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谈▏逐渐消失的“年味”

2015-02-07 溪流 溪流的海洋人生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现在过年的感受。时光上溯30年,我们在小时候对过年的那份特别期盼却是莫名的,因为那是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期,只有过年才有好东西吃,才能有新衣服穿,也只有过年才能走亲访友、尽情玩耍,盼着压岁钱是一年中唯一能拿到的合法收入。小朋友们对过年的渴望一般是在上一个元宵节后,以上这些就已经足够让他们翘首以盼了,那是格外漫长的幸福等候!

这样的经历在现在一代人身上可能感到很滑稽,但成长在那一代人身上却能引起共鸣,套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时候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一两回肉,所以希望都寄托在了过年那几天,要是家里来个客人不让上桌,估计和我类似急得门口制造噪音的不在少数。一到过年,那种兴奋便在浓浓的香味中被激发出来,年味也就随之飘然而来,飘然而来不只是舌尖上的快乐,还有心情上的愉悦。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小孩吃肉盼过年,大人吃肉盼插田,这可谓是物质匮乏年代过年给人们留下的心理期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更是蕴涵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传统节日最本质的元素就是饮食文化,春节更是使这种文化元素达到极致。除旧迎新,一家人围坐团圆,自然少不了春节的特色饮食如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等,“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春节时必备的鱼,则象征年年有余。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宴饮中,酒更是必不可少,起到了烘托气氛,寄予情感与期望的作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便是将中国节日文化精髓发挥到极致的表达。自然,在春节期间,人们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发压岁钱等等,也是这类民俗文化的体现。

马上就要迎来羊年的春节了,虽然春运潮一年比一年猛,各地春联还在一年年在贴,灯笼也会一年年在挂,但事实的情况却是年味越来越淡了。为什么人们怀念过去的春节?过去吃喝比不上现在,电视不普及,互联网更不敢想,但是人们每到春节都会喜气洋洋,就是因为他们保留了传统习俗,满足了中国人过年的需求。大人们忙着置办过年的食物,给孩子缝制新衣;孩子们早早完成自己的寒假作业,帮家里打扫卫生;归乡的游子则带回外面世界的食品和满腹乡愁。那时,春节在人们眼中是敬畏的、神圣的,更是温馨的。

如今,年味变淡与当今人们物质生活丰富有关,人们天天都能做到衣食无忧,不像过去人们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那样期盼春节,所以给人的感觉过年与平时一样,对美食已经失去了特别的渴望;年味变淡与当今信息高度发达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有关,如今一个电话就能缩短了人与人交流的空间,一部电脑或手机便可知世间百态,交流方式的改变比如视频对话、微信群聊等极大改善了时空的距离,人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产生一见如故的亲切感,不再是以往只有过年回家团聚才会带来的温馨感。

以往过年会走东家串西家,煞是热闹,给领导送送礼,给长辈拜各年,和亲戚朋友啜几顿。现在随着中央反四风的深入,被官场的送礼文化所绑架的节日终于到头了,家庭也变成了私人的空间,走亲访友也变得点到而止了。广大的农民工家乡千里迢迢到外地打工,还有大量游学在外的学子,大量在外求职的游子,他们的春节假期,法定只有七天,加上各种调休时间,平均不会超过10天,其中还得有两三天时间耗在路上,回乡后又会惦记着春节返城后的工作是否依然稳定,缺乏“心安即是家”的感受。

部分人员害怕回家,成了“恐归族”。他们抱怨道:过年还没打点周到,几千元钱就没了,早在腊月头上我就开始忙年,给婆婆、母亲、女儿还有朋友的孩子买礼物,花费好几千元,这年过得可真没有底气。也有人说:我也是外来务工者,我希望自己经济条件好一些,过年时能把父母接过来,坐飞机方便,可以陪父母逛逛街,吃吃大餐,但老人心里,家乡永远是归宿,我不回去,他们就觉得我不孝,家还是得回,只是多少有些不轻松。剩男剩女们不敢回家的理由是:作为年过30的大龄单身男女,特别是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团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成一个受“攻击”的靶,所有话题都针对他们,赶紧成家吧,催得他们心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年回家,或拼车,或挤车,或驾车,千里迢迢归来的结果,就是成天的大吃大喝,整天的迎来送往,不分昼夜的醉眼惺忪,还会面对同学会、老乡会和亲朋聚会时,相互间的攀比和对照,如此身心俱疲,人又何来幸福感呢?

物质的丰富带来对物质盲目崇拜,开放的世界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风俗正在简化,人情日渐淡薄。人们关注的是位子、房子和票子,而绝少问津健康、慰藉和快乐;宁可手机发短信,却懒得打电话;能在互联网上泡一天,却不愿到亲朋好友家中坐一会儿。这样过年带来更多沉重和疲惫,结果只能让人们对春节产生更多淡漠。人们感觉年味少了,还因为吃喝以外的文化传统少了、淡了,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社会公共生活和集体庆典的更多渴求。当然,年味少了,与人们生活方式及居住环境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联系方式改变有关,这使得城市中人与人的交流、关系、接触也和过去农村时不一样,仍要求现在的年俗和过去一样不现实。

西方世界对中国式的春节都予以接纳和祝贺,但是,我们对外来文明却缺少足够的胸怀进行接纳和宣传。西方节日的游戏色彩中国没有,西方节日的欢乐色彩中国也没有,西方节日的精神色彩中国同样没有,这是中国传统节日必将越来越淡的因素之一。中国人的节日文化只有实用理性,过年感恩家人的心理并未真正培养起来,人们彼此之间缺少人文关怀,也缺失伦理关怀,更缺失终极关怀。

中国“年味”之所以越来越淡,其原因还在于我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高,其实也是我们自己更加成熟的表现。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没有对过去文化的发展与超越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化,会阻碍文化在年轻人心目的传承与弘扬。过去过年以吃为主,现在则以团聚为主。城里人看电视,农村人打麻将,缺少点文化类的内容,春晚虽然成为新年俗,但同时也把人们禁锢在了电视机前,少了多样性。因此,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当今,应该对新的节日元素和内涵进行梳理、充实与完善,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文明的需求,并挖掘更多主题明确的民俗元素,来适应人们的思想、心理和生活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正在创造、正孕育新文化的时期,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思考和创造新的“年载体”,在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中,用自己创造的文化来享受自己的节日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