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未来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向
常生龙,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启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迈向新征程,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关键期。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值得我们关注和践行。
个别化教育
我们很快将迎来转变的拐点,从以班级授课为特征的集体授课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个别化教育。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许多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
第一,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诊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在学科学习上的特点,为他们的定位和选择做好参谋。
其次,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给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内容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打破现有的传统班级的编排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来重新定义班级。
第三,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在相同的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教师尽量减少面向全体学生满堂灌式的讲解,而是针对个体的具体问题答疑解惑。
第四,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同一把尺子,而是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用与之相应的尺子来评判。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没有太大的意义,学生自己在一段学习旅程中的进步情况变得更加重要。
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如何保障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有效落实,如何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这是教师们普遍担心的问题。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无疑是化解这一困惑的最佳途径。这其中,教师的伦理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事实上,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努力。
在备课活动中,老师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等的决策过程,处处都在体现道德的思考;在上课过程中,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重点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还是重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兼顾到各个不同层面的学生,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给他们提出差异性的学习任务,还是从达成教学要求的角度出发提供共同的学习要求,等等,时常会给教师带来道德判断的挑战;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教师的言行总体现着德道的标准,陶行知希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原因就在于此。
2015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也描绘了很好的蓝图,提出了未来十年着力探索的方向。
一是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资源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
二是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原来总是强调通过教师流动来促进教育公平,但能够受益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人。在网络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的资源。
三是鼓励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之间能够无缝链接。
四是开展学历教育的在线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
全民性阅读
我们一直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我们真的能知道未来会怎样吗?
在十年之前,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移动通信技术会有如此的发展,加上iPad、iPhone 等智能终端的跟进,彻底改变了人类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新兴职业的出现。今天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之前根本是不存在的。未来的十年,科学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到怎样的地步,估计很少有人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测。
如果我们连十年以后的社会发展都很难预测,教育如何面向未来?
其实,对教育来说,有两件事情非常关键:
一是教给孩子认识世界所必需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及其语法、各种图形和数字符号、公民社会和自然世界所遵循的各种规则,等等。有了这样的符号系统,孩子们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自主进行阅读,查阅各种资料。
二是呵护孩子原本就具备的强烈求知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两件事情做好了,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和困惑时,就会自主地从书籍找寻答案。这实际上就是交给了孩子通向未来的钥匙。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其意义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全民阅读的氛围会逐渐到来。今天的人们还面对着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数字化所带来的碎片式、浅阅读。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总是批判,要注意碎片式、浅阅读也有有利的一面,要充分利用其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提升个体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文化判断力,并把这种阅读和纸质书本的深度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经典的、优秀的作品能更便捷地和被广大民众所知晓。
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是两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的表率作用发挥得好,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阅读过程中来,全民阅读的品质就会有更好的提升。
社会化融合
未来的学校,不一定让人一看就是校园。
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和社区充分地融为一体,如果你不加留意,基本上不会注意到这里是一所学校。学校里的大多数公共设施如体育场地、图书资料等都是和社区共享的,图书资料中绝大多数是数字版的,通过智能终端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和阅读。
未来的教育,有越来越多的课程是由社区、专家等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来实施的。每一个在某领域有所专长的人,都有可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成为他们的导师,引导他们在该领域开展探索和研究。
未来的课堂教学,有很多是在大自然、社区、工厂和企业的作业场所中进行的,永恒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孩子们提供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未来的学习,在突出个别化学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同伴互助。这里的同伴,可以是学校里的同学,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者社会上的贤达人士。针对不同主题的学习,学生组成的互助伙伴可以完全不同,混龄混班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与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主动思考和实践的要素。
未来的学生,更加关注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大家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与人们的智能特征有关。而确定某一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体验。
体验式校园
整个社会是学生开展体验的大舞台,但最为基础的舞台依然是在学校。未来的学校,在建设体验式的校园方面将会有一系列新的举措。上海市在基础教育的“十三五”规划中,就对学校未来的硬件设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方案。比如说——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质,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扎实的身心基础。将为有条件的学校扩建游泳池和体育馆,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探索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1-2 项运动技能。
为有条件的学校扩建学生剧场,以此推动学生艺术活动的深入开展。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这对丰富一个人的精神底色是很有帮助的。长期以来,艺术作为学校的“副科”,被放在了很不起眼的位置上,学生的艺术体验、艺术感受也少得可怜,这是我们必须要纠正的一种教育观念。
大力推动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依据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可能,这是最近这些年上海市教委一直在推进的一项工作,为培育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艺术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主观地改变自我和客观地建立知识。一个让人更富有人性,一个让人实事求是。这两者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渴望、能够做和所知道的一切。这也正是人的创新素养的内核。
探索改造学校的图书馆。将那些学生经常使用的图书迁移到学生平时上课的教室之中,让学生随时可得这些教育资源,大力拓展数字教育资源,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图书馆主要保存工具类的图书,便于师生查阅。将图书馆的空间释放出来,建设阅读实验室、文字研究实验室等,为学生们深入体验图书的魅力创设空间。
(文章来源:《今日教育》2016年第1期)
相关阅读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