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岁女童坠楼身亡:请不要小看孩子的恶作剧

2017-07-27 小楼老师 家庭治疗研究院

作者:小楼老师

来源:小楼老师心理课(ID:xiaolouxinli)



01


长沙某小区,一个2岁女童莉莉从18楼坠落到2楼平台身亡。


 

监控视频显示,事发前莉莉和另外两个小孩走进电梯。

电梯的按钮原本是在9楼,一个5岁的小男孩点亮了18楼的按钮。

 

到达9楼后,三个小孩都出了电梯。


可很快,小男孩将莉莉抱回了电梯。


因为电梯已经被小男孩按了18楼,2岁的莉莉就随着电梯到了18楼。

电梯门开了以后,她独自走了出去。


一段时间之后,大家才在二楼平台找到了跌落下来的莉莉。

虽然送去医院抢救,但莉莉还是不幸身亡。

大家判断,可能是由于18楼护栏损坏,未装玻璃,莉莉不小心翻了出去。

 

和很多儿童意外坠楼事件不同,这次事件多了一个因素——“恶作剧”的小男孩。

 

男孩的行为引发了很多网友激烈的言辞,甚至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叫《2岁女孩因恶作剧坠楼身亡:熊孩子和杀人犯之间,隔着家长而已》。

 






02 


不讨论这个悲剧事件到底谁的责任更大,但一定要提醒家长——

不要轻视孩子的“恶作剧”。


孩子恶作剧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不能忽视。


第一, 孩子间的恶作剧常常有力量上的悬殊。

力量强的孩子更容易对力量弱的孩子采用“恶作剧”的行为,如果不能制止,就可能演变为“霸凌”。


第二,恶作剧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让实施者自我感觉良好。

如果一个孩子恶作剧伤害了别人,却没有得到惩罚,他们很有可能会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持续欺负别人。


孩子对事件如何发展的预见性比成人低很多,也许孩子恶作剧的时候没有想要造成恶劣的后果,但事情的发展会出乎意料,伤人伤己。

 

安徽一个五岁孩子把一根捡来的绳子一端绑在腰上,另外一端绑在路边停放的货车上,想和过往的行人玩恶作剧。



谁知一位司机经过这条路的时候,看到了孩子,却没想到小孩腰间还绑着绳子。

车辆在挂到绳子之后,就把小孩卷到车底下,造成了孩子右腿骨折。

  

当孩子恶作剧的时候,成年人最好不要以“他是个孩子不懂事”为理由帮孩子辩护,而是要认真的对待孩子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和困扰。


父母首先要判断恶作剧是否有“恃强凌弱”的成分。

如果孩子对一个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实施恶作剧,他很可能会对别的弱小孩子实施恶作剧。


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恶作剧,父母更要警惕。

孩子恶作剧很可能是为了让他自我感觉良好,父母要反思一下,让一个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有很多,为何孩子要选择这种方式?

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是不是常常遭受挫折?

是否经常被父母打骂、忽视?







03


除了外部控制,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孩子“恶作剧”行为。

  

曾经有个妈妈给我分享过自己的一个经历。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她对儿子比较放纵。

到小学的时候,儿子常常欺负班上几个看上去弱弱的同学。

每次这些孩子告状到老师那里,她都会跑到学校替孩子道歉。

她也给孩子讲道理,甚至还打过孩子,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有一次,老师又打电话让她去学校,告诉她孩子在一个同学的课本和作业本上用红色水笔划了很多叉。

她又到学校去“善后”。

晚上回到家,孩子怎么也不认错,还说只是“开玩笑”。

她很生气,当着孩子面,把孩子课本和书都从书包里抖落出来,拿了一只红笔开始在上面前划叉。

刚开始孩子态度还很强硬不肯认错,当她划到第二本书的时候,孩子哭着对她说:妈妈我错了,不要再划了。

 

她那一刻突然发现,可以这样教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后如果孩子又欺负别人,她会把孩子欺负别人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然后问他:别人这么对你,你开心吗?会不会很想哭?

她说这个方法还是管用的,孩子现在行为好了很多。

 

这个妈妈使用的方法,是让孩子拥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能力,它能让一个人体会别人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对别人采用恶作剧,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当他能够体会遭受恶作剧这个人的感受时,他就不会再“感觉良好”,自然就会放弃这种行为。

 






同理心大概在3-4岁发展起来,常常和孩子的早期经历有关。

如果孩子在哭泣难过时,父母会安慰他,比如给他一件东西安抚他,他就可能模仿这个行为。

当妈妈哭泣的时候,孩子会给妈妈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或将自己正在吃的东西给妈妈。

这个行为的意义就是——我看到你在哭,这个东西可以让我不哭,我把它给你你就不哭了。

 

当孩子到了4岁的时候,他会开始认识到自己情绪可以影响别人的情绪了。

有时我们会看到,当一个孩子难过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可能会放弃玩耍,只是陪着他。

虽然孩子还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同伴,但他会放弃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同理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有不少研究都发现了,在孩子3-4岁之前,如果父母对孩子温和,常常鼓励孩子,并且对孩子需求敏感、能够共情孩子的情绪,孩子同理心发展会更好,他们也更可能表现出帮助同伴的行为。

 

而愤怒、严苛、暴力的父母教养出的孩子,就较少展现出同理心。

相反,当他们发现同伴不快乐的时候,更容易恐惧、愤怒,并且出现攻击性行为。

 

虽然同理心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可能开始建立,任何时候培养都不晚。

甚至有些成年人在经历过某些事情之后,突然对某类人表现出了同理心。

父母可以通过问话引导孩子思考:若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有什么感觉。

比如:

如果有人把你玩具抢走你感觉怎样?

如果有人说你很笨你会有什么感觉?

 

虽然“恶作剧”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也有很多“恶作剧”看起来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但是仍然希望父母能够警惕孩子的“恶作剧”行为,以防恶作剧变成悲剧。




作者简介:小楼老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领域。个人公众号:小楼老师心理课(ID:xiaolouxinli), 分享心理学知识在婚姻家庭、儿童发展中的运用。







猜你还想看:

1、男孩被性侵的比例是女孩的两倍,请一定保护好孩子

2、我用漫长的 22年,把曾经的“心头肉”变成如今的陌生人……(深度好文)!

3、请不要再对孩子倾述你养他有多辛苦了,有生之年幸好读到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