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笔▏我的体育情结

2015-07-04 溪流的海洋人生
实话,我与竞技体育浑身不搭界,自己身体协调性也一般,怎么会想到体育这个话题呢?其实说来话长,虽然自己运动素质一般,但对于体育曾经的痴迷可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我自己自喻为体育政客,也就是光动嘴和眼,不太动手和腿的那类人物,喜欢看,看报纸里的体育评论,看电视里的精彩瞬间。

实话对于体育比赛本身我还是有发言权的,从意甲到英超到西甲,从NBA到CBA到CUBA,从排球到乒乓球到羽毛球,从网球到高尔夫到棒球,从围棋到桥牌到斯诺克,从田径到游泳到F1,从举重到柔道到摔跤,从冰壶到游泳到跳水,从体操到蹦床到花滑,从欧锦赛到世界杯,从环法到达卡尔,从冬奥会到夏奥会,可以说一切竞技体育的直播节目我都爱看。
  记得萨马兰奇先生曾经说过:“人是衡量一切客观事物的标志,而体育是衡量人自身能力的标志”,是啊,看到一个个记录在不断刷新,表示着人类在不断超越自我,向着“更高、更强、更快”的体育精神奋进,体育有其鼓舞人心、令人震撼的力量。京剧作为国粹,曾经有人在叹息京剧艺术的没落,或许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但现实情况却是,梅派传人谈的是如何接近梅兰芳的水平,而不是如何超越梅兰芳,这样的艺术又如何能让年轻人兴奋呢?只有不断超越前人的成就,艺术才有生命力。而体育就给了人们这样的机会,所以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赴后继去追随、去奋斗。
与体育结缘,并逐渐喜爱,恐怕与媒体有关,纸媒体及电视媒体。说来年代久远,进入大学校园后,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一场令我兴奋的比赛是中国男排在亚锦赛上,以3:2反败为胜战胜南朝鲜队(那时的称呼)。记得那时学校里还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听着宋世雄先生高亢、尖细的声音,群情激动、振臂高呼,记得那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着实让我们兴奋了好久。
  当然,体育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也是最好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上了年龄的人都知道上世纪70年代我国与美国的兵乓外交,由此开启了中美建交的历程。80年代最为令人振奋的比赛当然得数中国女排了,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参加女排世界杯比赛,我们学校里那时已经有了电视,我们是从聆听宋世雄先生的解说开始进入电视直播媒体的,知道比赛还有人在导读,还可以这样看。等到中国女排战胜海曼为首的美国队荣获世界杯冠军的那刻,人群中爆发久久不息的欢呼声与呐喊声,那是压抑了很久的国人终于扬眉吐气的一刻,从此喊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以此告慰陈毅元帅的英灵,“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是他在上世纪60年代说出的话,而今中国女排做到了。
因此,自己成了体育报纸的热心读者。那时的体育报纸较少,仅有的体育报纸是广州的《足球报》,从1980年《足球报》创刊起自己就是第一批读者,许多体育界影响较深的人与事自己是从报纸中看到的。当然,最初记住的人物都与足球有关,马拉多纳、肯佩斯、苏格拉底、济科、法尔考、鲁梅尼格、拉尔德拉马、佛朗西斯科利、容志行、沈祥福、古广明,等等,都是那时响当当的足球明星,他们部分还活跃在教练岗位上被现在的年青人知晓。
  1983年全运会在上海举办,我看在虹口体育场现场观看了广东队与北京队的比赛,见到了古广明、沈祥福等足球明星的比赛,很是兴奋,切身现场感受比赛的氛围,要比现在电视里看比赛有许多不同,现场那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响彻一篇,何等气势!尽管那时没有大屏幕,由于距离远,连球如何进的球都没有看到,只听到球员们庆祝的场面,才知道球进门了。但也颇为兴奋,因为现场所营造的气氛你在电视里永远无法企及。只是在宁波连这样较高等级的比赛都没有,后来也到过宁波体育场看过当时的甲B比赛,权当过过球瘾罢了。
