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见|“没信仰不行”还是“有信仰更好”?

2017-04-09 郑益 郑益铸信工作室 郑益铸信工作室

如果大家愿意每日阅读“益见”,笔者很开心能与大家一起前行,每日都会把当日的文章私发到您的微信上。可以扫以下二维码加我,以防公众号不测。由于精力有限,没能力管理那么多好友,所以超限后不再加人。注:加好友后,每日私发二维码文章,不想被”骚扰”的请不要加我。

一.为何信仰那么久毫无长进?


曾几何时,中国穆斯林被分成了两类,一种是传统穆斯林,一种是新穆斯林。传统穆斯林,顾名思义就是出生在穆斯林家庭的人。而新穆斯林的定义则是,无论你皈依时间的长短,只要你的户口本上写的是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其他不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族群之外的民族都是新穆斯林。


但是在新穆斯林这个新兴的群体中,我们却发现他们与传统穆斯林的一个反差,他们的成长仿佛比传统穆斯林要快得多。虽然成长的比例也不是很大,成长的也不是很多,但是这个比例要远远高于传统穆斯林成长的速度和比例。


经常我们在群里可以看到,某某某只信仰了两年就学了多少多少东西;某某某只信仰了四年就比人家念了几十年经的阿訇理解伊斯兰还要深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语言的学习、经济学中的“刚需”以及行为学中的“即时反应”来看待这个“学而不长”的现实问题。


二、   从英语、阿语学习看去


读者当中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念经人,我想用阿拉伯语和英语语言的学习来介绍这个问题是最恰当不过的。

不论是英语还是阿拉伯语,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些现象。大学仿佛学的很努力,但是很多年后根本拿不出手或者根本不会用。


英语如果从初中来算的话,到大学毕业至少也有十年的时间,但一门语言根本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才学会。但是即使十年之后大学毕业了,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不会说英语,不能够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交流和会话,顶多只学会了考试的能力。


阿拉伯语呢?其实也是如此。您是否曾见过念了几十年的经,见了阿拉伯人还是一句话听不懂吗?您是否曾见过在清真寺学了很多年,还是看不懂阿拉伯语典籍吗?难道你没有见过会讲很多经,但是突然让他停下来就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都是我们身边的事实。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从宗教外引进一个词,叫做“刚需”

刚需应该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代表必须得到的含义。比如说如果我们要活着,空气就是刚需,水就是刚需,食物就是刚需。没有这些我们就们死亡。


在一些驱动力的课程上,很多老师都是在强调一个词。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找到“一定要”的理由,而不只是“想要”。想要就代表着,“有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但是“一定要”则是“必须得到,不死不休”

再回到学语言的逻辑上来,学习英语、阿拉伯语到底是想要呢还是一定要呢?换句话来问,学习一门外语是我们的“刚需”呢?还是“普通的需要”呢?


很明显,我们只是把它们当成“普通的需要”。英语学好了很好,学不好无所谓,只要及格就行。阿拉伯语学不好无所谓,当阿訇的时候只要会念十八段古兰经就行了。没有人要求我有多高的阿拉伯语水平,也没有人要求我有多高的英语水平。


这种思想一旦存活于脑海当中,语言就等于走向了死路,因为你根本就不需要它,怎么可能用心去寻求它?

倘若有一天,我们不满足于汉语的经典著作,又不满足于二手的翻译,想借助外语让我们及时获得一手资料,那么那个时候学习语言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刚需。届时并学习的非常快。

 

三、   信伊斯兰是刚需?


大学跟我一起回到刚开始信仰伊斯兰的时候。想一想,当初你为什么信仰伊斯兰?是因为生活在伊斯兰的家庭?还是因为找到一个穆斯林对象?还是因为理性的探索?还是因为恰巧碰到了一群穆斯林?


