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益见|不以“汉穆幸福”为导向宣教都是“耍流氓”!

2017-03-13 郑益 郑益铸信工作室


郑益:曾几何时,宣教已经不是在宣教伊斯兰了,而是在宣教回族礼节、阿拉伯礼节,以致于他们看到所有的与自己不同的东西都要加以打破,汉穆就是这宣教方式的牺牲品。由于被虔诚的宣教,他们不能吃、不能喝、不敢回家、找不到对象(被民族歧视)、礼不成拜(不会外语)、过节时把自己藏起来、吃饭不敢上桌、父母死了都不敢去……有的做到了并自以为虔诚,都的则被吓跑了。伊斯兰真的那么难?


或许他们不需要考虑这些,因为他们这辈子都不会遇到这些问题,他们怎么知道汉人听了他们的断法会生不如死


人为的给穆斯林加了那么多的门槛,让新加入伊斯兰的穆斯林那么痛苦,就是在替主传教?看到那么多的痛苦谁还敢再信伊斯兰?


你以为告诉人家清真言就算宣教了?你以为让人跟你礼两拜就是宣教了?但是后面所有的痛苦也都是你带来的,以后他的离开也是你造成的。


信仰看起来很简单,仿佛只要信了,一切都没有问题了。但事实上,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首先,《古兰经》做为真主的语言下降到人间后就必然变成人间的语言才能被人理解,就好像真主在古兰经中不断的强调两点,“凡派遣使者,必以其本族之人为使者;凡下降经典,必以其本民族的语言为载体,以便其族人理解。正如《古兰经》中,真主说,”我不派遣一个使者则已,但派遣的时候,总是以他的宗族的语言(降示经典),以便祂为他们阐明正道。(古兰经14:4)”



最后一位使者是穆罕默德,他阿拉伯人,他首批要教化的民众也是阿拉伯人,所以《古兰经》便以阿拉伯语的形式被展现了出来,以便最初被教化的民族(阿拉伯人)能够理解真主的教道。但是事情总不会那么顺利,人也总是用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违背真主,在语言上表达出来的一点就是“倾向外语”,《古兰经》中也讲到他们倾向的是“化外人”的语言。



(我们总是“崇洋媚外”,阿拉伯人也曾崇洋媚外,总感觉“歪果仁”的都是好的)


真主说,“他们所倾向的那个人的语言是化外人(的语言),而这(部经典的语言)是明白的阿拉伯语(古兰经16:103。然而很多人确忽略了这些节文的含义,总是抱着“真主就是用阿语降的”来制约穆斯林大众在礼拜时用本族的语言,更或者他们还要操心“人类的团结”“圣寺伊玛目如何带拜”之类的。好像中国穆斯林用那些阿拉伯人听不懂中国人也听不懂的语言礼拜世界就能和平似的,也好像中国人礼拜时如果明白意思古兰经就会被篡改的似的。


本族人的语言《古兰经》终于被阿拉伯人接受后,伊斯兰发挥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真理与各文明圈的文化对接,而后释放生命力。任何一种生命力都是实践出来的,而不是用“神奇的声音”幻化的)


后来,问题变的复杂了,因为伊斯兰只用了百年的时间就变成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这样阿拉伯语的《古兰经》就很难迅速的被当时外国人学习,于是出现了《古兰经》译文,这个翻译也被当时的教法学家断的很厉害,他们和今天的人一样,认为古兰经是不能翻译的,只能通过学习阿拉伯语才能掌握,仿佛只要掌握了阿语就有了信仰似的,仿佛阿拉伯人不迷误似的。


但一个残忍的事实是,除了被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强行推行阿拉伯语的国家外,外国穆斯林的自觉性总是不那么乐现,真正因信仰而学习阿拉伯语进而学习古兰经的少之又少这时不是抱怨谁懒不懒的问题,而是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该如何干掉它!

(说懒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到底如何面对这个语言问题?语言是学习信仰的障碍吗?)


