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8年3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恐怖!澳媒揭露害惨千万中国人的黑暗秘密,很多人还蒙在鼓里…

2018-03-11 澳洲Mirror

From 匠心之城

微信号:jxzc681


初到澳洲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向国内的亲人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澳大利亚真干净啊!

   

       喜欢他那 每一个战族顶尖高手都双目赤红,眼中除了高炽的战意,还多了几分疯狂之意,彻底放弃了防御和守势,完全用以命换命的杀招杀向龙骑士。  这个前所未见的敌人在地面上甚至比在天空中更加令人恐惧。  哪怕每一个参加围攻的战族人都心知肚明,就算拼了xing命也依然徒劳地无法阻止龙骑士前进的脚步。  但是以战族的荣耀和骄傲,决不允许他们投降或溃逃,即使是慷慨赴死,也是甘之若饴。  战死沙场是每一个战族人的至高荣誉。  不会有悲伤,不会有恐惧,他们会用自己的血,自己的命和自己手中的武器向敌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赐予神圣的死亡。  尽管战族顶尖高手们所拥有的传承秘法后遗症各有不同,轻者虚弱一年半载,重者当场身陨,但是无论后果如何,这一战后,他们生还的可能xing微乎其微。  而现在他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多拖延对方脚步一秒也是好的。  这些家伙集体发疯了吗?  在这一刻,林默所受到的压力陡然猛增!  “有敌无我!”  数名燃烧秘法的传承武技长老力量和速度暴增近一倍,他们身先士卒地以自己为箭尖,带出多个攻击箭头直指龙骑士,就算使用人海战术也要将其镇压。  “杀!”“杀!”“杀!”  没有秘法的普通战族人视死如归般暴吼着跟在长老们后面,向那个可怕的敌人再一次发起冲锋,哪怕锋锐无匹的巨剑毫不留情地斩过自己的身体,他们也依然坚持着将自己手中的武器用最后的力气挥向对方。  在近战环境下,由一群武技高手组成的军队比使用枪械的军队更加可怕。  无论是拥有seg核心单元的“龙将”外挂式增强型铠甲还是巨龙武装,都能够赋予林默基本的飞行能力。但是这种缺少足够机动力和防御力的飞翔却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一个迟钝的大活靶,不仅要受到近距离的攻击,更要受到远距离的攻击。  相比起地面上那一群疯狂的战族人作为对手,林默所受到的攻击压力和密度相当有限。  巨龙武装更像是一具外骨骼机动装甲,灵活自如的力量增幅,让龙骑士拥有几乎无穷无尽的持续战斗力。  一力降十会,一切秘法都会被一人一龙蛮横无比的暴力强行镇压。  “挡我者杀!~风雨绞杀剑!”  龙骑士再一次暴吼,体内的光战技激荡到了极致。一丝丝光焰透过“龙将”战术铠甲,从巨龙武装表面升腾起来。  斯兰帝国龙骑军团的战场杀斗剑技之一“风雨绞杀剑”的招式在龙骑士手中挥撒出一条条如丝般细密的剑气,交织如网,狂风暴雨般生生击溃了一个个战族人组成的箭锋阵。  龙骑士身剑合一,光战气附着于剑锋猛然吐出尺许长的耀眼剑芒。势不可挡地贯穿敌阵十余步,一步杀一人,挡者立仆,所向披靡。  从战斗开始到现在,通过恒定空间门第一批降临到索科特拉岛的四百名战族人只剩下了不到一半,而且这个数字正在飞快减少。  光元素系战气量变达到质变,整个人就像被包裹在奇异的火焰之中。巨剑的威力益发变得更加凶猛可怕。  即使是无惧于生死的战族人也无可抑制地露出惊恐之sè,这个可怕的对手也拥有着自己独有的战场秘法,似乎比他们的更加神秘而强大。  d3维度膜世界竟然有着如此强大而可怕的武技传承,为什么历代先遣队没有收集到任何相关的情报。  索科特拉岛上有装备可以幸运地看到这一幕的现今世界人类无一不是目瞪口呆。就算飞行员是世界上身体素质最好的兵种之一,就算中国是拥有悠久武术历史的国度,可是怎么可能有如此强大的战士存在?  若是有这么可怕的武术传承,哪里有什么八国联军攻běijing。欧美各国没被这群黄种人给屠得血流成河就已经是谢天谢地。  “莫林!龙神在上,你居然还没死!”  随着天空中一声充满幸灾乐祸意味的吼叫。巨大的yin影猛然掠过龙骑士的身影。  轰!~天摇地动,一头巨大的怪兽从天而降,砸落入战族人的战阵中。  巨大的身躯在地上不经意地翻滚了几下,掀起一片腥风血雨,无数断臂残肢飞舞了起来,金币这家伙终于赶到了林默身旁,完全无视那些战族人,冲着龙骑士杀气盎然地冷笑着。  尽管没有任何恶意,不过这头杀戮之龙在原形毕露的时候还是比较吓人。  至于那群弱小的蝼蚁在金系巨龙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随随便便作个懒龙打滚,在浑身锋利的刃刺绞杀下,无论什么秘法、武技、神兵利器,全数统统灰飞烟灭,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较量。  原本就已经在龙骑士屠杀下伤亡惨重的战族人哪里承受得起如此飞来横祸,更何况这个“横祸”竟然还落井下石,方才正围攻龙骑士的战族杀阵在眨眼之间完全崩溃。  “给我开道,我要拿回朗基努斯之枪!”  林默一点儿也不客气地一剑砍在了巨龙的爪子上,火星直蹦,提醒这个惫懒的吃货赶紧干活儿。  