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辽宁丨光明日报刊发《社区安居和美 邻里友善互助 ——辽宁沈阳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沈阳市多福社区志愿者在辖区独居老人家中为其庆祝生日。资料图片
沈阳市山东堡社区开展“诗意绘团扇 手摇清风来”手工制作活动。资料图片
沈阳市溪林社区居民学习插花技艺。资料图片
初冬的辽宁沈阳,大雪纷飞,给整座城市披上了白色盛装。天刚一放晴,沈河区多福社区的雪地里,嗞啦啦的铲雪声就从四面八方传来。“街坊邻居们,快来扫雪呀!”家住多福社区75号楼的高丽娜拎着铁锹边干活边招呼着。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不一会儿,一条条社区小路都“露出本色”。
社区建设,人是根本。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考察时强调,“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十年来,沈阳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希望,明确将“两邻”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让党建引领、文化融入、智慧服务成为推动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杠杆”,一点一滴增强社区居民安居和美的幸福感、获得感。
自打记者进门那一刻起,沈阳市保利社区书记于丹的电话就没断过。一会儿要联系供暖公司反映暖气不热,一会儿找物业公司修楼道灯,一边听着居民反馈,一边又要联系职能部门,忙得不可开交。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天的工作虽忙,于丹总觉得使命在身。“党委政府部门多,老百姓有问题不知道找谁,但是找党准没错。”于丹的一番话,说出了社区居民的心声,“在百姓眼中,党就是聚合一切力量的基石。百姓拿咱当‘主心骨’,咱就得扛起责任。”
走进保利社区,记者碰上了有37年党龄的党员陈玉和一行。作为社区“健走队”的老党员,陈玉和说自己“人老心不老”,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健走活动刚一结束,几个老伙计就围着陈玉和唠起了家常:“咱小区西边的井盖前两天坏了,大家伙儿路过可要注意点,千万别摔了。”“别担心,我找社区帮忙解决。”陈玉和见状,马上拨通了社区干事电话。不一会儿,市政部门就带着新井盖来到现场。大伙纷纷为陈玉和竖起大拇指:“看见没,党就在我们身边。”
党员贴近群众,党支部带动全员。在双路社区,社区党支部组织开展的爱心帮扶“一元钱工程”,得到了社区党员、群众的广泛参与。居民们每天为社区困难学子捐助一元钱,积小善为大善,帮助了十余名学子求学成长。受助学生董琪表示,要以叔叔阿姨们为榜样,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后去帮助更多的人。
“解决好社区难题,关键在党。社区党组织有活力,党建平台也越搭越宽广。”沈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刘辉对记者说,“我们打造社区大党委、街道大工委平台,让政府、居民、企业三方在党的统一带领下,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绘就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大党委”究竟有啥用?刘辉介绍道:“过去我们基层党组织是将基层的困难传递到各个管辖的部门。现在有了‘大党委’,大家每个月都有机会坐在一起,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由保利花园第六小区打造的“红色物业”就是“大党委”模式的典型代表。“以前居民反馈小区路灯坏了,一个月都不来修,业主和物业总‘掐架’。现在物业和社区党委共联共建,大家把问题搞明白,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把工作效率提上来,服务质量自然人人叫好。”物业项目经理李慧艳对记者说,“如今,业主们对我们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我们自己也特有成就感,还想把‘红色物业’的品牌擦得再亮些。”
走进沈阳市多福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铺满半个楼体的巨型“全家福”。照片上的居民们前前后后站了十余排,每个人的脸上都乐开了花,笑得格外灿烂。“这是今年夏天小区改造时,居民们共同参与改造,一起拍的‘全家福’。”还未等记者开口,多福社区党委书记樊月就抢先介绍道,“照片印在楼面上,大家进出小区都能看到,马上就有了家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从个人小家的“自福”到社区大家的“多福”的嬗变。“如今咱多福社区,是有福同享,人人多福。”看到记者来采访,一旁81岁的老住户郭东辉赶忙接过话茬,“老百姓嘛,谁不盼着过幸福日子。大家相互搭把手,日子就过得甜蜜多福。”
