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到底应不应该学《弟子规》?

2017-02-22 雾满拦江 益点信仰思辩


到底应不应该学《弟子规》?

文:雾满拦江

 

01)

 

有位家长留言:

 

雾老师,孩子读初中,学校正在推《弟子规》。可是我听人说,这东西不能学,学了反倒会害了孩子。还有人说问题没那么严重。我呢,文化水平不是太高,即怕误了孩子,又怕害了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平时很喜欢读雾老师的公号,感觉雾老师在这方面懂得比较多,能不能抽点小时间,帮咱解释一下困惑?

 

……这类的小纸条,近期有增长的势头。

 

真是伤脑筋,怎么回答你才好涅?

 

02)

 

弟子规再现,是古文化复兴的必然。

 

说古文化复兴,是指30年大开放,大家温饱无虞,获得相对的经济自由。

 

有自由,就有制约。

 

获得经济自由的人,渴望于公众中找回群体性认知。简单说就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兄弟,满世界乱窜,他可能会在东非大裂谷、又或是马里亚纳海沟深处,遇到个陌生人。如果想迅速化解尴尬,成为朋友,就需要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认知,让两人意识到彼此是同类。

 

天下华人,共同的认知有两个,文是孔子,武是关公。

 

孔子说智慧,关公行忠义——只要你把握住这两点,理论上来说,纵然走遍天下,也不会感觉孤独,也能够找到朋友。

 

正是这种隐秘的群体心理,让孔子儒学,再次复兴。

 

(03)

 

但儒学之复兴,有个大大的困扰——智慧不可言说!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虽然伟大到不要不要的,但他老人却超极之鸡贼——述而不著。

 

他老人家,只是针对性的,回答每个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却绝不肯写本书,讲清楚智慧是什么,仁又是什么。

 

孔子对于不同学生的同一个问题,回答完全不一样,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同一个学生问同一个问题,时间地点换了,答案也会变化。

 

对于孔子妖怪也似的变化无常,吃瓜群众深表理解——这就是智慧,不同的人,性格不同脾性相反,面对同一个人生问题,当然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样的人同样的问题,时间环境变了,解决方案当然也需要变。

 

——道理都明白,但当做起来时,大家又神经了。

 

04)

 

《弟子规》,是康熙时代的一个了不起的秀才而作。

 

凡360句,1080字,脱胎于《论语》第一篇的第六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翻译,并不难——难的是如孔夫子那样,贯袭儒学思想,在不同时代,于每个不同的人,获得这短短一行字中的至高智慧!

 

——任何时代任何人,如果死拧着字面上的意思不放,就很可能跑到岔道上去。不唯得不到智慧,还会让自己越学越糊涂。

 

就以现在的时代而论,夫子的这句话,或许该这样理解:

 

——我们每个人,于家庭家族一方,务须要找到自己的优势特长,让自己成为父母与家乡的傲骄。成为兄弟姊妹们——如果谁家还有这些货的话——的榜样,成为他们的引路人,思想导师。社会上处世,堂堂正正不染奸诈,心存慈悲关悯弱者。先做人,正三观,然后再去知识的海洋里冲浪遨游,最终的目标是让自己成为富有见解与思想、富同情心富观察力的正常人类。

 

夫子一言,洞彻千年。

 

——但这只是我们今天的理解。

 

搁在康熙时代,环境情况,又有所不同。

 

(05)

 

《弟子规》出现于康熙朝,是有缘故的。

 

大家晓得,大明末年,休养生息,人口越来越多。又赶上一个小冰期,农产歉收。游民数量增加,聚而为寇,是为流寇——哥伦布大航海40年后,美洲的玉米进入中国。如果玉米长得快一点,大家有得吃,大明帝国还不至于死太快。

 

然而玉米长得太慢,于是明帝国亡了。

 

旗人入关,主宰中国。此时小冰期过去,大家开始啃苞米,一路啃到康熙朝。

 

到了康熙朝,人口增加,玉米不够啃了。

 

——于是各方利益诉求出现,江湖社团风起云涌,混乱的旗号下绽放出同一个声音:吃吃吃,我们要吃饭!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就需要细化儒学,给老是嚷嚷吃饭的民众,定制下规矩。

 

(06)

 