金币反而一点也没有生气,那支巨剑是自己的主体所化,砍在分体演化的巨龙身上纯属自己砍自己,没什么不对劲儿的。  先遣队的那十几架战斗机根本不够金系巨龙塞牙缝,短短一会儿功夫全数变成了天空中的朵朵烟花,吓得几架美军战斗机忙不迭地躲出老远。  不是非战之罪,而那大家伙实在是不好惹,两个联队上去多半也是被放烟花的命。  “你没看到我可是一直都在忙吗?”  浑然不在意地甩了下尾巴,将几名躲闪不及的战族人扫地血肉横飞。金系巨龙转头望向林默所指的方向,瞪大了眼睛,忽然转回头来说道:“至于你说的朗基努斯?不过那里貌似什么都没有!”  金币口中所谓的忙,其中一小半确实是在战斗,但是那一大半倒是忙着偷吃。  一提起朗基努斯主枪,金币就有些犯怵,自己可是没少吃过这东西的苦头,一朝没蛇咬,十年怕井绳。若不是龙骑士给口饭吃,它恐怕是有多远躲多远,再也不想被封禁到那东西里面。  剩下的战族人已经彻底完了,以他们的体形在如小山般的金系巨龙面前,根本就是螳臂当车。拿是蝼蚁之躯撞坦克吗?这几乎在与自杀的行为比下限。  “没有?怎么会?它去哪儿了!”  龙骑士一惊,连忙跳到了金系巨龙的身上,却发现原本悬浮在那里的朗基努斯之枪不知去向,只留下那座不知名的装置。  显然在他与战族人厮杀的时候,一定发生了什么变故,林默焦急万分地打量着周围。  一定就在附近,一定!  一人一龙毕竟势单力孤。而且还被如此多的敌人拖住手脚,对于全局的掌握必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在那儿!莫林!”  金系巨龙眼尖,发现了朗基努斯主枪的踪影。  林默的脸sè一下子变得非常难看,他看到了那个金发女人。还有她手中的那支朗基努斯之枪。  更要命的是,齐菲、莎莉和双子星姐妹正被推搡着和她一起正在登上一艘体形犹如放大了一号的豪华大巴车般,体态臃肿的飞行器。  这架飞行器的外形与林默曾经从喜马拉雅山脉追杀到印度首都新德里的那架飞行器完全一模一样。  抢走朗基努斯之枪,还想带走自己的女人(莎莉算是私产。齐菲也算半个,另外李慕心和李慕冰两姐妹纯属意外躺枪。这对双胞胎若是知道林默的想法,非得拉龙骑士去打靶不可)。  士可忍,孰不可忍,林默杀气横溢地紧盯着那架飞行器,踏了一脚金系巨龙,催促道:“金币,升空,我要那个女人死!”  “他真的是‘龙骑士’大人?!”么今天的中国,有个很可怕的现象: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2018-01-18 依伊&桌子 加拿大中文报 FROM: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朋友圈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A的女儿画画得了奖,B的儿子书法被展览,C的孩子能用外语交流,全都要晒到朋友圈,都是360度无死角的完美。 这些孩子不仅活在朋友圈,更活在生活圈,父母提到孩子就滔滔不绝,孩子有了“三道杠”要宣传,连当上个破班委也要大肆炫耀,甚至有的孩子钢琴考级结果还没有出来,家长就对外说孩子“钢琴八级”了。 我认识一位家长,孩子的作文被发表在学校的杂志上,父母喜极而泣,复印了好多份散发给大家看,更没想到的是奶奶在小区里逢人便说“我孙子成了作家……” 喜欢炫耀的家长,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发光点”,如果孩子成绩好,就大吹特吹; 成绩一般,就吹有天赋; 没有天赋,则吹身体好,如,“这孩子一餐可以吃两碗饭,从来不生病”; 如果连这个也没得炫耀,还能说“这孩子听话,打他也不哭”…… 记得看过一个新闻,一位南京家长跟记者说,对自己当初让女儿学习钢琴的事情后悔了,原因竟然是钢琴无法携带,错过很多能炫耀的场合。 无数个孩子告诉我,他是“代表全家来考试”,学习成了他的负担,父母总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 我们在炫耀孩子的同时,早就忘了:我们是要孩子过得幸福,还是要孩子满足我们的炫耀欲? 01 牛蛙之殇 前不久,上海退休教授撰写的《牛蛙之殇》刷爆了朋友圈,那个患上抽动症的孩子格外让人心疼。 为什么叫牛蛙?考上了上海四大名校就叫牛蛙,其余的只能算青蛙。 孩子的父母一开始就和邻居家比拼,孩子各种补习班上了三年,最后居然是邻居家的孩子当上了牛蛙,他们家孩子是青蛙,这让他们直接崩溃,无法接受。 “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 比气难以下咽的是,孩子患上了抽动症,这种病全名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医生说是长期压力导致的。 后来,孩子的父母终于想通了,也不再盲目炫耀和攀比了。 “我忽然明白一个家庭传承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所谓的家学,就是让下一代,比我们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 我们所积累的所有财富与资源,并不是要全部交给他,而是让他在这一切的对照之中,比我们能更快地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虚掷时光与人生。” 还记得传颂千年的《伤仲永》么,自小聪慧的方仲永被父亲带着天天炫耀,最后泯然众人,成了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许多父母,内心的自尊感特别低,需要靠外界的认可、羡慕来给自己增加一些自尊感,他们自身无法获得,于是就把这种期望值强加到孩子身上。 