文化认同,最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在多福社区“幸福广场”,一面写满福字的“福文化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当年为了把大伙重新凝聚起来,我们可没少下功夫,但最管用的还是文化。”樊月对记者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福’有着深深的认同。‘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幸福是每个人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社区建设的追求。”多福社区以激发居民心中对“福”文化的共同认知为目标,每年定期举办“福文化节”,依托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樊月介绍道:“特别是我们的‘百家宴’,每家一道拿手菜,在院子里摆起流水席,大家边吃边看居民们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一起欢度中秋佳节。”
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唤醒了居民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让文化成为社区共治的“黏结剂”。“很多从前不认识的邻里成为好朋友,许多家长里短的误会也消除了。社区里多了人情味,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也空前高,今年社区改造,我还专门为新广场写了副对联呢!”郭东辉对记者说。
多福社区的“福”文化、山东堡社区的“家”文化、溪林社区的“孝”文化……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沈阳的社区中被发掘出来。刘辉对记者说:“我们通过寻找文化共识、创建文化载体、丰富文化活动等多种模式,推进‘一社区、一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辽宁‘六地’特色文化……百姓们从身边寻找文化认同,在文化熏陶中主动融入社区、积极参与治理,文化的力量发挥得更加持久、深远。”
“无人机巡逻报告:‘总站路和阜新二街交会口出现结冰,影响居民出行,请立即清理。’”大雪过后,全天候值守的和平区综合指挥平台接到报警信息,立即派出巡查车辆实地核实,并流转至市政管控中心处理。即便是在节假日期间,这条“报警”信息在“数字大脑”指挥下,从发出到流转处理,时间也可以用分钟来计算。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市以数字技术聚焦“善”的作为,缩短“伴”的距离,把大数据分析运用到政策发布、政务办理、业务查询、意见反馈等服务领域,为公众提供更加智能精准、便捷高效、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让群众不出小区就可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32岁的山东堡社区居民何丽丽从原单位离职后一直赋闲在家,出去找工作感觉就像“碰运气”,由于信息不畅总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求职者有意向,用人单位也有需求,关键是如何提供平台对接。”山东堡社区党委书记曹红娜对记者说,“我们依托社区周边早夜市及物业公司聚集的优势,通过社区网格群及时发布企业的用工需求,并在社区‘舒心就业’电子屏同步更新,打造居民身边的就业服务站,解决社区居民就业难题。”在社区党组织和数字技术“双助力”下,何丽丽很快就找到了心仪的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与就业同等重要的是“一老一幼”的关爱问题。在山东堡社区幸福教育课堂,一间配备虚拟现实眼镜和智慧大屏的科技体验室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幸福王国”。社区党委定期开展的虚拟现实体验、智能听书等课后服务,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成长学习,培育起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转眼到了饭点,沈阳市晓春社区的居民王淑洁像往常一样,来到社区党委新建的养老服务站用餐。“人老就不方便做饭。以前我经常煮点面条凑合一顿,现在有了‘社区长者食堂’,吃饭一点都不发愁了。”据她介绍,服务站内的“社区长者食堂”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就餐提供8折优惠,9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就餐。不仅如此,属地社区的失能、部分失能老人还可以通过电话订餐,由社区志愿者将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家中。“衣食住行都不愁,这样的日子才叫幸福哩!”端着餐盘的王淑洁笑呵呵地说道。
困有所扶、幼有所养、老有所依……一桩桩民生小事,却是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民心工程。沈阳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办好每一个关键小事,筑牢根本的民心工程,夯实社区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基石,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监制/李莹
审核/于黎黎
主编/周默
编辑/赵晨旭
来源:光明日报
●央媒看辽宁丨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全球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储能新技术实现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