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梁思成骂到市委书记的建筑狂人,如今却向农民低下了头

笨鸟文摘 2020-02-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拾遗 Author 我是拾遗君



作者:拾遗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建筑学界有个“诺贝尔奖”,叫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个奖,只颁给在世最伟大建筑师。2012年前,没有中国人得过这个奖。

2012年,第一个中国人终于出现,他就是王澍。

“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我是一个,我导师算半个。”王澍以狂著称。

他批过梁思成,批过市委书记,极狂极硬,从不说软话。

但这一次,他却向农民低下了头。



不守规矩的建筑狂人。

“这个人有才华,

但是呢,有点个性,

是个不守规矩的人。”

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

这样评价王澍。



这个王澍,狂到什么程度?

读大学时,他学的虽是建筑,

但涉猎广泛,无书不看。

“老师讲的和我看的一对比,

八个字:肤浅幼稚保守陈旧。”

那时,王澍喜欢把一句话挂嘴边:

“没有人可以教我。”



“太假。”

觉得作业总是画商业效果图。

王澍就带领一帮同学跟教授谈判。

争得不可开交,

最后教授们妥协了: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70年来,

第一次开禁——

学生的作业,从此可以选择自由表达。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在东南大学建筑所读研期间,

王澍更是狂得可以,

他写了一篇文章,

从梁思成一直评到他的导师,

把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大师,

一个个挨着评了一遍。

说是评,其实就是批判。

这篇文章后来经过修改后,

成了他的硕士论文《死屋手记》。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论文答辩时,

他把题目《死屋手记》贴满了墙,

“不要贴啊,贴了论文通不过。”

导师齐康劝他,但王澍不听。

评委争论激烈,但还是全票通过了。

可论文传到审查委员会手里,

他们面子挂不住了,没给王澍颁发学位。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有点伤心失望的王澍,

干脆选择了离开体制。

1988年到2000年,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潮时期,

在国内建筑师大展拳脚之时,

王澍却选择了到杭州隐居。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这12年,王澍没建一座房子。

但他一直在学习,经常行走乡间,

挽起袖子和工匠们一起生活,

“我要弄明白每一块瓦是怎么做出来的,

每一根钉子是怎么钉进去的。”

那个时期,中国建筑师脑子里只有“快”和“钱”,

但王澍一直在思索:到底该走什么样的路?



这12年里,王澍结了婚。

“认识妻子后,我文人的孤傲被抹平了大半。”

渐渐,他不再那么反抗体制,

在许江的亲自推荐下,

他进入同济大学攻读博士。

王澍虽然狂,

但有一个人非常欣赏他,

这个人就是中国美院院长许江。

他的博士论文,

大家都说看不懂,

许江就亲自出马为他写鉴定。

他读博到二年级时,

许江已经“宠爱”得不行了,

“毕业后到中国美院当老师吧。”

2000年,王澍拿到同济大学博士学位,

“然后我选择了到杭州中国美院任教。”



一天,美院院长许江找到王澍。

“想请你设计新校区,但预算很低。”

王澍对许江说:

“这么低的造价,

还要求达到国际水准,

我都可以做到。

但我有一个要求:

不能干涉,我要创作自由。”

许江答应了。

在新校区建设六年中,

许江没提任何要求,

只写了三首诗鼓励王澍。



王澍跑到各地拆房现场,

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

然后将它们砌在了新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

这些遭人嫌弃的旧砖弃瓦,

没想到竟然就这样获得了新生。

王澍的这种回收利用,

不仅造价很低廉,

更重要的是,

创造了一种中国风格。



象山校区一出生就饱受质疑。

建筑师圈评价:这是杭州最难看的建筑。

但老师和学生却这么说:

“谈不上感动,但我就是愿意在这里久呆。”

“这是我见过的最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

“就喜欢在这里小酌咖啡、秉烛神游。”