《弟子规》并非如某些人所担心的那样,一无可取。

 

也不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字字珠玑。

 

——它是一个旧时代的器物。子曰,君子不器。这东西拿回家来,砍砍削削,改吧改吧,还是有点用的。

 

——所以百度上说,2014年9月4日,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犯人先河,让监狱中的盆友们,每日诵读并领悟《弟子规》,据说效果蛮不赖。

 

——哪怕是只有一个人,读了弟子规,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念,从此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都堪称功德无量。

 

(07)

 

并不是说,《弟子规》只适用于改造犯人。

 

但失之太僵,缺乏因应时代的变通,疏离于智慧要义。

 

单只说儒家体系,可以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原理,孔子的纯智慧,也就是世人遍寻不获的儒学体系。如夫子所言,其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但忠于谁?如何恕?——偏偏就是少了执行的方法论。

 

第二层是人性,《论语》中的言论记载,都属这个范畴。特点是变化多端,莫衷于是,人之心,海底针,远之则怨近不逊——人性就是这样的伤脑筋。

 

第三层是社会规律,从人性的高度说规律,是智者。从社会规律观察人性,是学者。儒学能学到这层,就算是顶天了,史书上留名还是容易的。

 

第四层是行为规范,符合人性与规律的行为规范,无疑是正确的,不会遇到麻烦的。所以孔子推祟孝悌,并非是单纯的和谐人际,而是要最大程度的运用好你的亲情资源。

 

——但,以上四层,都是需要动脑子的。

 

有没有不动脑子的办法涅?

 

遂有第五层的《弟子规》横空出世,不言智慧,不说人性,不提规律,不看规范,就是给你订下条条框框,你照着做就是了。

 

(08)

 

《弟子规》,就是康熙时代的具体条条框框。

 

有些条条框框,真的蛮不赖。

 

你看这条: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条翻译过来,就是走有走相,坐有坐相,立似一棵松,卧似一张弓,不动不摇坐如钟,中华有神功。这是最基本的日常礼仪,蛮好的。

 

还有这条: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条切在混沌类型的人心里。他去别人家敲门,人家问:谁?他回答:我。人家恼火再问:你是谁?他再答:我就是我。人家炸了:尼玛你到底是哪个?……脑子糊涂之人,以为全宇宙都知道他。所以需要细心提醒。

 

但也有的条目,确实该淘汰了。

 

比如这一条: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你说这年月,我们上哪儿弄几个婢仆涅?上街抓几个?警察蜀黍不允许。当然会有人抬杠说,这里说的婢仆,可以视为部属,或是孩子——那就更不靠谱了。这是一个人格平等的时代,部属或孩子,只是社会角色而已,大家有缘共事,你非要弄出个等级来,这还怎么玩?

 

——如果说,大家在《弟子规》上有不同观感,就是因为行文中体现出的等级观念,已无法顺应现代平等社会了。

 

09)

 

儒学智慧,行高弥远。

 

越往下行,似乎越具体,越易于操作——也失之于僵化,丧失因应环境而变的可能性。

 

世界是变化的。

 

而且越变越快。

 

——唯其捕获基本原理,立于高,行于远,起智慧,记真如,才能不愈距,随心所欲而不再受无谓的牵羁。

 

10)

 

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获得自由。

 

——自由的前提是规范,唯自律者得自由。

 

——真正有价值的规范,一定是人性的、符合群体规律的。

 

——真正有价值的规则,一定是切合你生命意义的。

 

——人性的规则,只有一个:于弥天的夜幕中行走,找到最优秀的自己。生而为人,深表歉意,我们是半成品而非残次品,我们还不够优秀,但并不构成别人的问题。我们应该信守的,是这个时代的最优法则。只有顺应了时代大潮的趋势,才能够找到自己,获得自己。才能够于纷乱的资讯烟尘之中,抓取到那最高价值的。永远要记住,对古来所有智者的最大尊重,是超越他们,是立于他们肩头,俯瞰天与地,在证明自己的同时,于此后漫长的历史上,投射下你大写的名字!

 




号外号外:

请报名参加“实现经济自由,北京第一课”的宝宝萌,注意查收自己的邮箱,进群二维码会发到邮箱喔~



传送门 | 《凡是告诉你赢的人,都是在骗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