通过炫耀孩子,会让他们自尊感爆棚,所以,他们就不断把孩子逼成了自己可炫耀的资本。 然而内心强大,自尊强的父母,却从来不炫耀孩子,因为他们看淡名利,追求自我,也会让孩子去追求自我,他们不需要拿什么出来炫耀,更加不会拿孩子炫耀,因为他们内心很满足。 02 父母用炫耀给孩子营造一个虚假的世界 《奇葩说》中,肖骁提到一件事,朋友向他秀孩子,拉着他看女儿玩一款早教益智玩具——火火兔。 肖骁内心无比崩溃,可依旧拍着手说“特别可爱、特别可爱”。 他不喜欢这样的炫耀,也谈不上多认同这个孩子,但也只能礼貌性附和。 因为有炫耀就有掌声,出于礼貌,哪怕是违心,别人也会鼓掌认同。 可孩子却分不出真假,听到赞美和鼓励,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看到了最真实的世界。 曾在奥运会开幕式大放异彩的林妙可,年初参加艺考却多次落榜,让人感叹是伤仲永的翻版。 她从9岁到17岁,一成不变的摇头晃脑、嗲里嗲气。但9岁时这么做,别人会说你天真浪漫,17岁还这样就让人作呕。 为什么她会这样? 因为9岁的时候摇头晃脑、嗲里嗲气,听到的掌声太多了,父母拉着她到处炫耀,给她营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最后17岁依然如此。 孩子永远会跟着掌声走,但掌声多了就会偏离航道,所认知的世界也停留在儿童阶段,与成年的世界格格不入。 03 炫耀的父母造就攀比孩子 前不久,一个10岁的男孩围棋下得好,父母到处炫耀,可是孩子却说父母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他嫌弃父母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说钱比成绩好重要多了。 他嫌弃儿童手表,却羡慕同学们的iPhone7。 生活在炫耀里的孩子很敏感,在父母的炫耀声中,他们什么事情都要和同学比一个高低,于是就造成了攀比的心理。 他与其说是对父母不满,不如说是对同学的羡慕和深深的自卑感。 我有一个表姐咬牙把小孩送到了贵族学校,天天炫耀学校怎么好,宝贝学习如何用功,满满的自豪感。 去年暑假,表姐带着小外甥女来我这里旅游,我全程接待,却总感觉孩子有点闷闷不乐。 我问她是不是不喜欢这里的风景,她扭捏地说:“我同学都去外国旅游了,只有我在国内,好丢脸啊。” 原来在父母极力炫耀时,孩子也在相互攀比中,一旦不如意,就会失望、埋怨父母,乃至成了白眼狼。 浙江义乌一母亲每月给孩子1200元生活费,却遭到孩子的埋怨和反对。 机场弑母的留学生汪某,因为母亲拿不出高昂的生活费,就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母亲9刀。 中国式的攀比害死人,孩子活在别人的看法里,生命没有自我价值,不仅累,甚至会扭曲三观,变得狰狞可怕。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1222-1513923265473011836.jpg 04 让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 李泽钜和李泽锴上学时,许多孩子都是车接车送,满身名牌,可他们却经常和爸爸一起挤电车上下学。 以至于两个孩子闷闷不乐地问父亲:“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专程接送,而您却不让家里的司机接送我们呢?” 李嘉诚笑着解释:“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够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 海明威从小在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度过,因此他才能写出《老人与海》这样伟大的作品;沈从文认为自己只是在江边打赤脚长大的农民,所以他才能写出充满乡土气息的《边城》;让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去经历人生百味,去观察世间百态,才是父母最好的馈赠。 虽然没用炫耀的资本,但却会因此明白奋斗的意义,进而不断完善自我。 父母要教会孩子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沦为自己炫耀的工具。 作者:依伊+桌子,依伊,军嫂一枚,热爱文字,以女儿之名写文,以内心激荡写字。桌子,专栏作家,兼职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现教育培训行业深耕者。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观,微信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加拿大院校大全 加拿大院校及专业查询,加拿大留学利器! 小程序 Forwarded from Official Account 桌子的生活观 桌子的生活观 Learn More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文章久    