宁波博物馆  


2006年,王澍接下宁波博物馆设计工作后。

从建筑新区拆掉的30个村庄里,

回收了40多种600多万块废砖旧瓦,

将它们作为建造博物馆的基础材料。


宁波博物馆  


这个项目负责人对王澍咆哮:

“这是城市新中心,

用这么脏的材料建博物馆,

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澍据理力争,负责人摔门而去。

随后又是多次争吵,

但王澍都坚持了下来。

“新材料建成的博物馆是没有回忆的,

但我建造的这个博物馆是有回忆的,

它代表着真正的人类生活的历史。”


宁波博物馆  


博物馆建成开放后,

原定每天3000人参观,

却连续三个月人数破万。

有人指着墙壁说,

“那块砖特别像我们家原来那院墙上的。”

这一块块老砖感动着游客,

而游客不经意的话也感动着王澍。


杭州南宋御街


2009年,“南宋御街”准备重建。

杭州市政府找王澍来设计。

在市政府开会,有官员问他:

“这条街就是一堆破烂,王老师准备怎么改?”

王澍生气了,对着市委书记说:

“过去20年杭州市中心的建设,

才是整个一堆大破烂。

恰恰是这条街虽然看上去破,

但还保持着一个美好城市的影子。”


杭州南宋御街


他去上厕所,

几个官员跟着他进去,说:

“王老师,

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对市委书记说话,

你是第一个。”



如今的南宋御街已成为杭州著名景点。

重建后,保留了宋元、明清和民国建筑,

中西方的建筑在这里浑然一体。

对于杭州来说,

遇到王澍,是这座城市的幸运。



王澍这个非主流设计师,

终于以他的“另类”开始绽放光芒。

2011年,他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国际建筑学界大奖。

2012年,他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建筑学界“诺贝尔奖”。



拿普利兹克奖后,大家盯着王澍,

看他又会做出什么大手笔。

没想到他却一头扎进了浙江农村。

“城市大拆大建,

使建筑文化的传承没希望了,

仅剩的一点种子在乡村,

我希望它还能发芽。”


王澍的新农村作品  


“浙江一些古村落里,

有一批具有很高建筑水平的江南民居,

但城市建造风气已经进入乡村,

农民都向往高楼洋房,

这些民居难逃被拆的命运。

老房子就是活着的历史,

历史都没了,还有什么根基?”

所以,王澍想把这些民居保存下来。



恰巧,富阳市政府想请王澍,

设计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

从不轻易接项目的王澍一口答应下来,

条件只有一个:

“让我做洞桥镇文村、大溪村乡村规划。”



农居房改造,被喻为建筑界最大难题。

因为一个屋檐,都可能招来村民抵触。

从不低头的王澍,

为了保存下古民居,

终于低下了头,

挨家挨户征求意见。

“厨房和厕所空间要大。”

“要有柴灶、农具室。”

“还要能开进私家车,想要地下室。”

“村民一旦有意见,我立马就改。”王澍说。



王澍一边倾听意见,

一边又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说服村民使用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

最后他设计了8种房型供村民选择。

“既漂亮,又实用。”

村民们都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在王澍策动下,

14幢“新民居”在文村诞生了。

令王澍万万没想到的是,

文村很快就火得一塌糊涂。

元代黄公望有幅名画叫《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画出了富春江两岸的诗意生活。

而王澍打造的文村新居,

则被喻为是“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批批城里人不辞千里来到这里,

就为享受一下这个“富春山居新民宿”。

而更令王澍开心的是,

文村人也开始重新考虑古村的未来。

不但将水泥路还原成了青石板,

还恢复了古民居的水利枢纽。



文村这14幢民居,

对王澍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我打算花10年时间,

根据各地不同建筑风格,

打造七八个风格迥异的民居样本。

就像文村这样,既有浙江味道,

也有中国建筑的特点,

还有推广价值,能传下去。”

王澍一挥手,眼里一片晶亮。


END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 还可以看 -



笨鸟文摘 (bnwz2012)先飞之笨鸟,文摘之精华,选文交给我们,时间节省给你。合作微信/QQ:563068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