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教育,生态博物馆到蓝色星球 | 五、六月公众活动回顾
五、六月正值初夏之时,万物生长之际。在五月的生物多样性日,六月的世界环境日,我们共同关注气候变化🌪、生物保护🦁和环境共建⛰。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组组织了一系列好玩的公众活动,邀请大家参与其中,让更多人一起加入气候变化行动。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回顾五、六月环境纪念日的公众参与回活动吧!
01
线上自然教育课
项目组邀请之野知野自然博物工作室创始人南洋杉(自然名)老师在线开展了“家门口的博物盛宴”自然教育课🌳,教247名大朋友和小朋友从叶柄、花梗等外型识别桃、李、杏、梅、樱这些长的很相似的花,此外还有常见的阿拉伯婆婆纳、二月兰、救荒野豌豆和广布野豌豆等植物。
此外,南洋杉老师还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观鸟小知识,白骨顶、黑水鸡、绿头鸭、小䴙䴘、翠鸟、乌鸫、八哥、喜鹊和灰喜鹊、山斑鸠和珠颈斑鸠、棕背伯劳等常见鸟,并以鸬鹚为例观察繁殖羽以及晾晒翅膀等习性。
02
“烟火气里的生态博物馆”
在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新周刊》与千禾社区基金会在城市中心搭建了“烟火气里的生态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被遗忘且特殊的生态博物馆。在“烟火气里的生态博物馆”中,我们以声音、图像以及互动式工坊,唤起人们对于本地食材的味觉记忆。
项目组找到了农民种子网络的伙伴,将他们的“社区种子银行”项目带去了展览现场。这样宏大的“种子计划”,在“烟火气里的生态博物馆”中也有科普性的展示——各地的“种子银行”。以本次展出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四个纳西传统村落为例,在农民种子网络的推动下,当地建立起了自己的社区种子库。村民和社区之间,也会互相组织交换种子,来保持育种的多样性与活性。
或许在今天,某些育种会因为经济效益或性价比的原因,逐渐被大众所遗忘。种子资源的迅速流失和基因窄化正在悄悄威胁着农业生产的未来,让我们在极端天气频发的条件下变得束手无策。而“种子银行”的存在,确保了永远会为这些原始种苗保留一方天地。当有朝一日我们需要时,它们依然存在。
项目组在5月22日当天还邀请到PDT食物小站的朋友,在展览中举办用“另一个餐桌”工作坊。在“另一个餐桌声音互动式工作坊”,参与者可以听到每一种食物的声音,从“生态可持续”与“社会可持续”两个角度,探索现代生活里食物的意义。
在工作坊中,一位女孩惊讶地发现牛肉丸传出的声音竟然是牛放屁的声音,经过工作人员讲解后,她了解到因为牛肉这类红肉,会在养殖、生产、运输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在食用这些美味时,我们往往会选择性忽略美味背后的代价。碳排放远不只燃油,实际上,根据联合国环境署估算,各环节的食物浪费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10%有关。
同时,食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中国家庭食物浪费量每年高达9164.62万吨,因食物浪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11亿吨。在城市中,食品消费是城市碳足迹的最大来源之一。这也是“烟火气里的生态博物馆”提倡在地食物的原因,本地食物比起外地的食物,因运输距离短,所产生碳排放更少,不管是对环境还是对本地菜农,都更加友好。因此,减少食物浪费、优先选择本地当季的食材、少吃肉、吃多样的好肉,这些简单的改变,就能让我们的餐桌对环境更加友好。
项目组的好朋友光美老师,这次也出现在展览现场,5月29日在“烟火气里的生态博物馆”中开展了一次“儿童绘本阅读活动”。光美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了《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如果我们吞掉了南北极的最后一块冰,如果我们捕完了海洋里的最后一条鱼,如果我们喝干了最后一条河里的最后一滴干净的水。当大树变成了树桩,企鹅倒在一边,鱼儿一条不剩,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和善待地球?
孩子们被绘本中所描述的世界所吸引,专注地听着老师的讲解,展开了自己的想象。面对这些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踊跃发言,提出了自己关于如何保护地球的想法。
通过绘本中多彩的画面和假设性的疑问,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我们继续任由食物被浪费、物种被消亡,那么这些画面也许就是我们未来的生活场景。
我们究竟会不会把地球吃掉?🌏这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态度。
在物流链条不那么发达的过去,我们的祖祖辈辈就是用耕地里长出的作物,吃了一代又一代,正是有边界的食材选择造就了如今这个令人着迷的本地饮食文化。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环境与资源问题频发的年代,我们更希望让每一餐、每一份食材都有所归属。
03
世界环境日记录:我们在蓝色星球的奇妙一天
世界环境日当天,「气候变化下的蓝色星球」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生态保护公益绘画征集活动开幕式暨蓝色星球奇妙会,在竖徳生活馆圆满举行。千禾社区基金会作为活动的支持方,在开幕式与大家拆解了气候变化对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后期还将作为游学地,带小朋友们到社区去识别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