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欣赏▏不同视角下的英国新南极科考站

2016-11-19 溪流的海洋人生
英国南极调查局在南磁极郝利湾的新科考站是一个可移动的舱体结构,它利用香味、颜色和曲线来缓解全球最漫长冬天会给科考人员带来的不良反应。
↑英国的新南极科考站“哈雷六号”由建筑设计公司Hugh Broughton打造。它由8个(7蓝1红)相互对接的四脚长舱体组成,建在一个浮动的大冰块上。该大冰块以每年400米的速度在海中漂流。舱体可在需要时断开和迁移。舱体下的“长脚”可以伸缩,因此它们可以升高来避开厚厚的积雪。
↑覆盖着冰雪的哈雷六号
↑哈雷六号舱体的气泡状窗户让人们可以尽情观赏令人惊叹的南极光。
↑哈雷六号的一名组员。冬天时,哈雷六号安排了16个人,夏天时则会安排71男2女,其中一人是基地指挥官。科考组生活在完全隔绝外界的条件下。在冬天,缺少阳光会让他们出现“夜游症”。舱体内部采用带有香味的雪松木,用以缓解组员的感觉剥夺症状。
↑哈雷六号夜景。为了最小化在南极的建筑工程量,该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前都尽可能地统一规格,尽可能多地预先制造。有的部分在南非制造,有的是在赫尔。它们需要分开运送,一次运送的重量不能超过9吨,以避免冰块裂开。而在冰块上,它们也必须要拖行。
↑夜空下的哈雷六号。那个红色舱体包含社交区域,包括酒吧、娱乐室和桌球室,其教堂式的窗户在夏季可以让阳光照进来。
↑英国建造哈雷六号的动力包括它要取代的哈雷五号。与1956年以来打造的前四个科考站一样,哈雷四号也是逐渐被积雪完全覆盖。图中的是哈雷四号,其设计师打造了一个在覆盖积雪的情况下仍可运行的结构。但它的问题在于,内部没有光照,形体在积雪的重压之下变形,居住者必须忍受冰雪不断砸在屋顶的响声。哈雷四号最终完全被冰雪吞噬,于1992年弃用。
↑南极的其它科考站包括2009年启用的伊丽莎白公主站(Princess Elisabeth)。该比利时的研究中心只会在夏天使用。它面临的极端条件相比全年运行的科考站要少一点,看起来还颇为优雅,会令人不禁联想起著名建筑师约翰·劳特纳(John Lautner)1960年代在洛杉矶打造的别墅。伊丽莎白公主站它也致力于无碳化,使用太阳能和风能,且严格控制能源的使用。
↑伊丽莎白公主科考站。
↑俯瞰伊丽莎白公主科考站。
↑2005年启用的肯考迪娅(Concordia)南极研究工作站。很多科考站都是位于陆地边缘地区,而法国和意大利联合建造的肯考迪娅则是坐落于内部地区,海拔高度超过3000米。除了会飞过的贼鸥,它所处的地方完全没有野生动物。其鼓状设计旨在尽可能有效地保留热量。欧洲太空总署在这里研究过居住者在极端隔离条件下的反应,借此思考宇航员要如何应对长期太空任务。
↑南极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1908年在罗伊兹岬的探险小屋。2008年,该小屋被全面恢复至沙克尔顿团队离开时的模样。
■本文来自“铁血网”,用于阅读与欣赏
相关阅读推荐:

海洋技术▏中美海洋科考船对比分析

知识窗▏细数中国的海洋调查船

海洋论坛▏国外海洋科考船现状及总体设计技术发展方向

海工装备▏浅析国外海洋综合调查船发展趋势

海洋军事▏中国海军为什么要配备破冰船

外军军史▏美国海军潜艇的北极冰下导航(上)

外军军史▏美国海军潜艇的北极冰下导航(下)

海洋地理▏北极地区地名纵横谈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投稿,并提供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