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故事 | 杨靖宇:立志“靖宇”平国难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聚焦珍贵史料和馆藏文物,与喜马拉雅、北斗融媒合作推出两个专辑、总计10集的音频节目,以声音为媒介再现"抗日战争起始地"中那些波澜壮阔的人、物、事,今天为您讲述杨靖宇的故事。
1905年,河南省确山县一户马姓农民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叫“马尚德”。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叫“马尚德”的男孩,日后会成为一个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
马尚德在学生时代就喜欢阅读进步书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参加革命活动。经过革命活动的锻炼,马尚德开始显露出组织领导才能。他在家乡组织了确山起义,担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7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又在开封、洛阳一带开展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天,马尚德被党组织派往东北,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当地工人运动。为了方便工作,他化名为“张贯一”。
来到东北不久,张贯一就被日本警察盯上了。日本警察对他进行抓捕,并使用酷刑折磨,把他打得皮开肉绽,还扔进齐腰深的水牢里关押。他与敌人斗智斗勇,以多年地下斗争的经验与敌人周旋,把敌人所谓的人证、物证一一驳倒。最终,敌人只能以嫌疑犯为名判他一年零六个月。
张贯一出狱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他被派往南满游击队,在吉林地区与日军作战。当时的游击队政委叫杨奠坤,人称“杨政委”。杨政委在战斗中受了伤,被送到后方接受治疗。张贯一奉命担任起“代理政委”的职务。为了稳定军心,张贯一干脆把杨政委的姓氏“杨”也一起“代理”了。新来的政委还叫“杨政委”,听起来倍感亲切。直到有一天,游击队李参谋长来找“杨政委”商量工作。李参谋长是朝鲜族人,话里还带着口音,他开口喊“杨政委”,发音听上去却是“杨靖宇”。张贯一觉得“靖宇”这个名字的寓意很好,有“平定国难”的意思,这正和当下抗击日寇的情境相吻合,于是当即拍板,改名叫杨靖宇。从此,“杨靖宇”这个名字响彻海内外,威震敌人胆。
1932年末至1933年5月,南满游击队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60余次,队员发展到230人。特别是1933年开始,日伪军出动千人左右,并配有迫击炮、大炮、机关枪等重武器,先后4次进攻南满游击队。南满游击队在杨靖宇的指挥之下,英勇奋战,大获全胜。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组建,杨靖宇担任师长兼政委,全师300人左右。到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时,全军已发展到800多人。1936年,东北抗日部队统一建制,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的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抗联一军和二军合编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
杨靖宇领导抗日联军对日军作战时,十分注意保护人民群众。有一次,抗联一军准备在开原一个村子边上伏击敌人的军需品汽车。因为担心日军向村民报复,杨靖宇就指示改变了伏击地点,得到了村民的赞许。为了减少对群众的干扰,部队尽量不住老百姓家。实在不得已,住在老百姓家里时,要承担挑水、劈柴、扫院子等零活。遇到农忙季节,他们还要牵上部队的马匹,帮助农民种田。部队缴获的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都要分给群众一部分,有时遇到群众困难,甚至把部队的军粮分给他们。老百姓十分感动地说:“从来都是军队吃百姓、抢百姓、欺压百姓,唯独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帮百姓。”
1938年10月以后,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正面相持局面的出现,让日军得以把大量精力投入敌后战场。抗日联军的艰苦程度达到极点:冬天的温度达到零下40度,战士们只能“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他们的“密营”也常被敌人破坏,有时候无处落脚;粮食、被服极端缺乏,杨靖宇和战士们像野人一样,吃草根树皮,甚至吞咽衣服中的棉花充饥,但他们的斗志却始终没有磨灭。
杨靖宇是日伪军进攻的“大目标”,敌人曾重金悬赏缉拿,高官厚禄收买,都没有得逞。但因为叛徒出卖,敌人得知了抗联一路军和杨靖宇的行动方向和范围。从1939年底到1940年初,杨靖宇的部队一直深陷重围,队伍不断减员。到1940年2月15日,杨靖宇身边只有7名战士了。敌人锁定了杨靖宇所在的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2月23日,发现杨靖宇的足迹后,敌人集中兵力开始围追。杨靖宇空着肚子没有气力,逐渐被敌人追上。他义正严词拒绝了敌人劝降,并趁机销毁了随身携带的重要文件。随后,他借助掩体展开殊死搏斗。最后的激战,持续了二十多分钟,杨靖宇身中六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敌人把杨靖宇的遗体运下山后,残忍地用铡刀铡下他的头颅。敌人更好奇的是:在极端严寒的天气下,双脚被严重冻伤,又患上了重感冒,还断粮五天,这位“杨司令”是靠什么支撑下来的。于是,他们命令医生剖开杨靖宇的肚子查看。结果,发现杨靖宇的胃已经饿得收缩变形,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没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日本侵略者也不禁惊叹“中国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真是个英雄”。
……
1928年,当时还叫“马尚德”的杨靖宇迎来了女儿的出生。但严峻的形势却让他必须离开河南,前往东北。临行前,他给刚出生五天的女儿起名“躲儿”。老母亲问:“是花朵的‘朵’吗?”他说:“不是,是咱村住不了啦,躲到孩子姥姥家的‘躲’。”作为父亲,他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女儿起大名。
1945年,杨靖宇的妻子郭莲盼来了抗战的胜利,却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临终前她把丈夫的照片交给孩子们,嘱咐说:“拿着相片去认你爹!”
直到1949年,“躲儿”才等到了父亲的消息,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杨靖宇。从省城赶回来的哥哥告诉她:“躲儿,爹跟日本鬼子打仗,早在1940年2月就光荣牺牲在长白山里了。咱再也见不到爹了。”
为了纪念杨靖宇烈士,他牺牲的濛江县,于1946年2月14日改名为靖宇县。2009年,杨靖宇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提到了8位抗日英烈的名字,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杨靖宇。
英雄的名字
永远不会被忘记
★
总监制/王雪冬
审核/于黎黎
主编/英楠
编辑/赵晨旭
来源:“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喜马拉雅官方电台 北斗融媒 东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