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闹社火 蒸年馍:新疆年味儿渐渐浓

李慧 尚杰等 光明日报 2023-01-23

年味是什么?在新疆,是闹社火、蒸年馍、扭秧歌……连日来,新疆塔城地区各县市乡镇的社火表演队加紧排练,为了让塔城人民在春节期间感受浓浓的“年味”。

闹社火,新疆最具传统文化的春节民俗活动,内容有舞狮、舞龙、太平鼓、划旱船、扭秧歌、大头娃娃等精彩的表演。其中,舞龙最为热闹:飞龙辗转腾挪,时而盘旋,时而腾飞,让人拍手叫好。

这不,乌苏市甘河子镇王乡庄子村的飞龙已经耍上了。

图为塔城地区乌苏市甘河子镇王乡庄子村开展社火表演彩排。王夏摄。

据了解,乌苏市甘河子镇社火文化历史悠久,社火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高大富、高大贵兄弟二人从湖北省孝感市带入甘河子镇王乡庄子村,后来社火由其子孙高光武进行传承。今年53岁的李军是甘河子镇社火的第四代传承人,由于喜欢舞龙,他从21岁就开始就跟着村里的老人高光武学习舞龙、扎龙。30多年来,李军扎过10余条龙,参与社火表演100多场次。每次社火表演前,李军都会认真检查龙身、完善道具,给村里的年轻人传授经验。

通过多年传承发展,甘河子镇组建了舞龙、耍狮、秧歌、腰鼓等社火表演队,人数达到了130余人,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社火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社火)之乡。

“现在政府对社火文化非常重视,作为社火传承人,我想让年轻人多参与社火文化表演活动,让他们学会舞龙、扎龙、修补、耍狮子、扭秧歌,让社火文化在我们这一辈继续传承发扬下去,让他们把社火搞得更加红火。”甘河子镇社火传承人李军说道。

距离王乡庄子村两公里外头道场子村的女同志们在家里同样忙得不亦乐乎,有的编麻花、有的炸馍馍。当记者推开李学艳家的门,一股香浓的油炸味道扑鼻而来。“快过年了,家人和亲戚都在忙着社火彩排,我今天开始为他们做年馍,得忙活个两三天,来看看,这些都是我做的。”李学艳指着满满一桌子各种各样的年馍,笑着对记者说。

图为塔城地区乌苏市甘河子镇外头道场子村村民李学艳(图左)在家做年馍。孙同国摄。

揉、搓、擀、剪、切……一块普通的面团,经过李学艳的一系列熟练操作,一个造型别致的小兔子花馍魔术般呈现出来。

闲聊中,李学艳跟记者分享了制作年馍的全部过程。她说,以前都是用羊油制作油饼,但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开始用食用油、清油代替羊油制作油炸馍馍,还加入了果蔬汁、鸡蛋和牛奶等,这样做出来的馍馍,造型精美、色泽明亮、味道醇香,存放时间也长。

过年蒸花馍,各式各样的花馍不仅仅是美食,还象征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在新疆,很多地方都有过年蒸花馍的风俗习惯。有了花馍,就有了年味。蒸花馍,蒸出的是满满的儿时回忆,更是祥和、团圆和那份对“家”的味道的深深留恋,这也成了过春节每家每户都必不可少的一种独特“年味”。

年味或充满乡愁,或浓烈热情。在新疆塔城地区的年味,更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慧 尚杰 赵明昊 通讯员陈助邦)


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慧 尚杰 赵明昊 通讯员陈助邦

责编:张永群

编辑:范天培 常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