   


随手拍的干净街景,都可以在朋友圈集赞了:


宽敞的大马路上,你看不到任何垃圾;


人潮拥挤的步行街上,你也看不到任何垃圾;


此外,每家每户的后院,都会有明显的分类垃圾桶,就连4、5岁的小孩子都清楚知道,


红色盖子的垃圾桶,是放生活垃圾的;


黄色盖子的垃圾桶,是放可回收物品的。


一切都看似那么井井有条。


可是,在光鲜外表的皮层里,


隐藏着一个腐臭肮脏的平行世界。


如果不是最近澳媒News.com的一篇新闻曝光,


几乎没有人能将干净如天堂的澳大利亚,与中国多地的“垃圾村、癌症村”联系起来....


↓↓↓


你以为澳洲的垃圾去哪了?

回收利用了?填埋了?


(News.com:中国众多城镇,正在被澳洲人不要的垃圾污染着...)


不,是送去污染中国了....


塑料王国 

破碎山河


这里是中国山东的,

一个偏远小镇。




干瘦的小男孩,

把废弃针管当成“水枪”,

在臭哄哄的垃圾堆里玩得不亦乐乎:

“有水了!有水了!”

他边说边把针管塞进嘴里。




一群不上学的小学生,

挖出一些脏兮兮的,

不知做过什么的塑胶手套。

他们把手套吹成气球,

高高兴兴玩了一天。




脸色蜡黄的妈妈,

在垃圾堆旁喂奶。




小婴儿的脸上,

爬满了苍蝇。



小姑娘在污水池旁,

蘸着脏水洗头发。



匠匠从没想到,

我的乡亲竟然过着这样的生活。

就像在城市长大的匠匠,

从来都没想过:

我们的垃圾都去了哪里?



