入超2000元。目前,在颢华公司灵活就业的残疾人共有26人。“我们的手工编织项目面向残疾妇女,线上线下开展技能培训,批量回收作品,以培训促就业。”柏晓冬说。
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离不开精准二字。辽宁注重结合残疾人需求和实际,开展精准服务,助力就业。
5年前,刚上大一的夏梓轩遭遇车祸,这名曾经积极阳光的大男孩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不仅学业被迫中断,就业也成了问题。
在朋友劝说下,小夏参加了省残联组织的声音主播培训,学发音、练气息、分清平翘舌……边学边实践,提高技能的同时,更改变了生活状态。如今,小夏已成为辽宁若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声音主播,每天录制三四个小时,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阳光和笑容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
“声音主播职业适合声音条件好的残疾人,2019年起,我们定期开展培训,到现在,像小夏这样的残疾人声音主播,已有40余人顺利就业。”辽宁若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政务策划李奥说。
过去两年,辽宁新增残疾人就业27377人,培训城乡残疾人29810人次。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琳介绍,今年以来,辽宁各级残联为残疾人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互通平台,通过走访企业“拓岗”,创新方式“增岗”,拓宽渠道“送岗”,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目前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12425人,培训9225人次。
入户了解需求
实施改造计划
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不大的卫生间温暖明亮,瓷砖铺就的地面更显平整干净,让李殿永的心里也亮堂堂的。在他的手机里,还存着卫生间改造前的照片:地面凹凸不平,蹲便器安在一个20厘米高的台阶上……
李殿永是辽阳市白塔区文圣街道登福社区居民,今年45岁的他肢体一级残疾、视力三级残疾,生活困难,只能靠低保维持。“平时最困难的是上厕所,每次都要靠腿脚不便的哥哥一步一步把我背到卫生间,再慢慢挪上台阶,有好几次两人差点一起摔倒。”
改变始于一次入户调查。辽宁坚持为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要求各级残联进行入户调查,了解困难残疾人家庭的需求和家居环境实际情况,以便“一户一策”进行改造。
“我们入户了解李殿永的具体情况后,立即将他纳入无障碍改造计划,设计实施去除台阶、地面及排污管道改造、蹲便改坐便等系列改造。”白塔区残疾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唐海说,那段时间,他往李殿永家跑了不下5次,就是为了保障改造质量。
“家庭无障碍改造关照的是残疾人日常生活的方便,守护的是残疾人的尊严。”辽阳市残联理事长纪忠介绍,在改造中,他们尽量满足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个性化需求,让残疾人生活更加便利、更有尊严。
不只是改造卫生间,从平整地面、拓宽房门,到新建户外坡道,再到安装淋浴器、降低灶台,辽宁实施无障碍改造的方向,就是瞄准残疾人的需求:减少障碍、出行方便、方便如厕、洗得上澡、晒得上太阳。
家住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龙升村的高桂清是一名一级肢体残疾人,“洗澡对我来说是个大难题,屋里卫生间小,轮椅进不去,还没有热水器,得烧水洗澡,有时几个月都洗不上一回澡。”
振安区残联在排查中了解相关情况后,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案、按需改造”原则,在高桂清家前院的门斗下安装了即热式热水器。“这回真方便,还安了椅子,在家就能洗上热水澡!”高桂清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辽宁省残联权益保障部副主任张秋玲介绍,为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是残联组织实施多年的省政府民生工程,也是深受残疾人认可的“民心工程”。2023年,全省将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5万户,任务量较2022年翻一番。
提高补助标准
帮助患儿康复
一步、两步、三步……扔掉助行器,小佳(化名)独自行走了20步!
“妈妈,我可以自己走了,再也不用你背了。”那一天,对12岁的残疾儿童小佳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一年多的康复训练成果显著,他的妈妈泪如雨下。
小佳出生在阜新市彰武县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先天性脑瘫,他只能每天卧床,全家都为孩子的未来担忧。
“辽宁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提标扩龄了,将8到14岁的听力、言语、肢体等重度残疾儿童也纳入了保障范围。”2021年,县残联工作人员带来的消息,让全家看到了希望。2021年底,小佳顺利接受了手术,后续康复训练在彰武县中医院进行,成为康复救助政策提标扩龄后辽宁省的第一名受益者。
小佳的家庭也得到了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今年3月,辽宁省残联主办的“康复服务直通车”基层行特别活动在彰武县启动,活动中,爱心人士看望小佳,再次为他捐款。如今,小佳已经在小学随班就读。
“低保金额上浮、两项补贴、轮椅、电动助行器、手杖……”小佳的母亲细数各项帮扶和每月享受的近千元补贴,眼里闪着泪光,“我们一定陪孩子好好训练,乐观生活!”
救助残疾儿童,不仅是提供一两场手术和治疗,更要注重后续康复的救助和保障。辽宁建立完善医保、大病、医疗救助和残联补助叠加的多渠道救助政策体系,将53个高致残病种纳入儿童救助范围,同时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年龄范围,让更多孩子受益。
家住大连市甘井子区的诺诺(化名),5岁时经医院确诊为右耳极重度、左耳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医生建议尽快进行人工耳蜗手术。可是,诺诺的妈妈是一名单身母亲,一个月的工资抚养诺诺已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支付手术费用。
就在彷徨无助时,甘井子区残联工作人员带来了好消息:人工耳蜗植入,从进行手术到佩戴耳蜗设备,再到康复训练等,都有救助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如今,诺诺已能借助人工耳蜗听清声音,能熟练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顺利读了小学,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过去两年,辽宁为16449名残疾儿童提供手术救助、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康复救助服务。此外,辽宁还在全省确定71所优质医疗机构、194所民办教育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就近就便的服务。今年以来,辽宁已救助7367名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辽宁省残联组织省级医疗队走进14个偏远县区、70多个乡村,为740多名残疾儿童提供义诊、手术筛查和康复指导,让残疾儿童在家门口得到救治。
监制/李莹
审核/朱晓琳
主编/英楠
编辑/梁思晗
来源:人民日报 北斗融媒 东北新闻网
●央媒看辽宁|《经济日报》头版刊发:调整产业结构 发力薄弱环节 辽宁工业经济企稳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