当伊斯兰传到外国后,不单单指的是语言上的隔阂,还是文化上的隔阂,因为当伊斯兰以阿拉伯文化为载体传到中国后,不仅仅是伊斯兰传到中国那么简单,还有夹杂很多阿拉伯的文化也传到进来,就像宣传伊斯兰时也把很多的经外传说带进来一样。


很多的穆斯林以中国文化为“汉族文化”、“卡菲尔的文化”,更甚者还会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学,以免受到“卡菲尔”的毒害。从这些事实上,就可以看出文化隔阂对于两种文化的融合以及伊斯兰的发展都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将伊斯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使伊斯兰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普及,至少,不会被当成全民的公敌。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节,过节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的喜庆或悲伤的日子,但是在心胸狭窄者那里,节日就变成了“拉仇恨”的日子,有些人一到过节的时候就开始叫嚣,“不能过卡菲尔的节日”、“谁效仿别的民族,谁就是那个民族的一份子”、“我们穆斯林只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等,所以每个华夏儿女举家欢腾的日子都变成了一些极端穆斯林拉仇恨的契机,以证明他们不是“汉人”,甚至是阿拉伯、波斯的后代。


但圣人教导我们的不效仿别的民族只是不效仿他们的迷信而已,在中国的今天,哪些节日还有迷信?都已经变成了团圆、聚会的日子。即使有的节日还带有一些迷信色彩,只需要自己注意避免一下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必要把自己包裹的那么“特立独行”,否则包裹了一千年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全世界伊斯兰都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穆斯林把自己包裹真情为发展成了一个少数民族,真的很可悲。

(说白了,过节时类似的图片就只是相当于穆斯林做个“好都阿”,希望顺顺利利,或者相当于在门上贴个“赛俩目”,但却被我们当成洪水猛兽般排斥,为了这点小事非得让汉穆闹的家破人亡,不闹不妥协?}


更有甚者,很多的汉人入教后被主流穆斯林群体强行化为回族,或者自己认为自己是回族,也有人因为入教而瞧不起自己的民族,这在身边都是很常见的。不是说回族、汉族等族谁忧谁劣,而是那些所谓的“民族主义心态”很恶劣,这也是滋生民族矛盾或者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矛盾的根源。


其实,积极的用伊斯兰的精神与本国的文明相结合是传播伊斯兰的优质方案,因为大多数人都有排外心理,对于所谓的外国文化都不认同。但这样做又不是简简单单的迎合华夏文明,华夏被称为神州几千前了,华夏各族儿女崇拜“独一的天”也已经几千年了,这么长的时间,虽然出现了很多的怪力乱神或偶像崇拜,但从来没有哪个敢给“上天”塑像。造物主的信仰一直都在人们的心理,直到民国……

本文之所以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主要就是要告诫读者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如果在外国生活,完全可以忽略这个文化;如果留学回来,吃喝等死或教教阿语,也完全可以忽略这个文化。但是,如果你想给中国人宣教,一定要吃透这个文明。


前段时间一个在国外念了十多年经的老伙子与我谈话,他在谈经训的时候都可以引经据典,但是在谈但我们谈到“上天”、“上帝”时,他对我破口大骂,正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他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天”既有造物主的意思,又有物理天体的意思,因为阿语中,一个是“安拉”,一个是“塞玛仪”。他更无法理解上帝为什么也是造物主的名字,只是把他当成基督教三位一体神的象征。所以,想绕过中国传统文化只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很有幸可以只教从零开始的学生,那么他的学生长大依然不具备对中国人宣教的能力,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中国。


(中国版的真主至大。唯:只,独一之意。)


讲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我因宣教在迎合“汉文化”,真是这样吗?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带有“文明歧视”的,好像把汉文化看成了什么不洁的文明似的。文明难道除了真主外是否还有其他来源?我只知道凡是正确的都来自真主。真主在《古兰经》中说,每个民族各有一个使者(10.47)所以在每个文明中都可以找到同源之处,它们都来源于真主,找到这些同源因素才可以打破两个文明的隔阂,完成文明对话与文明交流。


推荐书籍:《四书五经》等,看看人家说什么,糟粕哪里都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罢了。看四书五经如此,学习其他学科是如此,学习圣训、教法及教义也是如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