2010年,

导演王久良曾用一部《垃圾围城》,

让我们看到北京周边,

骇人听闻的垃圾污染状况。




2016年,

王久良带着一部《塑料王国》,

重回大众视野,

告诉我们世界垃圾的去向。




这支历时制作五年,仅仅26分钟的短片,获得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新人单元评审团大奖,入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世界纪录片单元。



豆瓣评分高达9.5,

却让看过的人都吃不下饭。




美国加州一个垃圾回收站,

成吨的垃圾堆积成山。

流水线上的工人熟练地分拣垃圾,

除了一些容易分解的,

大量难以分解的塑料垃圾,

都被打包送往一个地方。



没错,中国。



“为什么要流向中国?”

“因为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好了,

中国买主愿意出别人两倍的价钱。”



匠匠家乡这个小镇,

只是中国众多垃圾回收站之一,

空气里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恶臭,

垃圾霸占了绝大部分土地。




“山,山不好了,

水,水不好了,

说句难听的,

只有钱好了。”



甚至有很多人,

靠着“塑料生意”,

成了百万富翁。




在这里,

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垃圾:

美国的轮胎,

德国的食品包装,

法国的罐头,英国的药膏···




带着血迹的针头,

未经处理的医用橡胶,

搞不清是什么的,

五花八门的塑料制品···

美国《时代周刊》, 在全世界拥有极高的影响力。 能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要么国家元首,要么社会名流。 可是你知道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 第一位登上该封面的中国女性吗? 她没什么吓人的背景, 许多人可能都对她一无所知, 可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奶奶, 却敢去砸北大的场, 把北大学生全骂懵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 她居然还敢直接揭露, 中国教育背后的惊人真相…… 她,就是张曼菱 1948年,张曼菱生于云南昆明, 父亲是书艺双绝的民间布衣, 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 父母之所以学习知识, 都是因为受到当地西南联大的影响。 在父母的熏陶下, 她自幼便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但她这位文学少女并不文质彬彬, 性格火爆不说,还总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69年,她到云南德宏当知青, 7年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第二年不能参加高考, 也因此失去上学资格。 遇上这种情况一般人早就认命了, 可她偏不,1978年又重新走进考场, 结果就拿到全省第一个高考文科状元。 可那时再有才华又怎样呢? 她的反革命帽子如影随形, 就像瘟疫般让人唯恐避之而不及, 这一次,还是没有学校敢要她。 就在她心灰意冷时, 两位来自北大的招生老师, 竟走进她家,毅然录取了她。 进了北大, 在校园里她也是出了名的才女, 她曾在著名刊物《当代》上, 发表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之后这部小说还被拍成电影《青春祭》, 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 成为中国一代人心灵的丰碑。 她也是北大校园里最醒目的狂妄者, 各种标签贴到她的身上, “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每个举动都轰轰烈烈。 1980年,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 北大有3个教工名额,2个学生名额, 她二话不说就参加了竞选, 成为第一个“女竞选者”。 大讲人性解放、 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意识。 结果她在竞选中的言论行径, 被人列为反面证据写进大字报。 这件事甚至惊动了中央, 就在上面要处理她,整顿北大之时, 北大老师们竟不惜, 赌上自己前途,去保护她, 大师季羡林更是每天担心她, 让秘书每天“尾随”她, 直到她被通知到人民大会堂领庄重文学奖, 季羡林才松了一口气:“从此可无碍以了。” 因此她也和季羡林成了忘年交。 后来她才知道,在当时的北大, 曾被老师保护的不止是她一个学生。 那时的北大老师们都认为, 学生在学校就应该犯错, 而老师要帮助他们成长,承担, 这样学生们到社会上才不会再犯错。 即便吃过亏, 她还是那么地特立独行, 她的“狂妄”正是由于老师的宽容。 她打算将自己的小说当成毕业论文, 搁现在实在难以想象,肯定得零分, 而她真的这么做了, 没想到老师还同意了, 竟给了她论文第一名的成绩。 1982年,她圆满从北大毕业, 进入天津作家协会做专业创作。 之后又以学者身份到好莱坞访问, 那时的她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可见她当时的影响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她又转战影视业, 拍的电视剧《天涯丽人》热播全国, 就在事业发展得一帆风顺之时, 她却突然选择回自己的家乡云南去…… 因为在那里, 中国曾有一所学校,它在战火中成立, 却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 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 培养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 17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2位诺贝尔奖得主。 这所学校就是中国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 美国学者痴迷于西南联大研究20多年, 其他国家的学者也都不停地在研究, 可中国却渐渐地遗忘了这所学校。 她说:父母深受西南联大的影响, 而她又受父母的影响考上北大, 北大又是西南联大的嫡校, 所以“国立西南联大”, 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 她当仁不让, 这是她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从1998年开始, 她四处寻访西南联大学人, 抢救关于联大的资料和历史。 