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期货市场,向上而行!

申红卫 期货日报 2021-11-15


30年,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期货市场的30年,却在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有着特殊的价值。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0到1,创造是历史的荣耀;无到有,破土是生命的力量。


天地之大德曰生。


价格改革市场闯关,粮食流通不畅破题,在改革开放初期,困难重重却又箭在弦上。


于是,期货市场幸运而又必然地走进了国家高层的视野,加入到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交响乐中。


价格发现、套期保值、流通改革、壁垒打破、市场融通、标准统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期货市场诸多经济功能被时代寄予了厚望。


这一开天辟地的壮举,不论对国家改革开放、对经济转型发展、对市场观念培育、对企业主体成长,还是对民众思想解放、对风险意识植入、对风控人才培养、对国际视野开拓,均意义非凡。


创业艰难百战多。


面对着当时云谲波诡、风起云涌、“危”“机”并存的东西方国际形势,面对着改革经验不足、计划意识浓重、风控观念淡薄的国内经济社会大环境,面对着实体企业境外期货试水的零星实践、国内对期货功能与认识的极度缺失、期货经验与期货人才极度缺乏的非常不利局面,想要创设与发展我们自己的期货市场,改革者如何破局?


知难而上勇者胜。


于是,一场全球瞩目的“世纪大戏”,在中华大地上华丽上演。


在国家高层的直接推动和正确领导下,在政府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多番头脑风暴洗礼的期货先行者,适宜地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有着中国特色的期货市场发展道路:


立足现货批发,大力发展有保障的远期合同,运用期货交易机制,改造远期合同,改造现货批发市场,创造条件,积累经验,逐步发展期货市场。


自此,“郑州模式”横空出世。


1990年10月12日,新中国期货市场的高光时刻,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引入期货交易机制的第一个国家级交易平台——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闪亮登场,被当时国内外舆论视之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报春鸟”。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期货奔流时。


改革开放大潮夺关闯隘浩浩汤汤,社会创造活力如火如荼激情四溢,各地创造创业创新动能持续迸发,国内期货市场试点也势不可挡地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


有人说,历史的进程,有时也穿过尘埃和泥泞,行经沼泽和丛林。


由于相关经济环境不太成熟,监管体制和手段尚不配套,市场运作经验较为匮乏和业务规范不甚健全,在大干快上、财富效应等诸多因素刺激下,期货行业难免出现野蛮生长的境况,一批交易场所、经营机构、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市场乱象丛生,风险事件频发多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日益明显。


泥沙俱下的市场发展状况,无疑需要壮士断腕、固本清源。


及时止损的期货行业,迎来了先后两个阶段的清理整顿,持续长达七年的发展之痛:关停并转禁等措施雷霆出击,市场规模快速降至历史最低,散户化迅速成为主体特征,期货功能发挥空间也急遽萎缩。


陷入至暗时期的期货行业,一度被边缘化论调笼罩,大批年轻的从业人员快速流失。


但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更有一些执着于内心的坚守者。


“在中国,期货行业完全是小众,但这‘极小撮人’却要站在国际市场的最前沿,跟传统体制、思维所代表的各种利益,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博弈。”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在2014年为《期货日报》创刊20周年撰文回首时感慨。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近30年的时间让我领略期货市场独特的魅力,既考验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又磨练人对事物的判断力、敏锐度。”一位几乎与市场同成长的期货人感言。


随着集中垂直监管体制建立、交易制度规则统一、交易所撤并和会员制改造、非法交易机构和外盘交易取缔、众多期货品种叫停或修改完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发布实施、全国行业自律组织成立运行,去伪存真、删芜留菁后的期货市场慢慢进入风清气正阶段,特别是伴随着内在运行质量的逐渐提高,国家逐渐有意识地拓展期货市场的发展空间、释放期货行业的市场活力,推动期货市场重新走向市场经济最前沿。


每个冬天的句点都是春暖花开。


一个渡尽劫波的市场,开始踏上了涅槃之旅。


1999年5月25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2001年3月,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2004年1月31日,“国九条”更是第一次把期货公司认定为金融企业……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1到n,奋进是成长的标配;有到多,创新是青春的禀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修枝剪叶护干、实基培根铸魂、强筋壮骨健体中的期货市场,正式步入蓄势阶段。


新千年的到来,为青春焕发的期货市场,加注了稳步前行的激情:


——史上首次开展的全国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顺利在国内9个考区同时举行;


——继改造完善的豆粕期货后,两大细分期货品种黄大豆一号和强筋小麦也先后推出,预示着期货品种创新的步伐已然重启;


——针对期货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和期货从业人员的多项监管办法和法规发布实施;


——按照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要求,全国184家期货经纪公司注册资本“达标”;


——期货交易所、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规范发布,“客户保证金封闭管理”和“期货电子化交易”试点率先在浙江启动;


……


监管日益完善、运作不断规范、功能持续释放中的期货市场,稳健走入拓展阶段。


2004年,因“国九条”的公布实施而注定与众不同:期货行业从恢复性发展、力量积蓄阶段,推进到新一轮起势、市场扩容阶段:


——棉花先行拉开大宗商品期货新品上市序幕,“棉宝宝”之称尽显业界精心呵护寄望茁壮之意,也不负众望地为行业带来了7年内接连挂牌15个期货品种的创新高潮,并一举把期货市场从商品期货拓展到金融期货,一个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和金融等领域的期货品种体系初步形成;


——期货经营机构双向开放重启:境外机构参股期货公司限制取消,首批3家合资期货公司诞生,国内期货行业“引进来”迈出实质性一步;随着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制度安排的推进,先后两批6家期货公司率先赴香港开设分支机构,境内期货经营机构“走出去”成为现实;


——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从新千年之初率先有限放开,到2005年年底已有31家国有企业获批参与境外套期保值,而商业银行也历史性地重新获准从事国内黄金期货交易业务;


——作为最后一块监管拼图的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后更名为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的创设,完成了我国期货市场“五位一体”监管机制体系的最终搭建,这也是作为后起市场对世界期货行业的积极贡献;


——在期货市场建立20周年之际,国内期货市场实现了从之前的境外交割品牌注册到多个品种期货保税交割试点的启动和推进,为期货品种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和创造了条件;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009年,国内商品期货成交量已经占到全球总成交量的43%,一跃而居全球第一:里程碑式的成绩,思之来之不易,念之心潮澎湃。


存量快速更新、增量大幅扩张、生态丰富升级中的期货市场,健步进入嬗变阶段。


20年的发展,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从量变到质变的基础和条件,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明晰、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洞开:


——国家意志和政策导向以密集频率推开,特别是在新千年的第二个10年,据期货日报不完全统计,中央一号文件几乎每年,国家和多行业、多地域五年规划先后有20项,国务院及各部门意见办法更是超过40项,均涉及发挥期货市场功能与作用的政策表述;


——期货公司分类监管、期货行业标准规范统一、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建立、期货账户监测与管理、交易交割制度创新优化、期货商品指数开发、期货信息技术管理和标准制定与安全保障、灾备中心建设、监管监控综合平台建设、行业诚信文化建设和人才建设、行政和解与执法检查加强,行业监管不断完善,市场地基持续夯实;


——以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做市业务、场外业务、境外代理等创新业务为引领,借助新三板挂牌、次级债发行、主板及香港上市,在交叉持牌、混业经营的政策支持下,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的期货经营机构,各项业务齐头并进、多点开花,逐步摆脱单纯依靠通道业务的低层次竞争,进入差异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全新阶段;


——期货市场以上市70个衍生品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商品期货进入夜盘交易,金融期货品种拓展到国债领域,期货品种进入期权交易阶段,已经逐渐形成商品金融、期货期权、场内场外、境内境外协同发展的全业态局面;


——期货市场双向开放步履铿锵:在原油期货带领下,铁矿石、PTA、20号胶、低硫燃料油等期货品种率先对境外开放,外资全资期货公司成立;期货交易所加快走向欧亚,期货经营机构以香港为桥头堡通过境外并购、设立分支机构等手段迅速把业务和触角伸向欧美;


……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


从一出生即高光到多风险被边缘,从早产催生稚嫩起步到脱胎换骨步履矫健,从区域小市场到走向广阔大产业,从助力价格闯关流通改革到服务国家战略企业出海,期货行业经过30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根深叶茂之势。


正如《资本市场丛书·期货市场》(2018年版)一书所言:从“万千宠爱在一身”,到经历痛苦的清理整顿,再到凤凰涅槃般走上稳健发展和创新业务全面开花的新阶段,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史,就是一部期货行业励志奋斗史,也是一部让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初心不改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n到1,执着是初心的坚守;多到强,砥砺是使命的担当。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期货市场诞生伊始就被赋予极强的经济使命和产业服务秉性,这是期货市场的初心所在。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开放交换是系统活力之泉,封闭自嗨则是系统僵死之源。


30年砥砺前行,期货市场已经拥有在更高层次和质量上服务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这与其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始终与宏观经济、实体产业不断进行物质、能量、资源交换的初始本能和内在动能休戚相关。


期货与现货交易机制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郑州模式”,尽管源于“从现货交易起步、逐渐过渡到期货交易”的国家顶层设计,有着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特性,但是作为发展路径和初心使命,却烙印在一代期货人的灵魂深处,本能而自然地成为发展期货市场的终极参照、开拓期货业务的时刻对标。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成为期货市场创新品种工具的初衷和追求。


事实已经证明,急实体产业之所急、解国民经济之所忧,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兴旺发达的根本遵循。


期货日报记者在本世纪之初实地调研强筋小麦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清理整顿结束后上市的强筋小麦期货,当时带来的直观变化可以总结为“四心”:种植农户“多收了三五斗”的开心、专业协会经纪人协助“五统一”作业的称心、龙头粮食贸易企业“公司+专业协会+农户”“订单+期货”的顺心、规模加工企业实现小麦品质保证的放心……


一个强筋小麦市场化生态圈的良性形成,不仅实现产业链微观主体多方合作共赢,盘活了相关产业链的多种要素,激发了相关产业链的多层活力,还切实引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并实现了优质优价,打造了粮食领域“种、播、管、收、储”全流程的标准化作业,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融通,解决了长期困扰政府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难题。