我知道有很多让我们归信伊斯兰的理由。真主的慈悯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通过家庭、可以通过婚姻,也可以通过理性,也可以通过科学,任何途径都可以导我们于正道。


但是为什么信仰了之后就停步不前了呢?我们对伊斯兰的兴趣被浇灭了吗?确实如此,刚开始热情如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仰的小火苗慢慢熄灭了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兴趣被浇灭了,因为我们还是穆斯林,还信仰着真主。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不用信仰思考问题,导致伊斯兰对我们已经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出现了西方对待信仰的一种态度,“上帝的归上帝,世俗的归世俗”把信仰和生活完全分裂开。这样的日子长久以往,穆斯林不但素质没有提高,反而在不断的下降。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的话就会发现,生活离不开伊斯兰。为人处事离不开伊斯兰,社会交往离不开伊斯兰,穆斯林所有的行为都以伊斯兰为准则。如果把我们的生活全都溶进伊斯兰的话,那么伊斯兰的学习就是我们的“刚需”,不学习就无法生活,那么穆斯林的素质肯定会提高的特别的快。


既然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要特别强调一下,“完完全全的用伊斯兰方式经营生活并不是排斥现代文明。”

有很多人认为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就是阿拉伯人的方式、就是回族的生活方式、就是维族的生活方式,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只是众多信仰伊斯兰民族的一个载体而已。


如果你以为用伊斯兰的方式生活就是带个白帽、还个盖头或穿着长袍的话,那么你错了。真正的伊斯兰是让人像人一样生活。让人由内而外的优秀,变得清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柔软,这才是真正的伊斯兰生活。而不是跟着一群教棍去禁止女性上学、禁止唱歌、禁止美术……


四、“即时反馈”是什么学习方式?


昨天和一个老师探讨了一个问题,说既然网络教育那么发达,是不是学校就可以被代替。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我们所学习的东西。比如老师把数学课程、英语课程、语文课程、阿拉伯语课程等等都做成视频,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家里抱着手机或电脑学习到他们所有想学的东西,这是不是可以实现的呢?


不可否认这确实能够解决一些课程资源的问题,很多人是有那个自制力去学习很多东西,但是没有资源,如果远程教育开放,那么这部分人肯定会是最先的受益者。


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有自制力,他们需要学校、需要老师、需要家长看着才能够学进去一点点。换句话说,我们大多数人需要一个即时反馈的机制


比如说那些运动员的教练在运动方面远远不及那些运动员,但是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不断地向运动员发出反馈,让运动员知道哪里错了,哪里需要跟进。但是如果让运动员自己练,可能就不会知道这些。我们自己学习的时候也会经常发现这些问题,学了一两个小时之后就感到非常满足,感觉自己学了很多的东西但是细细回顾起来什么都没有学到,也就是没有那些反馈的机制就会让我们的学习变的麻木。


中国穆斯林还是比较少的,很多穆斯林在信仰了之后就回到了非穆斯林居多的群体当中,没有任何人给他信仰的反馈,久而久之可能就忘了自己是穆斯林


所以想要自己的信仰有所提升的话,就一定要建立一个自发或者是他发的反馈机制。比如说给自己定一个规则,每天问自己一些问题,今天做了什么?哪些做得不对?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或者在微信中经常与比自己更优秀的穆斯林进行交流,这样大家就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反馈。否则的话,自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哪还有心思想点其他的什么呢?


举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假如你想学一门学科,能选择的最佳方案肯定不是把书买回来一个字一个字去看,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看这些书之前就给自己定一个计划,写下自己的目标,看完这些书之后,我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当问题存在脑中的后再去学习这些东西,那些问题就会不断的闪现,指导自己看书的方向。


比如说以前有一个历史老师教自己的学生学历史的时候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叫大家做一条哥伦布航海时的船。但做一条船并不简单,需要知道这个船的尺寸、风帆的质量,冷冻食物的技术、必要的医疗措施等。


在这些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各种查历史资料的方式方法,他们会把历史学得非常扎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每每做一个动作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他们的及时反馈。用这样的方式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是不是更好呢。


篇幅有限,若有兴趣讨论学习话题可加小编细聊。

 

View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