最终用长达10多年的时间, 跨越海峡两岸及大洋彼岸, 采访了西南联大校友近120位, 终于将这段尘封几十年的历史, 彻底挖掘了出来,在她看来, 西南联大就是一部, 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 它必须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 让它所蕴藏的财富, 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她担纲制作了历史文献片, 《西南联大启示录》, 昭示与抢救了中国民族文化史上, 最重要的篇章, 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7年,她去看望季羡林, 季羡林鼓励她写一本《北大回忆》, 他说:“应该写,值得回忆。 这段岁月对于北大和整个社会都重要。” 但她没有轻易承诺, 翌年夏日,她又收到来自季老的邮件。 启开是一页宣纸,墨迹、印章赫然, “北大回忆”四字,连写两遍: 这是季老为她, 还没起笔的《北大回忆》题词呢。 她深深地被打动,决定用笔, 为国人再现中国上世纪80年代, 大学校园丰富的精神生活。 在她的回忆中,那个年代的学子, 每天都行色匆匆,发奋苦读, 那个年代朱光潜、金克木等大师, 都拥有一代学者的风貌、风度和风骨。 犹如历史的吉光片羽,令人感怀! 回忆起在北大的时光, 她总是幸福地说: 那个时候校园里的老教授, 散发着五四的光芒,同学们各有优点, 才华竞相勃发,心思纯洁, 拥有不拘一格的才气与生机。 那个时代充满了个性, 而现在当什么都确定了, 竟是一个平庸的时代。 一个民族最需要的是, 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人。 而她愿意用毕生精力, 做一个传播文化的人。 早已到退休年纪的她仍四处奔波, 向中国学子传递当年联大、北大的精神, 她将启发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使命, 而中国的教育现实, 却让她一次次地感到灰心…… 她的侄孙女小米在学前班里, 别的同学听话端坐,只有她左顾右盼, 老师就威慑,不坐好不给小红花。 她知道后不禁叹了一口气: “真正的教育精神就是,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 以及尊严高于一切, 连两岁半的孩子都懂,可大人却不懂。” 2014年,她回到母校北大作演讲, 一开始,她想讲的是西南联大, 可看着底下一双双迷茫的眼神, 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她说: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 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我说的远,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上的远。 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 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西南联大, 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和远, 他们穿越战火,悲歌向前,读书救国, 他们才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 而你们的事业还没有开始, 人生就如此无趣, 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年过耳顺,依然火爆的她当场就说: 不要以为考进北大就是胜利, 这是你们家长的胜利,你们老师的胜利, 不是你们自己的胜利。 别人没进北大,不是因为, 不如你聪明,而是不如你压抑。 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 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 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 少了分数外的许多最宝贵的东西, 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 你们是消极考试的产物, 如果不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 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 那么一条路走下去,你们死定了! 因为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 你们正是从那样的生活中走过来的。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对我说过: 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一样, 而教育是配合这个学生的个性来实施的。 可你们却是被压成了“一个模子出来的”, 这就是今天, 中国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大失败。 她的演讲如同棒喝, 底下的北大学生们都听懵了, 如此尖锐、犀利的话, 一直以北大学子为傲的他们, 之前哪里听过这些! 她继续痛批道: 我的师兄钱理群曾说过: 当今中国教育的败绩始于小学,中学。 这就是你们的根子不正, 是被种歪了的一代。 古人说:“入门须正,立意要高。” 你们必须猛省,立即进行自我纠正, 你们没有真正自我的阅读, 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 你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和网络上的浮浅信息。 你们是没有个性的一代,因为你们的一生, 没有选择过和经历过真正的历险。 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们, 在战火中都进行了自我选择, 他们选择了脱离沦陷区,为国读书, 他们吃尽辛苦,长途跋涉, 到达昆明去念书,自我选择, 经历艰辛危险去完成这个选择, 你们能做到吗? 她说:有人问我, 你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如何看? 我的看法就是:现在的教育很坏, 步步都是对你们的陷阱与剥夺, 没有爱,没有责任。 让你们错过自己的童年, 再错过青春成长期, 成为一些不知所措的人。 挣脱高考进入了大学,你们放松了, 像是一群关在笼子里很久的小鸟, 现在放到一个大院里, 我去过那种所谓的大学城, 那是对学生的遗弃, 简直就是大学的犯罪。 在遥远的郊区,除了小卖部, 什么都没有,老师都不在那儿, 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们在那里, 简直是集中营。 