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哭闹,我走开?

2014-09-30 廖静波 家庭治疗研究院

点上面蓝色字【家庭治疗研究院】关注我,微信号strken



在生活中,当孩子哭闹时,不去探究他哭闹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而是直接送进一间屋子,对于这种屏蔽了父母存在、关心和爱的做法,我们都已知道它对孩子的伤害。


但另外一种做法,即爱的撤回(《无条件养育》中有生动的描述——家长不用以剥夺特权的方式威胁“你那样做我就不爱你了”,不用故意冷漠,甚至不用提高声音,只需冷静地宣布自己将走开,远离他,等他停止哭闹后才回来,而往往孩子会哭泣或惊恐地大喊“妈妈!回来!回来!”,然后乖乖听话),故意忽视孩子,违反他的意愿,强迫与他身体隔离的做法,我们却普遍认可。


实际上,这种爱的撤回可能及时制止了孩子的行为,迫使他们的行为符合成人的要求,但与惩罚控制手段如出一辙,都是有条件的爱,只不过一个是引起精神痛苦的强迫性孤立,一个是引起身体疼痛的体罚,甚至更恶劣、更残酷、更有破坏性、更持久,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惧焦虑,害怕暴露愤怒,自卑抑郁,不敢面对失败,墨守成规。因为童年时期没有什么比家长如何看待自己更重要,对“被抛弃”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深深影响孩子,即使已经长大成人。同时,当爱的撤回可能及时制止了孩子的行为后,会让家长忽略长期后果,以为可以进一步如此做,产生恶性循环——孩子的哭闹和反抗导致家长更多撤回爱的使用,然后引发孩子更多的哭闹和反抗。


当然,积极的暂停不同于这种爱的撤回,因为它所有的选项——何时离开、去哪里、做什么、何时回来都掌控在孩子自己手中,有利于孩子情感的发泄。


前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件事情。我陪孩子玩一个游戏时,他眼见自己要输,立马不高兴,而且还随手拿起一个玩具敲在我肚子上,让我有点痛了。当时,我抑制住走开的想法,抚着肚子说:“我有点痛了。”他立即在我怀里哭了起来,一个劲儿地主动道歉。我抱着他好一会儿后,问:“我们约定当伤害对方时,要为对方做一件有帮助的事情。你做什么呢?”他开始为我按摩肚子。我又问:“你很不想输,特别是看见自己最喜欢的猴子和汽车都被赢到妈妈这边,就更不高兴了,是吗?”他点头,还把我赢了的玩具放在他那边,说他赢了。我又抑制住走开、不再和他玩的想法,说:“我觉得输赢没什么,我更喜欢的是和你一起玩。”过了一会儿,我们玩角色扮演游戏时,我故意扮演一个不按游戏规则玩的孩子,结果他把我刚才讲的话全部照搬了出来。


这个事例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会走开,借此让他反思自己的错误——不守规则并打人。从以往的结果来看有两种结局,他可能赌气对抗,母子俩陷入新的僵持或冲突;他也有可能承认错误,但我的走开并不符合逻辑后果中“相关、尊重、合理、情况允许时预先告知”的某几项,而是爱的撤回。但在这次,我没有选择走开,而是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拥抱,用启发式提问鼓励他做一件弥补的事情,又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不强求而是分享自己的观念并耐心等待,结果在角色扮演中,他把自省和自悟都体现了出来。


这让我更加感受到了“当孩子感觉好时,才会做得更好”的真理,时刻提醒我不要和孩子赌气,多用同理、耐心和智慧关注于解决问题。


我也进一步领悟了无条件养育的含义——当孩子有错误时,我们不走开,不撤回爱,不控制,不强迫,不惩罚,不对抗,而是给予他无条件的爱,积极倾听和积极关注孩子内在的情绪和需求,他内在的自觉能力就会被唤醒;同时,无条件养育不是放纵孩子为所欲为的同义词,不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在“暴风雨”之后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孩子共同反思,邀请他共同解决问题,让他关注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和感受,不伤害不妨碍自己或他人,明白情绪无对错,但行为有对错。所以无条件养育的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一定是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保护并帮助他们辨别是非。

--------------------------

你可以加微信13418107173与我互动提问。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上一篇:《怎样改变他人?》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