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巨星突然陨落!今天,我们将头条留给他们!

海峡导报 2018-12-25

李连达、陈创天、侯芙生、邓起东、谢世楞、程开甲,一个月内中国痛失6位重量级院士。


11月17日12时8分,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南京大学杰出校友程开甲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程开甲(资料图)

年少有志

将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作为人生榜样


程开甲,1918年8月出生于江苏吴江。中学时代,就广泛阅读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詹天佑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萌发了要当科学家的想法,并把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作为人生榜样。


1937年,程开甲就读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1941年毕业留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并从事相对论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完成了多项重要研究。


少年程开甲


科学报国

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留学回国


1946年8月,程开甲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物理学大师玻恩教授。其间,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双带理论的研究。

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当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时,他感到中国有希望了。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


程开甲


隐姓埋名20多年

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全部心血


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


程开甲受命牵头起草了中国首次核试验总体技术方案。为圆满完成中国第一次核爆任务,他和他的团队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上百个课题,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军兵种许多单位,召开了几百次协作会议。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全国上下通力合作,很快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


核爆炸试验现场(左三为程开甲)


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在西部大戈壁滩上隐姓埋名20多年。


程开甲在坚守中,展现了为科学奉献的淡定与从容精神。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一生获奖无数

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1984年,考虑到程开甲年岁已高,组织将他调到北京,任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顾问。

程开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誉,程开甲有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2014年1月10日,习近平向程开甲院士颁奖


今年4月,《解放军报》曾刊文介绍程开甲事迹。文章提到,“这位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老院士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回望百年人生,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摄影:秦宪安


这个月我们还痛失了

另外5个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于2018年10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0月31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总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因病于2018年10月31日17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荣誉理事、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和首任主任,地震地质期刊主编,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邓起东,因病于2018年11月6日23时2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楞,于2018年11月7日6时5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3岁。


在上述6位刚刚逝去的科学家之中,年纪最大的是101岁的程开甲,最年轻的是81岁的邓起东,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立起了座座丰碑。


其中,李连达是著名的中药药理学家,陈创天是著名材料学家,侯芙生是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邓起东是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谢世楞是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程开甲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仅4人健在


记者查询后还发现,程开甲院士逝世后,曾于1999年9月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著名科学家,仅剩下4人健在,他们是: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


这里提到的“两弹一星”指的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目前健在的4名著名科学家都称得上是学界巨擘。其中,于敏是著名核武器专家,王希季是著名空间技术专家,孙家栋是著名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周光召是著名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


于敏


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1926年8月生于河北宁河。于敏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和氢弹原理探索,领导完成一套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是我国核武器物理设计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掌握中子弹设计技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民网2004年10月曾刊文《氢弹功臣于敏小传》介绍,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曾经“隐身”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了言。


王希季



出生于1921年7月的王希季是云南省大理人,白族,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毕业,1949年美国弗吉利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毕业,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王希季相继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8年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1977年后任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上海交大报》介绍,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也是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在火箭探空、运载火箭和返回式遥感卫星、载人航天器、现代小卫星等方面卓有贡献。


孙家栋


孙家栋出生于1929年4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孙家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


孙家栋还是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长期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


周光召


周光召1929年5月生,湖南长沙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光召于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另外,周光召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请记住这些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3人)


王大珩、钱三强、于敏、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郭永怀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核网

中科院之声、澎湃新闻



厦门车主注意,看到这种“黑盒子”赶紧扔!已有多人中招!

“大衣哥”朱之文的悲剧,值得每个厦门人都看看!

女子从11楼跳下,竟看到10楼恩爱夫妻正在……


这才是真正的“巨星”

真正的民族脊梁,国之栋梁!

缅怀!最崇高地致敬!

愿一路走好!

永远会记得您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