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12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益见|从望文生义到约定俗成:我怎么会错?

郑益铸信工作室 郑益铸信工作室 今天

我们经常看到一系列的直线思维的例子,比如说穆圣使用骆驼骑乘,我们出去的时候也应该找一个畜生骑着;比如穆圣用棍子刷牙,我们也要把牙刷丢掉去买两根棍子;再比如穆圣用手吃饭,我们喝汤的时候也直接用手捧……


但这只是玩笑,也是比较极端的直线思维的例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分析现象后面的原因。

为什么穆圣骑骆驼?因为在沙漠中骆驼最快,而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最快的是什么?网络、飞机、火车……

为什么要用棍子刷牙?因为这是那时候沙漠游牧民族保健牙齿健康最好的方式……

倘若我们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或许我们不会像今天那么极端。


但有很多东西不只是直线的传播,也会被扭曲。

比如说在高贵章中提到的“如哈”在高贵夜会来临,有的阿訇就把它翻译成灵魂,所以在很多地方有在斋月的时候接老祖、送老祖之说,以为死人的灵魂在斋月的时候会回来。


再比如说教法中讲到酒不能吃,就是被拼出来的jiu,后来有人望文生义ji u(鸡油)也是不能吃的。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并不只存在于伊斯兰。


比如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皮匠怎么可能顶过诸葛亮呢?再多的皮匠也不行啊。后来才发现并不是皮匠,而是裨将,裨将是副将的意思。三个副裨将顶个诸葛亮就很好理解了。


再比如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我们发现这两句有截然不同的两个意思,第一句是让人要宽宏大量的,第二句则是让人心眼小的。后来有人就做解释,说原文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整句话都是教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然而这只是我们的预测,只是我们后人的望文生义。


这句话源于原曲,原文则是“恨小(消)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从上下文中就可以得出很明显的结论,这句话就是教人血债血偿、有愁必报的。若干年后,人们可以把它解释成完全相反的意思,这个意思也是很有意思的……


学习的时候听一位老师讲,读古兰经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转换。需要明白古兰经原文是1400多年前将是给阿拉伯人解决他们当时问题的文本,这个文本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但是如果我们不会转换,将它直接移植到1400年后的中国来教导华夏儿女,很有可能事与愿违。


在转换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刻的考虑到当时阿拉伯人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降示背景、以及中国人的习惯、思维、处境等,否则即使古兰经一字未改,照样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切记,你理解的古兰经不代表古兰经本身,古兰经的绝对也不能证明你的理解是绝对的。这就是很多人看了很多遍古兰经依然感到自己的信仰没有提升的根本原因。


有意思的是,我们学习过兰经、圣训的时候并不是通过转换,而是通过直接嫁接,直接学习人家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白帽长袍、大胡子等,却把最本质的古兰精神抛在脑后。


就好像中国儒家的一部经典《中庸》,莘莘学子们千百年了总是把它当成修身的标准,认为搞定了自己就可以搞定世界。其实并不是这样,即使老孔在世,仿佛也做不到这些,既改变不了他到处碰壁的事实,也改变不了他处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其实很明显,《中庸》是从《礼记》出来的,正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也就是说中庸根本就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皇上看的,如果皇上明白了什么是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并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阴阳调和,让整个国家风调雨顺,才可以做到天下平。如果只是老百姓看了的话,顶多说两句“虽然看不懂,但真✘✘有道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应该就会醒悟为什么中国人诵读解决不了信仰问题?而阿拉伯人诵读却可以解决信仰问题。因为古兰经是阿拉伯语的呀,阿拉伯人一读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进行心灵的陶冶,而你一个只会字母拼读的相当于阿拉伯人幼儿园水平中国人怎么可能通过诵读解决问题呢?


然而,诵读既然约定俗称,就照做吧,祖先怎么会错?

然而,习俗既然约定俗成,就照做吧,学者怎么会错?

然而,信仰既然约定俗成,跟着信吧,老子怎么会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