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北京有七套房的家庭,孩子还要努力读书吗?看Intel执行董事如何回答

2017-10-11 小黑胖 澳洲Mirror


作者是黄征宇,Intel前执行董事。写于一次回国的经历。


01 /

在北京有七套房的家庭,

孩子还要努力读书吗?


前不久我刚回国一次,当时我在北京机场用Uber叫了一辆车。在车上,这位司机朋友就和我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当谈到国内经济发展和孩子教育现状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家里之前因为拆迁的原因分到了七套房,所以,他并不苛求孩子能有很好的成绩。


他笑呵呵地说:“我儿子就算考最后一名也没关系,因为家里的钱够我们家花一辈子的了。我现在开Uber也是为了体验新事物,打发时间。”


当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我沉默了很久。沉默的原因是:


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拥有金钱的多少和是否学习进取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历史上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金钱不会是永恒的,而精神和文化才能传承千百年。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期间成就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而最近十多年房地产的高速发展,让不少普通人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增值红利,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居民个人资产也发生了几何级的增长。


按去年年底瑞信研究院(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发布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显示,


中国中产阶级(指拥有5万-50万美元财富)的人数已增长至1.09亿,其总财富达到了7.3万亿美元,中国成为了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富有国家。



然而在家庭财富增长的同时,很多人显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眼界和规划也需要相应的增长。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去欧洲,去美国,去发达国家旅游、留学、工作甚至定居,


然而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负面新闻,例如中国游客在当地把奢侈品抢购一空,留下的却是各种不文明的举止行为。


我在美国也经常看到一些华人“富二代”甚至“富三代”,他们在当地留学或居住多年,却没能讲上一口流利的英语,对美国的主流文化知之甚少,对吃喝玩乐等消费却十分精通,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的遗憾和惋惜。



那到底什么是西方的主流文化?也许很多人马上会说出几个关键词,例如宗教、自由、独立、创新……这些都对,但也比较宏观,而我会联想到之前“拥有七套房,孩子读书无所谓”的现实案例,


如果把这个案例拿到美国主流人群里最精英的家族里,他们又会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家族文化呢?


02 /

在美国白手起家的富一代,

最重视子女教育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美国东西部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我一直居住在美国西部,之前是洛杉矶,目前在斯坦福大学附近,这里背靠硅谷,是著名的创业之城,它吸引了很多美国人包括外国居民来到这里开拓创业。


我很多大学同学的父母都是白手起家,不断创新,一路将公司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经历过从零到一的艰难,体验过创业的痛苦和挫折,所以尤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觉得,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并不是金钱,而是精英文化的传承。



我记得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她的父亲毕业于耶鲁大学,对她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她后来也追寻父亲的足迹考入了耶鲁。


在那一年耶鲁大学的新生欢迎会上,她的父亲作为耶鲁南加州分校学友会的会长,自豪地亲自迎接了自己的女儿入校。


这种“名校世袭”的例子在美国比比皆是,可以说是美国精英文化中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受父母辈的影响,精英阶层的子女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走上了“名校之路”,不过不要以为这条路是一条坦途,这些名校的名额并不会特别为他们预留,反而他们要为此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



03 /

他们让子女播下种子,

付出汗水,不断历练


在付出努力和汗水之前,父母会先给孩子“埋下”一颗种子。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会在假期里带他们去参观各类名校,让他们了解这些学校的历史和传统,逐渐熟悉并喜欢上这些大学。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埋下一个很深的愿望:我很喜欢这所大学,这是我梦想中的学校,所以我一定要努力,一定要进这个大学!


这就成了孩子学习过程中最大的一个动力,也是推动自己向前的一个最大的目标。孩子自己会觉得,如果不进这个大学,将是我生命中最遗憾的事情。


每一个精英家庭的父母都会很重视做这样的引导,成功的引导能让孩子不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而去学习,因为他们明白这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



讲回努力和汗水,我的很多同学他们早在8、9岁就已经开始考SAT了,而且会安排考好几次。为什么他们在小学时期就开始尝试参加“美国高考”呢?


  • 第一,获取经历,在考试中锻炼。有了这个经历,先不管最后分数如何,经过实战锻炼,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得很快;

  •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地拿下SAT,那在学习的路上还有什么难题不能被解决呢?