夜里吼歌可以到零点, 吃薯条吃到嗓子哑因为孤寂, 他们只能玩电脑,很多人成了电脑迷, 甚至因为上网耽误学业,而被开除。 这是中国式教育的又一个失败衔接, 可怕的是,这种“大学城”现在还在继续。 张曼菱与季羡林先生在一起 她说:当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 中国发动了文化 大 革 命, 那是一次大灾难,当时有一个口号: 砸烂旧教育制度。 其实那是把自己敬爱的老师们, 一个个打了一顿,造成千古之恨。 今天,我不想号召你们去“砸烂”谁, 你们也不懂错在哪里。 今天中国大学状态, 是各种历史恶果的堆砌, 有体制的,有人文的,有政治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的“恶之花”。 你的年华赶上了,赶上这还没改革, 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 你们不必对这个现状负责, 但你们要对自己负责。 所以你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 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 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 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 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 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 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 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平庸? 平庸就是被眼前所淹没。 什么是卓越? 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 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 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 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 她说:我的父亲曾给过我几句话, 令我受益终生: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 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 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一群野马, 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 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片烂泥。 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 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学习要选择,这太重要了, 失去方向,你所获得的一切信息, 都是一种淹没,都是灭顶之灾。 我们要不要关心世界?要。 但我们的方向是:中国向何处去? 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 我们要不要关心社会?要。 我们的方向是自己如何定位? 我能给这个百病丛生的社会带来什么? 我又如何在其中生存而保持自己的志向。 我们要不要关心大学教育?要。 学生的方向是了解当今弊病, 而尽可能地超越现在, 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 一切都有自己的根,“根”决定立场与利益。 我想,我们那一代人, 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 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 是当然的先驱,我们必须要, 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度的, 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的优势, 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她说: 好了,结束吧。到现在为止, 你们中没有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的都很幼稚,完全是中学生状态。 我没有听到你们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 “老师,你讲的我不服气, 我认为我就是优秀,我就是未来的精英。” 说明你们真的很惶惑。 刚才这位女同学问: “《圣经》教我们要谦卑,你却要我们张扬。” 她算是听懂了一半。 但她的问题令我很沮丧。 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 她仍然是在选择一个偶像。 就像当年我们用毛语录, 来作人生格律一样。 她仍然是想找一个东西来把自己罩住。 我要问:那么,你想要怎么样? 你没有“自己”吗? 但愿我今天讲的能够触动你们的内心。 我相信从前没有人这样对你们讲过。 人家来北大,是来抬高自己的, 把这里当作一个高平台。 没有几个会关心下面的学子, 到底讲的这些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大学已经成为名利场, 而你们成为垫场的石脚。 没人管你们毕业后踏入怎样迷茫的境地。 请你们自己跳起来,不要再当“石脚”。 活成一个自在的人, 一个自由的人, 一个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她在北大的演讲曝光后,迅速火了, 可她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真正的学者们拥有自知自明, 而当今许多不知学术为何物的“学者”们, 却霸占着中国的学界和讲台。 如今大师难觅、学风不自由, 是因为我们缺失了,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这种中国知识分子, 真正应该拥有的精神。 她心里知道, 她的布道之路走得很艰难, 早就该放弃,心灰意冷了。 可每当她想到, 历史的重量和前辈的精神, 她的心里就出现四个字:不能辜负! 她任重而道远,精神在传承中没落, 那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有责任, 让它在没落中被重新地传承, 祈愿中国教育: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精神, 早日回