为1984年开始的中日围棋擂台赛,让我们记住了一连串围棋明星的名字,如小林光一、藤泽秀行、坂田荣男、武宫正树、曹薰铉、陈祖德、吴松笙、聂卫平、马晓春,等等。记得第一届应氏杯赛决赛前两局是在宁波饭店举行的,是因为应昌期先生是宁波人的缘故,自己那时也千方百计搞到了门票,看聂卫平与曹薰铉的缠斗。记得马晓春先生解说了那局比赛,看到马晓春先生走路扭扭捏捏的姿势,那时对人着实没有多少好感,但对棋艺还是认可的。由此影响,自己也在部队迷上了围棋,那是昏天暗地的整日厮杀,水平如何我们暂且不论,但我非常享受那个过程。每当参加比赛,还能达到每盘复盘的程度,前一阵子写过一篇文章“棋迷岁月”,都交代清楚了,就不在这里唠叨围棋了。
  88年以后《体坛周报》创刊,从此自己就成为了《体坛周报》的忠实读者,在平时出差期间总会关心当地的报亭有没有《体坛周报》出售,有时甚至为了一张报纸打车到几十公里外去购买,要知道那时一张报纸才1.2元,坐车却要花上数十倍报纸的价钱,却也乐此不疲,为此没少受同事们调侃,没有理由,就因为自己喜爱!直至现在我还认为,《体坛周报》创刊地为湖南,尽管当地足球还欠发达,但湖南的文化氛围较好,有文化传统和底蕴,芒果台起初就办得不错,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主队情结,所以他们评论会相对客观一些。
  《足球报》是广州的报纸,在足球报道中相对倾向性较大,常常被人诟病,闹到后来开始自我炒作假新闻,也就不再关注《足球报》了。《体坛周报》由于关注整个体坛,信息量大而且内容广泛,立场也较为客观公正,所以几乎每期必买,也由此记住了许多体育明星及重大体育事件,成为了一个体育发烧友,现在想来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能不会有人像我一样,常常一张报纸要看上几个小时,每条新闻或评论都会仔细阅读。一般人浏览一下新闻,走马观花看个标题,不会去深度阅读。其实现在想来这或许是个好习惯,体育记者中不乏目光敏锐、才思活跃的,如徐世平、周文渊等,评论文章很到位,写作手法很精妙,眼光也有独到之处。自己在看评论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记者们的写作手法、文章组织及新闻观点,当然也会进行自己的反向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说来这些,对我目前的写作能力锤炼也有所帮助,可谓是歪打正着的副产品。
  后来对体育的兴趣一直不减,自从1990年央视转播意甲后,就成了意甲的热心观众,每周日晚上21:00左右守在电视旁,看央视体育频道就成了固定的习惯,一个个意甲的足球明星开始粉墨登场,巴斯滕、古利特、莱因克尔、巴雷西、克林斯曼、荷兰三剑客、德国三驾马车,等等,渐渐成了平时议论的焦点。也因为电视转播,看了亚运会、奥运会,各类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关注的体育明星就更多了。因为乔丹看上了NBA,因为舒马赫看上了F1,因为费德勒看上了网球,因为江嘉良看上了乒乓球,因为高敏看上跳水,因为丁俊晖看上了台球,因为马拉多拉喜欢上了阿根廷,因为阿根廷喜欢上了梅西,等等。
啊,体育是需要榜样激励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的情结,喜爱看电视的朋友就是英雄情结在主导着你,电视剧情及小说演绎的过程就是你在与你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进行斗争的过程,尽管你没有察觉或者不一定承认。我平时极少看电视剧,早年只看央视五套,因为不爱看虚构的故事,倒爱关注世界上同步上映的故事,体育则满足了我这样的愿望。给自己找的一个理由是,喜欢一个体育明星,是出于欣赏而非崇拜,崇拜属于盲目的拜倒,所以不会成为追星一族,用此聊以自慰。
  体育是一种艺术,它的魅力在于速度、力量、技巧的唯美融合,在于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在于运动员在场上所展现的克服困难、战胜伤病、努力拼搏、越挫越勇的勇气。体育能够超越语言和社会因素的障碍,超越国界,给人一种既激烈、精彩、竞争又和谐、优美的感受。体育的魅力不是赢得一场比赛,而是赢得一种尊严,一种人格的尊严。体育的魅力还在于,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比赛的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悬念感给人悲喜交加的情怀。
光进入21世纪以后,初时的激情慢慢消退,纸媒已经彻底淡出了我的视野,央视五套也不再成为了首选,倒是新闻频道占据了主导地位。是啊,生活在变,对体育的热情也在变,兴趣在呼叫转移,但体育所带给我的精彩与超越,激情与感动,永远不会从我的记忆里消失!记得顾拜旦先生曾经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既是奥运之父的良言忠告,也是我们面对生活时应有的态度。
  人因运动而变得热情,生活因体育而变得多彩。爱体育吧,它会改变你的生活;爱运动吧,他会让你永远年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