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 屈原故里话端阳
关注“文艺之声”公众号
生活里的文艺,文艺里的生活。
诗人吟诗不足为怪,但在秭归乐平里,农民吟诗却有几分稀奇了。
端午时节,我们来到湖北秭归乐平里,拜访了一个叫“三闾骚坛”的农民诗社。骚坛的诗人们每逢端午便会聚集在屈原故里乐平里,吟诗作赋,缅怀屈原。
(记者周彬采访“三闾骚坛” 诗社成员)
“三闾骚坛” 诗社的社长黄琼曾经写过一首叫《骚坛自述》小诗,诗歌质朴地表达了诗社的一大特点——这是一个由本地农民组成的诗社,他们一边劳作,一边写诗歌。
但饱含泥土的芬芳 我的歌虽然土腔土调 但有敞开心扉的坦荡 我的文字简洁朴实 我荣幸诞生屈子的故乡 我的笔名叫诗狂 我的大号叫农民 我的名字叫骚坛 | 黄 琼 骚坛自述 |
骚坛诗社最早始于明代,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了。似乎是受到屈原的感召,乐平里挖田种地的农民们喜好吟诗,农忙时耕种,收收割割,农闲时冥想,字字琢磨,一手锄头一手诗。
每年五月,当端阳花在山坡绽放的时候,三闾骚坛的端午诗会就要开始了。诗社的成员们有的放下锄头,有的赶回故乡,就为了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用诗歌倾述衷肠。在秭归县文联主席周凌云的介绍下,我们认识了诗社的许多成员。
(诗社成员卢琼,给记者展示他写的诗)
(诗社传统就是吟唱,卢琼吟唱作品)
卢琼,还在乐平里种地时就加入了诗社,如今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今天在山西太原的煤洞里运煤渣,明天也许就在阿尔泰的金矿里凿巷道,但是每每村子里举办诗会,他都想办法回乡参加。
诗社里还有一位从小爱写诗的谭家臣,上课偷偷写,放学了还在冥思苦想。父亲知道后数落他,农民不像农民,书生不像书生;种田弯不下腰,读书又读不出名堂,勒令他以后不准再写诗。可是,心底里热爱的火苗哪能轻易被扑灭?谭家臣对诗歌的追求一直持续到今天。
周凌云告诉我们,这位“豆腐诗人”在村里打了几年豆腐,有一天突然想要去北京,他要拜访北京的诗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他们的垂青。
在北京,谭家臣走进了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家,刘绍棠为屈原家乡的农民诗人写诗感到惊讶不已;谭家臣又找到了他喜爱的青年诗人洪烛,洪烛却对他说,“不要让诗歌成为你生活的负担”。谭家臣一夜成名的美梦被戳破了。
“豆腐诗人”又回到了乐平里,继续过着边打豆腐边写诗的生活,只是他已不再梦想成名,他的诗歌里,去了浮躁,多了淡泊,这几年反倒收获不少粉丝。
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
我的今生写不成故事
我的今生凌乱无序
注定带着遗憾上路
只有我的诗 懂我
为我插秧 生产稻米
我的故事的引子 是诗歌
我的故事的结局 也只有诗句
——谭家臣
乐平里的端午诗会每年都在屈原庙举行,坐北朝南的大门之上,是郭沫若题写的“屈原庙”三个大字,古拙,苍劲。屈原庙里一方天井,两侧厢房,一个大堂,四角飞檐。
(屈原庙里正在举行2018年“三闾骚坛”端午诗会,通过这种形式来纪念屈原)
屈原庙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大堂里的屈原,另一个是厢房里的徐正端。
徐正端今年92岁高龄了,因为仰慕屈原又喜好清净,退休后他就在屈原庙里支了一张床,立了一个灶,带了一柜子书,做了半辈子的守庙人。
屈原写了一首《橘颂》歌颂家乡的橘,徐正端就尽心培植橘树,呵护果实。徐正端也是诗社的重要成员,自己写诗也寻觅能读会写的好苗子。前几年有一个女孩子,写诗填词已经入门,也能在端午诗会上登台亮相了,却走了。后来还有几个后生,徐正端手把手地教,都有了长进,写出的诗歌像模像样了,却也难耐寂寞和清贫,鸟儿一样扑棱棱飞了。但是徐正端心仍不死,现在又在考虑给中小学办“楚辞课”的事。
( “三闾骚坛”诗社的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
乐平里农民的诗歌,写在屈原故里的大地之上,写在三峡的长江之上,写在绿水青山之上。
秭归的端午,因为屈原有了特殊的符号;而屈原的精神,也因为秭归的端午代代相传。
播出时间
12月3日起,10集连播
FM106.6 文艺之声
12:00 文艺大家谈
撰稿:周彬
图文:刘辰莹 赵倧博 王洁(实习)
审核:赵薇
合作联系:zhaozb@cnr.cn
每 天 带 给 你
新 鲜 的 独 家 专 访
热 辣 的 文 艺 资 讯
无 厘 头 的 热 点 趣 闻
微信:wenyi1066
微博:文艺之声
抖音:137827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