贫困的小姑娘早早辍学,

加入分拣垃圾的大队伍。

她小小年纪就会用点火闻气味,

辨别一些简单的塑料:

哪些能卖钱,哪些不能。




当然,也有她不认识的,

她扒出一袋白色的粉末,

不知道那是什么。

王久良赶紧让她不要用手碰:

那是一袋吸到一半的毒品。



没有人戴口罩,

没有人穿防护的衣服,

唯一看上去安全的是一副手套。

“最怕手划破皮,

这些毒大着呢”



老人、年轻人、小孩···

这里的每一个人,

都对垃圾深恶痛绝,

却又期盼着更多的垃圾。




原价4000元/吨的塑料垃圾,

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塑料颗粒,

转手就能卖出8000元/吨的价格。


▲每次破碎完毕嗓子都疼得很


如果只是种庄稼,每年收入也只有4000-5000元。但捡垃圾不一样,做的越多,赚的越多。

处理1斤垃圾能挣1毛钱,小镇很多居民的月收入至少也有2000元。

站在垃圾处理链条顶端的商人们,更能靠剥削村民年入200万。


▲拿命换来的2000块

“俺们都知道这些对身体不好,

但俺们也没办法。

“身体肯定是坏了,

死也没关系了,

没钱也没办法啊。”



贫穷,

让这些人无法回头、

也不敢回头。




毫无价值的垃圾,

大都在村头被一把火烧掉。

北风一刮,

整个村子都被呛人的黑烟笼罩。

“天天闻、天天闻,

哪里还能闻到什么味啊。”




因为严重的水污染,

这里甚至还新兴了一个“卖水”的行业:

地下水都不能喝了,

村民们要花钱买远处山上的水,

能省着用就省着,太贵。



“这些庄稼都有污染吗?”

“没有的,没有的,

地下的土都没有污染的。”

淳朴的农妇怕影响粮食收入,

没有说实话,

却默默地把头移向镜头外。




“大爷,您还记得,

你们小时候村里的样子吗?”

“那时候啊,

水可清了,沙可白了,

我们在里面游泳,

还能钓鱼,那种跑鱼。”


▲在污染的河水中抓到一条小鱼,也许是孩子们的晚餐


短短二十几分钟,

简单的拍摄手法,

偶尔蹦出的几句问话,

大部分都是匠匠熟悉的乡音,

诉说着一切,

有抱怨,更多是无奈。



导演王久良立说:“我将近六年没睡过一个好觉,差不多每天24小时处于工作的紧张、压力之下,做梦都是跟这些片子有关的情景……”



“拍几个照片有什么用啊,

能解决早就解决了!”

“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塑料厂,

谁也灭绝不了它。”



“我就想问问,

这些塑料哪来的?

是怎么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



村民的一句话,

让王久良一时语塞,

也让匠匠如鲠在喉。



据调查,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贸易总额有1240亿美元,其中11.1%竟然来自垃圾进口。 然而,美国只是中国垃圾进口源之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世界电子工业将产生5000万吨电子垃圾,其中72%进入中国。而且大多数会走进小乡镇,成为村民的唯一生活来源。




原来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

还是世界的垃圾场。




《塑料王国》的豆瓣简介上说:

“塑料”是双关语,

第一个意思是指废旧塑料本身,

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

外表的繁荣、实质的脆弱。




在垃圾面前,

没有人是安全的。




对于处理垃圾的人,

无异于每天与死神擦肩。

而对于远方的人,

垃圾也通过食物链等各种链条,

威胁我们的生命。


▲受病菌(黄水疮)侵袭的孩子

▲吃了塑料的羊


影片结尾,

一群人跳着广场舞,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音乐,

阵阵传来,愉悦欢快。



“哇哈哈哇哈哈,

“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孩子们脸上映着焚烧垃圾的火光,

王久良笑不出,

匠匠也笑不出。



“希望这部片子能拉近你我的距离”。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什么,

只是让事实离我们更近了一点。”


-end-



镜报推荐阅读


一周内连发!又一华人女留学生自杀身亡!6年10余起,每学期必死一人…“自杀大学”求求你放过中国留学生吧!


把小苏打撒到家中多个角落里,第二天起床震惊了!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lingnanhuibp@126.com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