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益见|汉化就是非伊斯兰化?呸!

2017-03-12 郑益 郑益铸信工作室

除却真主,绝无胜者


小编曰:听到用“汉化”来形容“异化”、“愚昧”,再照照镜子看着自己这张“中国脸”,就有种莫名的冲动,凭什么歧视我们文化?

伊斯兰并不因穆罕默德而来,而是来自真主,亘古有之。将伊斯兰阿拉伯化是造成狭隘信仰的根源之一,不可再使之继续。中华文明在全球还处荒蛮未化之时就熠熠生辉,华夏大地也被称为神州。何为神州?神的土地。中国的礼仪、文明的传承、圣人的引导,哪样不是来自真主?难道这些文明来自恶魔?非也。伊斯兰在与中华文明碰撞之时,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中国人的思维、文化来宣讲伊斯兰,这些并不是汉化,而是伊斯兰本源在中国的显现。

然而历史上太多的穆斯林把汉人当成卡菲尔的代名词,以为他们是荒蛮未化的,然而在他们的身体却显现出更多的伊斯兰的光芒,很多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语叫做汉化。什么是汉化呢?一般指的是,少数民族,或其他的宗教长期生活在中国这个国度,很多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都被大汉民族同化,这就被称为汉化。汉化二字经常带有贬义,好像伊斯兰被异化了似的,其实伊斯兰从不会因为汉化而异化,就好像它不会因为阿拉伯化而异化一样


前段时间与一些宣教者在清真寺相遇,探讨如何宣教的问题,但是听他们的观点却很不尽如人意,他们的做法并不是像穆圣早期宣教那样以宣教真主存在与后世赏善罚恶为主,而是总纠结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说,葬礼不能有花圈、待客时不能有酒,其实这些都是信仰之后的事情,如果有了信仰这些自己就会慢慢根除,就好像当年在阿拉伯禁酒一样,他们有了信仰之后又接到了禁酒的经文就自动的砸碎了酒坛以至于麦加酒流成河。

而且笔者认为那些已经没有原本迷信色彩的东西并没有必要过严格的要求,就好像汉文化中有花圈,伊朗有花环;汉文化有披麻带孝,伊斯兰也提倡肃净的孝服……如果非得把那些现在已经没有迷信色彩的花圈、孝服抬到信仰的高度去批,只能本末倒置。

对于中国伊斯兰来说,从隋唐时期,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穆斯林中国后被称为回回,他们与当地的穆斯林通婚的后代从小就生长在这片国度,不管是从长相、生活习惯还是从其他方面都比较像大汉民族,这是说他们汉化。

(如图:回族小孩和汉族一模一样,却和阿拉伯小孩不一样)

近代又兴起了一个新的名词,叫汉族穆斯林。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历史的话,这些都是一些伪命题。以前的回回指的就是信仰。即使在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汉满蒙回藏的回回,指得也是回鹘,是维吾尔人,并非回族,而现在的回族,恰恰是那个时候的汉语穆斯林群体。


何为汉语穆斯林的?他们指的是在大汉文化语境下的穆斯林,而这个汉语穆斯林并不是血统意义上的族群,而是文化意义上的族群,汉族与回族其实都不是血统意义上的,而是有很多的血统混合而成,但是文化意义上就很好理解了。


而回族这个概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把信仰伊斯兰的几个民族划成了回族,其实就是汉语穆斯林,他们长得跟汉人一样,生活习惯也跟汉人一样,生理与心理构造也跟汉人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信仰伊斯兰

所以说汉族穆斯林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回族本身就是汉语穆斯林,他们与所谓的汉族穆斯林没有任何的区别,上文提到他们所有的都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是信仰伊斯兰,而汉族穆斯林伊斯兰,他们与传统回族就没有了区别。


但事实上并不是很乐观,他们信仰了伊斯兰之后,就被传统的回族当成了另外一个群体,有的地方虽然表示欢迎,但是很多地方都是对他们有着防备心理。我曾经在网上见到过一些极端的传统穆斯林,他们就认为,汉族穆斯林随时可能叛教,因为他没有家庭作为牵绊,但是事实上,汉族穆斯林可能比他们还要虔诚


这些只是顺便提及的,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就是,伊斯兰从未离开过本土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幕罕默德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权、民族可以代表伊斯兰,而伊斯兰这个信仰是以古兰经为载体,传到世界各个角落的一个天启的信仰。


当时之所以用阿拉伯语降世,也是因为真主需要让阿拉伯人理解,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真主的语言就是阿拉伯语。如果真主的语言是阿拉伯语,那么为什么给耶稣的经典、摩西的经典、大卫的经典都不是阿拉伯语


但是事实很多留学生带着宣教热情回来时却没有把握住“理解”这个词,非常麻烦,他们的用语是中国人听不懂的,有的甚至会去攻击中国传统文化,哀哉!

古兰经上反复的强调,我以你的语言降示经典,而不是外语下降经典不知所云。所以我们不可以把阿拉伯文化就当成伊斯兰了,所以不可能以为只有阿拉伯的学者才是学者。因为在穆圣时期,阿拉伯文化被当成了伊斯兰的第一个载体而已


这个载体随着伊斯兰的传播在不断的变更,传到了波斯,就变成了波斯伊斯兰文化;传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华夏伊斯兰文化;传到了埃及,就变成了埃及伊斯兰文化

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伊斯兰被当成天启经典下降,就必然与当地的文明相结合,才能使当地的民众更好地理解。如果我们把阿拉伯伊斯兰就完全当成伊斯兰的话,那么就很难与其他的文明相融合,其实那些非常虔诚的人,也会效仿阿拉伯而非伊斯兰的习俗,比如穿长袍,戴白帽,用手抓饭,直线思维等,这些都是阿拉伯习俗,并非古兰经要求我们其他文明圈的信众必须要做的。


只有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避免把不同文化、相同宗教的东西分裂开。比如说他们说上帝就是基督徒的主,上天就是汉人的主,但是我们有没有反问过自己?到底有几个主?古兰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真主在每个民族都派遣了使者,每个文明圈对造物主都有特有的称呼这当然是很正常,而不是效仿了异教徒。


什么是效仿异教徒呢?异教徒吃饭你就不吃饭了?异教徒睡觉你就不睡觉了?异教徒结婚你就不结婚了?所以说这些都是很低级的思维,如果想明辨是非,必须看过古兰经,之后我们才有了评判事物的标准,而不是把所有我们不理解的东西,都归入异端。


举个简单的例子,披麻戴孝的问题,这中国伊斯兰界一直以为,披麻戴孝就是非法的,可是在古兰经圣训上,我们都找不到任何的证据证明披麻戴孝是非法的,因为那仅仅是穿一些东西,并且没有任何的暴露。有人想用谁效仿异教徒,谁就是他们的一份子,这一则圣训来批驳,但是问心无愧的人只要拿起镜子就可以看到那张“不清真”的脸,因为那张脸和他们口中的异教徒长得一模一样。


所以说,伊斯兰开始以阿拉伯文化为载体在阿拉伯半岛传播,传出来后就会不断的与其他文明相结合,只要不违背古兰经的精神,都可以与伊斯兰、古兰经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载体,以便让当地的人民了解并信仰伊斯兰,而不是只是盲目的去模仿阿拉伯的什么特征。

所谓的本土化,伊斯兰从未离开过,只不过古兰经刚降世时进行的是阿拉伯本土化,我们就误以为那是伊斯兰,其实,伊斯兰是抽离出来可以与任何文明相结合的天启真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