  • 第三,有了SAT成绩还能做很多事。很多美国的顶尖大学会在暑期推出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精英夏令营”,这些夏令营一般不收取费用,但甄选的标准非常严格,SAT成绩就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如果你很小就参加了SAT考试,并且成绩非常不错,那就有机会被挑选进入这些精英夏令营。在那里,你可以切身感受这些顶尖大学的校园文化,也可以结识很多和你一样优秀的学生。这样可以开阔视野,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进入名校学校的浓厚兴趣。


除了学习之外,社会实践也是美国精英家庭培育孩子的重点,更是常春藤名校录取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这些名校的招生可不是单凭成绩而论,还看中学生的个人能力和领袖气质,并考察学生是否和学校的风格相契合。



所以我的很多同学,他们会利用一切课外时间做很多有益的工作,比如,去一些不发达国家帮助那里的人做一些基础教育工作,为一些缺水的国家或地区募集资金建立水窖,


又或者自己建立和发展一个有意义的项目;成为了这些项目中的核心人物,负责建立、组织和协调整个活动。


04 /

一百多年前就给哈佛捐献博物馆的家族

传承了什么给后人


进入Intel工作之后,我去哈佛商学院读了两年MBA,在那里,我对“精英文化”又发掘了新的定义。


哈佛大学在美国的东部,和我一直居住的西部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这里有着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多历史悠久的大家族的后代都来这里求学,一代代的累积和传承使他们每个人身上都镌刻着深刻的家族烙印。


在刚到哈佛商学院的第一周,我认识了一个同学,他姓Fogg。Fogg是个非常优秀的同学,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在海军服役过一段时间,之后考入哈佛商学院继续深造。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闲聊,谈到为什么选择来哈佛商学院的时候,他告诉我说, “因为Fogg家族好几代人都是哈佛的毕业生,所以我也选择来这儿。”



我觉得挺新奇的,就问他说:“哦,那你对这个学校一定有很深的感情吧?”


他说:“是啊,下次有机会的话你可以去佛格博物馆(Fogg Museum)看看,这是我的曾祖父捐给学校的。”


不久之后,我才知道佛格博物馆就是哈佛艺术博物馆*的一部分,全名叫威廉·海斯·佛格艺术博物馆,这是一座包含了西方中世纪绘画、雕刻等艺术珍品的博物馆,始建于1895年,里面的各种艺术品都是由Fogg家族捐赠给哈佛的。


(*注:哈佛艺术博物馆(Harvard Art Museums)由Fogg博物馆、Busch-Reisinger博物馆和Arthur M. Sackler博物馆组成。)



100多年前,他们家族已经有那么雄厚的实力可以向学校做这样的捐赠,更重要的是他们家族还传承并强盛至今,实在让我敬佩。


所以,那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认识到一个具有百年传承历史的家族传人,他正循着自己祖先的足迹,来到哈佛继续深造。


所以从哈佛商学院开始,我对美国所谓0.01%的精英家族人群产生了非常大的好奇。中国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家族财富的传承,往往延续不了百年;而美国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家族,又是怎么能很好地累积财富,并不断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继承人的呢?


05 /

这些精英家族

是如何教育和塑造下一代的


首先,在我和Fogg聊天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非常的谦和。而当他邀请我去他祖先捐赠的博物馆的时候,也并没有丝毫的骄傲自大或高高在上的感觉。他只是很客气地邀请我去看看,就像邀请一个朋友回家做客那样,非常自然平和。


Fogg这个特点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同学,他是我到哈佛商学院第一天就认识的一个朋友,也是一个非常谦和的人,他姓Sanchez,家族在德州经营石油生意,就是有名的Sanchez Oil & Gas公司。


在和Sanchez的交谈中,我发现有几个特点和Fogg完全一样,而且背后的原因也一样。


  • 第一,他们很谦和。从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出一丝丝炫耀或高人一等的心态,当他们和我谈到有关家族和企业话题的时候,只是告诉我,这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或许他们家族生意已经做到很大规模,家族财富已经积累到很高的程度,但他们从小就受到很严格的教育,不要骄傲狂妄,不要看不起别人。


    家族的确会为他们提供很好的教育机会,也的确比别人更多机会接触到优势资源,但这些机会是否能把握还是要靠个体自己去努力,家族也从不会告诉后代“这是你应得的资源”;


  • 第二,他们很有家族使命感。Sanchez说:“我很庆幸我是这个家族中的一份子,我的责任和使命是确保家族荣誉和家族业务的延续,同时使家族财富能不断壮大。”


    培养家族使命感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靠之前所说的父母引导,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好的学校、好的文化也包括家族理念,而从来不会靠父母的一面之词或僵硬说教。


    家族长辈认为对孩子来说,做到比说到更重要,就好比Fogg家族希望回馈给哈佛,他们一百多年前就付诸行动,捐献了博物馆,这样让他们后面每一代传人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族的言行合一;


