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松华|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

2016-09-23 中国教育学会

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摘要

如今的知识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知识的更新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不能只是让学生适应现在,而必须面向未来。文章从为什么要强调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为学生的未来准备什么和怎样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强调了社会快速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了未来教育要从学科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强调了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个性化教育。


  这里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是在教育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和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的前提下提出的。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实现的。农业社会知识更新和社会变迁的周期是以千年计算的,工业社会则是以百年计算的,而如今的知识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知识的更新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不能只是使学生适应现在,而必须要面向未来。正如美国2014“国家年度教师”肖恩·麦库姆(Sean Maccomb)所说:“教育不是为了已经完成的世界,教育是为了未来。教育让未来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育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告诉学生今天已确信的答案,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批判地看待这个世界,以便在未来将世界改造得更好。



为什么要强调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

学生将面对的是迅速变化的社会



  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现在是孩子,当他们走出校园时,还要过几年,甚至一二十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过程中,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现在很难描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最近几篇文章讲的是三十年以后的职业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哪些职业将会消失,哪些职业将会产生,这无疑会影响到教育。我们不必具体地谈三十年以后社会究竟会怎么样,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社会变化的速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9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兴起,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着世界,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领域的变化不是微小的变化,而是颠覆性的变化。原来的那一套模式和运行办法已经彻底地改变了。

  

  在没有移动通信以前,我们的通信受到很大的限制,而90年代的移动电话“大哥大”和现在的手机,其功能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说在十年以前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单纯的通信工具变成了智能生活的“连接器”。通信是这样,军事也是这样。过去的战争我们叫作机械化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以后世界开始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未来的战争中各种各样的先进武器依然有很大作用,但是在网络战争时代,网络的作用是先导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再想一下商业,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商业模式,现在电子商务越来越普及,已经出现了供人们去店里看东西然后在网上选购的商店,购物模式正在从“以实体店为主”向“以网店为主”转变,这是商业模式、商业形态的变化。医疗模式变成什么样了呢?远程医疗,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智能化,医疗系统网络化,大数据的应用,为人们展现了新的服务模式。美国的医院已经没有纸质处方和病历,患者看完病就走,取药、化验、检查等不需要处处排队,全是通过网络信息提供服务。患者可以随时选择到自己最方便的医药机构去取药、获得结果,或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近10~20年来,世界包括中国发生的变化是我们以前不可想象的。比尔·盖茨说,今后十年、二十年,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及其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变化的速度将会远远超过以往的十年、二十年。在教育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情况就是知识和技术的爆炸性增长。有人说人类知识总量的80%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既然新知识这么迅速地增长,那种传统的只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能为学生作好一生的准备吗?能为学生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准备好知识和技能基础吗?正如肖恩·麦库姆所说:“当前社会日新月异,无论我们教会学生什么知识和技能,都会在二十年内过时。”所以,教育上的变化是世界性的、必然的、深刻的。教育必须从单纯地传授知识到注重能力为本,要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建设,从教育转变为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世界范围内提出来,现在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制度性的设计。



为学生的未来准备什么

教育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教育的变革首先会反映在课程的变革上,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和形式。我国从20世纪末开启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现在正在逐步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正在启动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制订和以前不太一样。在制订课程标准以前,先做了一项专门的工作,就是研究并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素养的要求来制订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来编写教材。这个变化是很重要的,因为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而且课程改革的内涵已经不只是教材的改革,而是整个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指内容和方法,它是从整个理念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到教与学全方位的改革。


  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当然是学生,育人是课程改革根本的出发点。但是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这就和学生所处的时代、学生将要面对的未来生活环境不可分割。教育界对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特别是把未来社会的需要也包括进去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专家和校长,主张要让学生活在当下,就是让学生在现在的学校生活中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快乐,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同时强调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空间,而不是把学生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填满。


  但是,教育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今天的学校生活和现成的书本知识上。在浩瀚而迅速更新的知识海洋中,学校究竟让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是课程改革所要回答的前提性问题。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判断各异。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人把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归结为“应试教育”模式,把欧美基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样板。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比欧美要好。在上海的PISA考试连续两次获得世界第一以后,我国的基础教育更是令世人瞩目。奥巴马和戴维·卡梅伦都很着急,英国派了教师到上海来学习,上海也派了教师到英国去上课,这说明我国的教育不是一无是处,有很多自己的强项和优势。对于我国与欧美基础教育的评判,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几年前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在《外交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外交政策的文章,其中有两段谈到美国教育,她认为:美国教育值得骄傲之处,不在于学生在学校“学得了多少知识”,而是更看重学生在学校“学会怎样学习”。她在回答关于中美教育比较时说:“我们的大学系统是非常好的,它能够创造极具创新性的思想。”美国的教育最好的一点就是大学鼓励创新性思维,中国做得好的方面是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教育制度应该给学生一个犯错并且从中汲取教训、再次学习的机会。中国基础教育的强项是学科教育的基础扎实,但是也有自己的弱项,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点。太过注重学校本身的知识传授,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世界的变化,尤其是不适应未来世界的变化。


  我国正在研制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从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素养三个维度,提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素养框架,突破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提供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反映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为了学生的明天的思想。



怎样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

改革要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未来的社会生产将越来越个性化,我们都讲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现在讲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又提出来工业革命4.0,我国也相应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当然不管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4.0、中国制造2025,其内涵虽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有一个变化是肯定的,就是过去那种大规模、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将会被更多个性化的生产所取代,因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需求将越来越个性化。


  当生产领域都已经个性化的时候,教育就更要强调个性化,实现个性化教育。因为教育的对象——人,本身就是有差异的,人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育更加应该个性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与过去的文件相比,有很大变化。过去我们只讲全面发展,而《教育规划纲要》中则多处强调个性化。例如,在发展战略上,讲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在高中教育部分中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改革部分讲“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考虑今天学校培养的学生,他将来要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正如现在经常讲的一句话: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也有人讲高科技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变化非常快的情况下,人们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思考问题、筹划未来。所以,我们在考虑新课程标准、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时,都有一个基本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我们培养学生要为他们准备好能够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包括很多,有很多方面。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就发布过2000年教育战略,劳工部还发布了《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未来劳动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基础。


  劳工部的报告提出美国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五种能力、三部分基础(见表1)。


 

  这五种能力的架构和原来讲的能力不是一个概念,原来一般讲的比较多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报告中讲的能力是根据全球化和技术爆炸性增长的新情况提出来的,我认为仍然有参考价值。现在许多国家和欧盟也都提出新的能力框架或基本素养等。世界劳工组织提出了基础能力、核心能力、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2009年,国际文凭组织提出“21世纪标准技能”分为四大类、八大项。可见,重视能力培养、重视个性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所以,教育要着眼于为学生准备好在未来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


  最后要强调的是制度设计和制度变革,这对于实现个性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这次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会对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最近在上海、浙江的调研发现,这次的高考改革对高中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发挥着促进变革的作用。以高考选考为例,这次提出高考的选考科目,由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无论是上海的“六选三”还是浙江的“七选三”,都将会出现20~30种选择组合。也就是说,目前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将来会同时选择在很多班上课,“走班制”将成为必然。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打破了原来所有的学生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为学校课程改革和个性化教育创造了条件。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1期特稿)



相关阅读链接 

观点|石中英:让学校充满自由的精神

观点|真正的教育,是改变思维方式、获得幸福的能力

观点 | 朱永新:阅读与家庭是教育两大基石

深度|为何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很重要?

视界|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