用“市场之手”,取得“四两拨千斤”之效,期货市场随着经济功能的不断发挥,在政府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断得到重视,其地位也水涨船高。


尤不能忽略的是,秉持“三公”、开放、共享原则的期货市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的大趋势下,通过久久为功,持续介入实体产业和投资领域,把市场意识、风险理念、风控思维引入到国内实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并通过市场力量把转移来的风险成功稀释化解,在为行业企业稳健经营走向国际市场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在与实体产业进行物质、能量、资源交换后实现了自身实力的提升与服务能力的进阶,发展业态已经呈现环而有序、转而不闭的良性趋势。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


有行业之士估算:目前上市的80多个期货品种和期权工具,涉及产值大概在14万亿元,假设这些商品每年有20%的价格波动幅度,那么就会有2.8万亿元的风险敞口。如果没有期货市场,任由这2.8万亿元的风险在产业链内部冲撞和蔓延,毫无疑问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国民经济的难控。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期货行业用30年的身体力行、隐性做功,完成了“终极三问”的自我回答。


30年砥砺前行,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与其兼收并蓄的国际气质、制度自信的创新驱动和占据前沿的市场禀赋密切关联。


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度组织化、高度规范化、高度标准化的市场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现货市场尚不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尚未确立的阶段(期货市场存在“早产论”),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高级市场形态(期货市场被视为“舶来品”),期货市场能够进入高层视野并被成功引进,除了需要过人的胆识勇气和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期货市场被誉为经济体制改革“报春鸟”)外,还需要结合国家实际和发展阶段进行本土改造,形成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以确保改革实践的有序、有效、有益和有果。


遵循国际通行的基础交易机制制度,开创“郑州模式”进行试点探索,同时注意发挥后发优势(如初期毅然摒弃场内人工喊价形式,率先选择电子化交易),这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抉择和战术选择,是期货市场成功起步和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道路自信。


一代期货人硬是生生地蹚出来了一个崭新的“未来(futures)”:不仅“郑州模式”在国内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影响深远,还行销东欧、中亚和西非,而且后来独创的作为制度自信一种表现形式的穿透式监管模式,更为世界同行瞩目,这是后起的中国期货人对世界衍生品行业的卓越贡献。


“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和民族积淀的智慧加持,让新中国期货市场迅速从一个后发借鉴者转变为积极赋能者。


当前,来自期货市场的“中国价格”“中国标准”“中国库存”“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正在从区域走向世界,商品定价国际权重和金融市场国际实力的不断提升,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快速走向全球的“定盘星”和“避雷针”,也在快速提升着全球大宗商品和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期货市场正在成为民族复兴国家软实力图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如黄钟大吕直击当前经济全球化逆流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


作为最具国际气质和市场禀赋的期货行业,自然应该坚定地走在经济全球化前列,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助推者甚至是引领者的角色,在更高层面加快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绝大部分大宗商品的最大生产、贸易、消费国和极具潜力的重要金融市场,我国客观上需要一个与经济金融发展程度相协调、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相配套、风险管理需求相适应、竞争和服务能力相匹配的高质量发展的期货市场。


“要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9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明确了“航标灯”,树立了“指南针”。


毋庸讳言,期货市场虽然搭建起了包括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在内的大宗商品和金融领域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期货期权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了政府部门、经济行业、微观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投资在宏观调控、价格管理、风险规避、资源配置和风险收益诸方面的市场需求,但是仍然在个别产业链和外汇领域缺少相应的期货品种和期权工具,指数型衍生产品空白也需填补,场外市场业务服务和提供能力也需要优化强化。更为重要的是期货法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着国内期货行业经济功能的发挥、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水平。


交易成本和便利化决定着期货市场的规模,交易品种的数量和运行质量决定着期货市场的深度,产业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资群体的数量决定着期货市场的广度,而规模、深度、广度则决定着期货市场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质量和能量。砥砺奋进的期货市场,需要有“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的更始丰姿。


期货价格“风向标”成色,期货现货融合程度,体现着期货市场运行质量,而拥有尽可能多的“两栖”“多栖”人才,能够高质量为避险企业和实体机构提供精细化精准风险管理服务,决定着期货市场的经济金融服务水平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效能,也决定着期货市场从区域到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任重道远的期货业界,需要有“人至期颐亦不休”的必备执念。


当然,期货组织和经营机构还需要加快“走出去”“迎进来”步伐,推动更多期货交易品种对外开放,积极稳妥推进从“一带一路”到全球设立交割仓库,努力打造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新高地,全力提高期货品种的国际定价权重和价格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软实力。


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上一个30年,锐意进取的期货市场,成功解决“有没有”“行不行”的问题;


下一个30年,众志成城的期货市场,必将解决“大不大”“强不强”的问题。


我们相信:春天到达的地方,永远有花朵。



*END*


责任编辑:赵彬  主管:张海强


推荐阅读:


交易火热!国内期市前三季度交易规模已超去年全年

又一起交易所并购,欧洲最大证券交易所要来了?外资设立证券公司有新进展,渣打银行申请材料已提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