  • 第三,他们很有独立精神、创新精神。与很多中国人的认知不同,他们认为延续家族荣誉和个人独立发展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家族的框架,自己做一些事情,反而能产生很好的创新结果,往往还能促进和延续家族业务。




第三点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我在这位姓Sanchez校友的身上看得最清楚的。他从哈佛毕业后并没有回家族公司任职,而是向父亲借了一笔钱,自己创立了一家用水力裂压技术开发页岩气的公司


当时是2006年,页岩气在全美的产量还微不足道,没过几年,随着技术的突破,页岩气的产量剧增。


尤其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奥巴马总统全力发展页岩气这个非传统性能源,开启了点石成金的传奇,也使页岩气减少了美国对外能源得依赖,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当初独到的眼光和创业的不懈坚持,使Sanchez的公司后来也成为了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能源公司,与家族传统企业已经不遑多让。后来我每次回学校参加校友聚会时,见到Sanchez都会和他聊几句。每次和他的交谈都让我都清楚感觉到,他朝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比七套房子更多的财富,也看到了历史的积淀和家族的传承,更看到了每一个个体的谦逊、平和、创新及进取。


他们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家族传承与个体创新在他们家族里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作为家族的传承人,他们很清楚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他们有责任将家族的品牌和名声做得更好。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只是一味复制或做守财奴,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理念,骨子里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他们会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钻研和创新。我想这就是延续家族百年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06 /

读书无用论

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念高中时,常听班主任提起一位学姐,她几乎不跟周围的人说话,没什么朋友。直到高考,她考了全省前十名。


市里去拍摄宣传时,发现她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还一直卧病在床。 高中为了省钱,她经常趁别人吃完饭离开后,去捡吃剩的馒头,一边捡一边吃。那时候,有些高校会给优秀高考生数万元的金钱奖励。



她说,她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目标就是能拿到那笔钱,这样她就自己赚够了学费,亲人就再也不能逼她赶紧辍学,早点嫁人。


“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连任性的资格都没有,就害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


这让我想起云音乐的评论区常看到的一句话: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知乎上有个提问: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你没能上 985 或者 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什么是底层?就是除了你自己,你一无所有。而只能靠自己的人,连个性都是奢侈品。



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必论出处的年代。


龟兔赛跑,如果兔子一直在拼命跑,结果会怎么样?


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


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的较量。


有钱的基础是,你家庭的资源、背景,加上你的努力和运气。但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出卖劳动的人。 纪录片中曾辍学的父母,没能力教孩子怎么学,因为穷,他们也没钱让别人来教,到后来,伦敦的孩子Tony也辍学了。



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农村80%的留守儿童从没参加过课外辅导,在西部贫困农村,63%的学生甚至没有高中文凭。


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开展调查,发现在2007-2016年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12.6%),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


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在下降。 这种现象,就如同今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



状元身份的背后,一定付出了汗水,但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支撑他的还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努力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前期极尽努力,但在职场上依然被上司克扣,受尽欺负。


剧中的石小猛/《北京爱情故事》


他在特别绝望的时候说,


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可有的人连参赛资格都没有。确实,那些富家子弟手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一辈子也买不起的东西。我再努力再勤奋八百辈子,有用吗?没用,赶不上你一生下来,嘴里边含一把金钥匙,我呢,也别勤奋了,别努力了,我就吃吃斋,念念佛,找个好时候好地方,投个好胎,找个好爹。


人的每一种奢望都是设想“如何能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极端不公平的交易。 所以大学,起码提供给了底层可行的前进捷径,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是自己孩子的起点。


跨过这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以后的门票会越来越贵,你可能再也买不起入场券了。



为什么一定要上名校?


一、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会影响你


过去20年来,北大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当起大学老师。每个学校都有保安,但为什么这种成群结队的考学行为,在名校发生的概率更大?媒体采访“北大保安第一人张俊成”的报道里,或许就藏着答案。 张俊成说,有次站岗,看到一位老人骑车过来,快到门岗前,老人下车,推车走过。经过门岗时,老人点头跟他说:“你辛苦了”。 张俊成感到很受宠若惊,他问旁人,“这是谁?怎么这么尊重我们?” 别人告知,老人是北大校长。



在保安岗位上,张俊成也曾一度“迷失”,他说,“那个时候非常无知、愚昧”。但他却得到了多位北大教授的热心帮助,在教授们的建议下,他才开始重新读书学习。 《精进》一书中谈到: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而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哪怕最后变不成最牛的,也可以优秀出众。


