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笔▏难忘的北京申奥之路

2015-07-12 溪流 溪流的海洋人生
7
月13日对于一般人来说并未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作为体育迷的我感同可能会有所不同,对这个数字极为敏感。因为就在14年前的那天,我们可曾记得所有报纸都空出头版,第一时间用套红的头版写下了四个字:我们赢了!是啊,从1993年起,北京连续两届申奥,终于在2001年7月13日那天,从萨马兰奇先生的口中获知,北京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夏季主办权。

妨再来回顾一下投票期间的我们盯着荧频看到的精彩瞬间,感受2001年7月13日那天我们曾经经历的那段心历历程,定格那不凡的历史节点:
  21点56分(北京时间,下同),国际奥委会委员开始投票。
  21点59分,第一轮投票结果统计出来,没有城市在首轮得票超过半数,北京获得44票,多伦多20票,伊斯坦布尔17票,巴黎15票,大阪6票。根据投票规则,大阪首轮被淘汰。
  22点05分,第二轮投票结果统计出来。人潮涌动,似乎告诉人们不用进行第三轮了。
  22时08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北京赢了!
  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当晚,几乎全球华人都经历着“今夜难眠”的兴奋,欢呼“北京赢了!”北京申奥的成功,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通往世界更广阔的舞台。
“北
京赢了!”这欢呼声越过莫斯科国际贸易中心,来到万里之外的北京,来到万里之外的中国大地,一直守候在电视机旁注目观看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街头,大家喜极而泣,热烈鼓掌,相互拥抱:“我们赢了!”就在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等来到中华世纪坛,出席首都各界群众庆祝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联欢会。
  而在参与申奥的莫斯科现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成员纷纷起身相互拥抱,一些国际奥委会委员从人群中挤过来向中国人民表示祝贺。离会场不远处的主新闻中心里,等候表决的众多中国记者跳起来,一任激动的泪水滑过脸庞。是啊,那是中国圆梦的时刻,无论多少华丽的词汇都掩饰不住那刻沸腾的心情,作为体育迷的我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在举国激动的难忘时刻,许多人会想起一位为北京申奥奔波于世界各地的老人,他就是时值国际奥委会付主席的何振梁先生,我们口中的何老。他以自己在国际奥委会工作多年确立的地位、威望和影响,加上他优秀的人品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令我们惋惜与悲痛的是,今年1月4日15:50分,何振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岁。同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要求国际奥委会旗帜为其降半旗3天,以此纪念其对体育事业的卓越贡献。
  曾在北京奥申委一同合作过的杨澜前去为何振梁先生送行,她动情地表示,与何老一起共事,是自己的幸运:“何振梁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长者,是体育外交家。他把一生献给奥林匹克和中国体育外交。在我心中,何老很有学养,他的人格魅力,儒雅风范、诚恳为人,为中国在世界舞台赢得了真诚的友谊。”此刻,不妨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回顾一下何老在莫斯科申奥现场发表的讲话稿全文:
席先生、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将近50年前,我第一次参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是在赫尔辛基。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奥运精神。和祖国的许多同胞一样,我认为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具有普遍意义,奥林匹克圣火照亮着人类前进的道路。在我的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将奥运会带来中国,让我的男女同胞在我的祖国体验奥林匹克理想永恒的魅力。
  选择北京,你们将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将奥运会带到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让十亿人民有机会用他们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
  你们所传达的信息也许将意味着一个全球团结新时代的开始。
  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亲爱的同事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之后,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谢谢!
老的一生与中国体育事业息息相关,这位与奥林匹克打了半个世纪交道的老人,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申奥功臣,为中国申奥流过两次泪水。1993年9月23日,在蒙特卡洛城,北京以落后悉尼两票的劣势失去了主办权,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何振梁先生迈着沉重的步履,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第一个走上前与澳大利亚委员高斯帕握手祝贺。但此时此刻,何老的心里在流血,只是没有现场流泪。当晚,在他的女儿打去安慰电话时,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泪水夺眶而出,那是伤心痛苦的眼泪。
  我们通过不同的媒体了解到,2001年申奥期间,为了不让自己伤心的眼泪白流,何老的行程更加密集了。在此次申办过程中,何振梁以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特殊身份,频繁地与各国奥委会委员接触,超负荷地运转着,几近达忘我之境。在3个年头里,他多次出访,累计飞行路程超过64.6万公里。最紧张时,他连续作战,三天之内竟两次迈出国门,这对于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何振梁先生来说,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已是超负荷了。
  在表决前的半年时间内,在北京奥申委很难见到他的身影。从2001年2月以后的5个多月里,何振梁就有69天在国外或飞机上,出访11次,走了20多个国家与地区。北京申奥研究工作,更少不了请他参与。送交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文件、20多万字的《申办报告》,何振梁是英法文审定者之一。为了使北京的申办报告更为出色,他以自己精通英、法语言的优势字斟句酌。申办报告完成了,他却因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
  7月13日,担任陈述司仪的何振梁以动情的辞句、漂亮的法语、优雅的风度为北京申奥陈述画上了一个圆满精彩的句号,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由衷的掌声。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严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最后归属是“北京”时,整个中国变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而此时此刻,心情最为激动、感慨最为强烈的当是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
自己这样表述他此时的激动心情:“1993年,我是强忍着泪水去应对世界上所有的媒体镜头和采访,等到四周没人了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从1993年的两票之差到2001年的得票情况创造纪录,何振梁的内心确实无法平静。说到“7•13”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老人的脸上荡漾着微笑,“可今年不同,自己是幸福与激动相交在一起,用情不自禁的泪水,奔放而自由地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感情。其实,上次申办我们并没有失败,只是两票之差使我们失去了机会。”
  当然,除了人文因素,国力的增加也是我们赢得奥运主办权的必要条件。1993年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时,当年GDP为3.46万亿元,经过7年多的长足发展,2000年中国GDP总量已达8.9万亿元。北京2008申奥,举全国之力,聚民族之魂,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再次得到了强化和升华。那传递不熄的火炬,那签名助威的人群,那长城之巅的狂欢,那黄河之滨的呐喊,都在向世界宣示:中国人民期盼奥运,期盼融进世界。
  再次回眸2001年7月13日的那天,直至今日仍令我记忆深刻。如今何老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奥运财富,已载入史册,是任何人无法磨灭的,历史会铭记他的功绩。就用现今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对何老的评语作为本篇的结束:“何振梁帮助奥林匹克运动更加了解他的国家、中国人民和其杰出的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