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见|怎样做可以心安理得的歧视“异己”?

2017-03-08 郑益 郑益铸信工作室 郑益铸信工作室

今天讨论一个比较普遍的心态,就是“鄙视心”,这种现象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其实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为了找到自信,总是要把别人比下去,否则很难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好像我刚从清真寺出来回到家乡,一个大学同学就开着车带着老婆,带着我去看他的单位,说他能挣多少钱,进而来鄙视我一下。没想到的是被我成功的用教门思想鄙视了……下面我们谈谈“穆斯林群体内的鄙视链”。


1.分别心


有一个词叫做分别心,就说人总是以分别的态度去看待不同的问题。比如说,你喜欢的一个人和你仇恨的一个人如果做同样的事情,你的看法是不会一样的。比如说如果一个认识的人问我“你是穆斯林吗”?我会给他耐心的解释。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加我,上来就问你是穆斯林吗?我会考虑到他是不是在断我信仰?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每个人都会遇到。不管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佛教徒,都会把其他宗教的信徒看得非常的恶劣,称他们为异教徒、外道,只有他们中一些修养比较高的才能够对待外教徒没有分别心。

普通的民众总是歧视自己不同信仰的民众,或者与自己不同教派的民众,这种鄙视有时都是融在血液里的,用这种态度不断巩固自己的选民身份


有人会狡辩,说这些词汇不都是古兰经告诉我们的吗?什么卡菲尔?什么异教徒?不都是告诫我们要提防他们吗?其实不是的,古兰经告诫我们要与他们为善,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接受伊斯兰。古兰经指出那些错误,是让我们劝诫自己不要堕落,如果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去告诫别人,而不是让我们借用这些词汇去歧视别人。


2. 语言鄙视链


关于语言的鄙视是现阶段表现最明显的,他们不断地产生奇妙的翻转。

阿拉伯语千百年来都不只是被当成普通的语言存在,而是被当成圣阿拉伯语,被当成天堂的语言。


后来演变出一个非常奇葩的逻辑,信仰伊斯兰就必须学下拉伯语。因为礼拜不能用其他的语言,否则礼拜不成,所以必须学校拉伯语才能够进天堂,这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尽管在笔者看来没有任何逻辑吧。


而波斯语则被称为第二天堂的语言,因为中国穆斯林接触的外语除了阿拉伯语之外就是波斯语了,由于当初看的很多著作都是波斯语版的,也称之为“经”。

所以以前的穆斯林如果嘴里能蹦出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是非常牛的一件事情,所以不管别人听不听得懂,口中不离“塞哇不”“艾里哈穆堵林拉”“因沙安拉”是理所当然的。但不是说这种行为怎么样,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我们也经常把hello thank you sorry之类的放在嘴边,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只不过在和不会这类语言的人交流的时候就感到很装……


所以第一个鄙视链就产生了,会阿拉伯语的、会诵读古兰经的、会说阿拉伯语的,他们就会鄙视那些没有学过阿拉伯语的人,称他们为哈汉。只要这些哈汉有一些著作,他们就会用这个逻辑去打击他:你会阿拉伯语吗?不会阿拉伯语,你凭什么做伊斯兰学者?


知感主,有些人确实学会了阿拉伯语,也可以用阿拉伯语阅读并做学问,后来他们又会产生新一级的鄙视链:你的思想和我不一样,即使学会了阿拉伯语,你依然是异端……

就这样,会阿拉伯语的人不断的鄙视不会阿拉伯语的……


后来情况突然发生了翻转,因为,曾几何时大家突然发现会阿拉伯语并不能代表智慧,否则阿拉伯人早就雄霸地球了。反而汉语比较好的,可以直接用自己的汉语能力,去阅读更多的汉语伊斯兰典籍的穆斯林素质更高一些…


于是大家就掀起了新一级的鄙视链,鄙视学阿拉伯语的人:你学它干什么?超度亡人吗?你会念了知道意思吗?


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总会为自己的选择找很多的依托,否则我们行走的步伐就不会那么坚定

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没有必要有那么强的分别心去鄙视别人。


3.财富鄙视


或许在非常多的领域都存在财富鄙视,很多人都认为财富是邪恶的。比如说在艺术界,那些穷得叮当响的艺术家会瞧不起那些赚大钱的,认为他们在玷污艺术;以前的西方人认为,富人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伊斯兰何尝不是如此呢?


刚开始离开清真寺的时候,很多人都奉劝我赶快回到清真寺里,那才是为主道奋斗的天堂。因为他们认为只要离开了清真寺,干一份世俗的工作就等于远离了主道。


前天有一位生活贫困的网友加上我,非常惊讶,“你居然还有工作,我还以为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我知道她没有恶意,因为她现在已经被扔进了另外一个环境当中,以前都不食人间烟火的她也必须为了生活奋斗。

以前有一位异教徒对骑着高头大马安萨里说,“穆圣说过,对于信士来说,今世是火狱,后世是天堂;对卡菲尔来说,今世是天堂,后世是火狱。你把你的东西给我吧!”安萨里解释说,之所以信士的今世是火狱,是因为再好的今世与天堂相比远远不及;之所以说卡菲尔的今世是天堂,是因为再苦的今世都远远好过火狱。

可见穆斯林并不是反对享受的,也并不是反对财富的,建造两世的吉庆才是穆斯林的目标,贫穷不是伊斯兰。穆圣也经常祈祷真主让他免遭贫穷的侵犯。


有人认为,财富会限制做学问、做艺术的空间,其实不然。举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在一位公爵的日记本里记载着达芬奇给他画画的经历,他说“今天的这位画家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还没有做完就走了”。


后来达芬奇给他回信说,“我还以为你是一个聪明人,难道你看不出来我缺钱吗?正是因为你不给我钱,所以我要放弃你家这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被迫要到下一家去做一件“不太重要的事情”,所以你还是要尽快把钱给我”


而达芬奇口中的,“不太重要的事情”,指的就是最后的旷世绝作《最后的晚餐》。而他的《蒙娜丽莎》也是给一个贵族的妻子画像罢了。

可见,这些人并不是不喜欢钱,而是不好意思接受另外一种挣钱的途径。比如说有些教门不太好的地方,阿訇生活非常困难,有阿訇开出租车,或者是做一些小生意,或者在清真寺门口开间小卖部,但是这些行为就被乡佬指责,说你是阿訇,你怎么可以干这些世俗的生意?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阿訇都是英雄,自食其力。


那些看不起世俗生活的阿訇、老师,今天在课堂上讲今世怎么怎么样,接乜贴的时候也没看他们手软呀?


有的时候这只是心灵的枷锁,后来演变成了物质的枷锁。你要相信同样是爱看书的人,有钱买书和没钱买书,他们的发展前途是不一样的。


在我身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上学的时候没有钱,到处借书来看,或者找一些免费的电子书,但是既然是免费,很多东西都是已经过时的。工作了之后,虽然只有二千块钱顾住温饱,但是我有钱买书了,我也可以用作生活费去订一些课程,也可以去买软件处理我的思维模式……否则,如果没有买大量的资料学习,每天一篇文章都是坐在这里空想出来的吗?从一定的角度来说,也是用钱砸出来的思维……


相互鄙视或许来自人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变,有一定前定就是让我们必须反抗的,就好像我们的挫折、敌人的压迫等。不去鄙视,淡然的看待是是非非,岂不是一件美事?

View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