二、名校的光环,是一种优秀的传递


当别人无法深入接触你时,你的头衔,外表等外在表现,往往决定了他们对你的看法。 大学生如同韭菜,收完一茬又会有一茬,已经不怎么新鲜了,在这种情况下,“名校”就是一道招牌。 稍微想一想就不难理解,亲戚家有孩子考上名校,周围人会口口相传,“谁家的孩子,上XX学校了!了不起!”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要掰扯清楚,好像有了这层关系,自己的身价也能水涨船高。



名校在人心中的地位始终就不一般,它的声望是由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人才输入和输出才形成的。所以HR选择名牌大学的求职者,成本无疑是最低的。


在他们看来,出身名校,起码意味着有智商或者有毅力。


说到第一学历,古人也非常重视。 满清重臣左宗棠,举人出身,终其一生没也考中进士,这成了他永远的痛,甚至让他在宦海中饱受侮辱和曲折,后来他成了正一品,还不忘给自己弄一个荣誉进士的称号。



到了现在,国内大公司招聘时,几乎都会明确地写明岗位的学历要求,有些岗位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学历。有人说这是“歧视”。 关于“第一学历”,某社区曾发起过一次探讨,参与者各抒己见,其中被点赞最多的留言是这么说的:


国家队为什么要从省队里选运动员?我是全村跑步最快的为什么不能参加奥运会?


第一学历不好有两个重要隐患,1、过高地估计自己努力的价值和自身水平;2、过低地估计科学研究的困难程度和世界的大小。


第一学历不能决定人一辈子,文凭也证明不了人的能力,但一些机会,在某些时候只留给有这张纸的人。


三、人脉的扩张,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好大学能带给你接触更广泛圈子的机会,人脉的扩张,也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有次和一位在创业的学长聊天,他说他现在的团队,基本是研究生时期的同学,并且导师觉得他的项目前景不错,主动帮他做宣传。 当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以卖猪肉为生,全国哗然。 别人只看到才子卖猪肉的不光鲜,但陆的校友陈生却注意到:一个档口,自己一天只能卖1.2头猪,陆步轩却能卖出12头,简直太牛逼了。于是陈生邀请他做品牌顾问,两人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养殖土猪,后来,他们开了几百家连锁店,陈生身家也过百亿。



不光是创业上的资源,为什么名校毕业生大多能找到外人眼中不错的工作?


除了本身能力问题,校友的作用也很明显。比如前辈在大型企业上班,那你进入他的圈子实习和求职的机会,一定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


四、薪酬待遇


更功利性一些,如果你以赚更多钱为目标,学历绝对是决定因素之一,在薪资这件事上,国内外都保持了一致。 福利待遇好的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员工等岗位,都有硬性的比较高的学历要求。 2010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对学历的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职位有294个,占职位总数的54.55%;而专科学历可以报考的职位只有1个。



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

通过嫁娶来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从相同或相似的阶层群体中挑选配偶,这种门当户对式婚姻匹配,被称为同质婚。反之,跨越社会等级、社会群体壁垒的婚姻,为异质婚。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同和相近文化程度的婚姻匹配比例显著提高。


“男高女低”的异质婚配模式减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更加难以通过婚姻实现社会流动,女性选择比自己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在比自己仅仅高一个层次的梯度中选择,也就是现在鸡汤文常说的“你是谁,就会嫁给谁”。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男性,在择偶时面临更为严峻的困境。



一张高校文凭,不能确保让人站上顶峰,却会让大多数人免于跌落谷底。


那些说它“没用”的人,不过是一直处在谷底上方,但这绝不等同于“谷底”不存在。 曾看到一位网友的跟贴,他说:


“其实我也没高考,也没读过大学,现在过得也不错,但这是我几年来起早摸黑努力得到的结果,不可以说读书无用论,其实读好大学,人生肯定会有个好的起点,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有句被说过无数遍的话: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还没高调的资格呢,就嚷嚷着要低调,还没活明白呢就开始说去伪存真,这是一种最损己不利人的行为,自己活得假,别人看着也特别累。


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时候要用到了,我们才去学什么。


刘媛媛演讲“寒门贵子”/《超级演说家》


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中曾发表过这样一段演说:


“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


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运转,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编辑:小黑胖

/ 镜报推荐阅读 /

△告诉孩子千万别吃!悉尼各学校开始流行这样的“毒糖果”

△ 今天,澳洲政府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原来在澳洲,你的生命值22亿澳币!


 回复以下关键词收看更多实用信息 

移民 | 留学生 | 机场 | 奶粉 | 曝光 | 沙滩 | 

华人 | 遣返 | 医疗 | 同性恋 | 海边 | 房产 | 

唐人街 | PR | ATO移民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