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陈钱林:人格才是教育最核心的素养

2016-11-09 中国教育学会
  陈钱林,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要求似乎越来越高,这样的外部环境对于教育者来说,压力和动力俱在。当谁都能在教育面前评头论足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教育变革到底应该往何处去?



什么是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林语堂:今日的教育根本以书为主体,非以人为主体,责之以不能养出社会上活泼有为的人格,岂非等于问和尚借木梳、问尼姑借篦栉一样无理的要求吗?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思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表述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

既然教育是为了“人”,我们就有必要思考:什么是人的核心素养?



  我常常想,我们应该把教育“拉长”,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整个人生串起来思考;应该把教育“拓宽”,从分数和特长之外的习惯、能力、情商、人格等角度思考,如此才可能更好地把握人的核心素养和最本真的教育。

 

  比如说特长,当许多家长看到其他孩子在学习书法、钢琴的时候,心里总是很纠结:自己家的孩子如果不学,会不会就落后了?我们不妨把教育“拉长”,当孩子到了30岁、50岁时,书法、钢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些特长除了有特殊天赋的孩子外,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仅仅是童年时期的兴趣而已,并不是说不学就不行。而习惯、健康等影响人的一生的素养,才真正忽视不得,是核心素养所应涵盖的内容。


  我更倾向于,教育应该是心灵的触动、人格的培育、精神的成长,而健全的人格是教育所应追求的最核心的素养。


  如果借用坐标的概念来解读人格:坐标的横向为“人格基础”,纵向为“独立人格”,坐标值越大,人格就越趋向于健全。对于横向的“人格基础”,健康、性格、习惯、情商、知识、能力、游戏、探究、志向、规则、幸福感、价值观等12项素养,犹如房子的12根桩基。对于纵向的“独立人格”,我们可以采取“自主决定法”,常说“你觉得呢”“照你说的办”,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无形中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如此,孩子不仅会拥有轻松、自由、快乐的童年,而且通过自主能力的培养,他们的自律生活、自主学习、自立人格都会与其他孩子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关注了最本质的核心素养,教育就会更有魅力。


  我在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任校长10年,一直探索“尊重教育”。从教育的本质入手,尊重人格、尊重差异。尊重人格,是指就个体而言,不管孩子表现如何,其人格与教师是平等的,我们要给予赏识、引导,给予等待的时间;尊重差异,是指就群体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追求让每个孩子享受适合的教育。我深刻体会到,尊重学生,帮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桥梁!


  我调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后,将人格坐标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将横向的“人格基础”表述为“健、美、智”三大素养,具体解读为“身体求健、品行求美、学习求智”,并着手构建以“健、美、智”为核心灵魂的课程体系。人格有自然人格、社会人格、精神人格,自然人格更强调健康,社会人格更强调美丽,精神人格更强调智慧,“健、美、智”三者更加突出了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


  当前,学校正全面实施以“健美智”为灵魂的课程体系。我们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在基础性课程方面,各学科围绕“健美智”形成自己的核心目标和教学方式。在拓展性课程方面,着手构建以“健美智”为灵魂的学科拓展课程群、校本德育课程群、学科自主课程、家庭综合素养自主课程。比如,中学部的家庭综合素养自主课程,每个学生开学初要设计在家的“健自主、美自主、智自主”计划,每月自评后由家长评价,然后到学校申请代表荣誉的“健卡”“美卡”“智卡”。该项设计,既关注人格基础,又赋予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评价的权利,很好地体现了培育健全人格的理念。


  只要我们从关注分数、关注升学走向关注核心素养,从强调共性、过度控制走向多让孩子自主选择,健全人格的嫩芽就会如同春风吹拂、雨水滋润,在不经意间悄悄冒出来。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