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从地勘资质取消所想到的……
近期,国务院密集发布了相关文件,其中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审批、删除“环评单位资质” 条款等内容,引发了大家较大的兴趣与热议。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放管服”,其中含有三层意义:一是改革以审批发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管理体制,避免政府的“越位权力”;二是革除与审批发证相关联的寻租权力和不当利益,避免形成复杂的利益链条,及由此可能产生不合理利益乃至非法利益;三是改变与审批发证相伴的“看家本领”,官员甚至很多普通办事人员,端坐办公室里,等人上门忙审批,就是李总理所说的“看家本领”。
任何改革政策的出台,存在不同意见纯属正常。据国土资源报的相关报道,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后,在原地勘资质单位引起了热议,有人担心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剧市场竞争的有之,会导致原有资质地勘队伍的人才流失有之。也不乏支持者,有认为可以降低企业成本的,也有认为反而有利于地质勘查技术提升的。多数人还是支持利弊共存的观点,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后,认为总体而言利大于弊,长远看反而能让企业全力以赴进行品牌建设与能力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做强、做大、做优上多下功夫,将迎来新机遇。
从计划经济年代承续而来的企业资质评审方式,滋生了寻租空间和腐败土壤,与当前国务院推行的放管服政策极不协调,所以不断有新政出台。取消环评单位资质评审已有了一段日子了,旨在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服务,其核心是改审批制为备案制。首先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均不得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这样评价部门的工作就与企业分离,可以避免评价结论被企业绑架。其次环评机构资质的取消,如何实施奖惩是问题的重点,加强信用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等均为强有力的手段。最后,取消环评机构资质,符合一定条件的技术服务机构都可以承担,这里的条件应该是从业条件设置与业绩考核,用项目管理者的业绩来取代单位资质。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建立黑名单,终身追责。
上述政策出台后,相信大家都会慢慢适应市场规则的改变,与时俱进,变则通、通则达。其实对于我们从事海洋测绘工作的单位来说,目前还存在测绘资质的审批问题,这是本文想谈谈的重点,也是我所关心的重点。
测绘资质的等级一般分甲、乙、丙、丁四级,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规定,还有办公场所、测绘业绩的要求,当然对于测量设备也有分级要求。比如,要取得海洋测绘甲级标准,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在60人以上,其中注册测绘师5人,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17人,另外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呐和海洋磁力仪等设备都是标配。对于申请资质低的单位可以相应放宽要求。
目前的海洋测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海道测量,还包括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海洋环境调查、海域辅助监管等内容,涉及港口航道建设、码头锚地建设、海底管线调查、水下小目标探测、海洋牧场建设、科学评价、规划论证、资源勘探、军事斗争等方方面面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海洋测绘队伍最早是源于对海洋军事斗争、船舶的通航安全和水利建设的需要,因此最早的海洋测绘队伍主要来自海军、海事、交通与水利部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港口建设力度的加大,上述四大部门加大了对于海洋测绘队伍的建设力度。同时,随着海洋开发的兴起,海洋部门也加入到了海洋测绘队伍中来。目前,海军、海事、交通、水利、海洋部门仍然是海洋测绘队伍的主力军。
随着海洋热的兴起,陆域测量队伍的泛滥,加上陆域测绘价格的逐渐走低,陆军下海的现象成为热词,纷纷跟风涉足海洋。与此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起伏,港口运输业走向低迷,港口建设趋缓,造成了狼多肉少的局面。过于拥挤的后果是,比较简单的海洋测绘项目,如水深测量等项目,已然买成了白菜价。
另外,目前我国的海洋测绘人才严重不足,科班出生的只有来自大连舰艇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院校虽然开展了学历教育,但目前还未得到高教部的批复。多数海洋测绘队伍的人才建设靠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或从海洋技术类或测绘类专业改行而来,对海洋测绘的认识并不充分,也缺少系统教育。
说到这里,大家想必已经对海洋测绘行业现状有所了解,下面就该来谈谈海洋测绘的资质问题。由于人才队伍的匮乏,造成的局面是有些单位有了那张纸,却缺少实际完成工作的能力,所谓资质就只是一张护身符,与能力无关。这样就只能借助与有能力的队伍来完成任务,转包、分包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当然不会反馈到业主那里。而没有那张纸却有能力完成的单位,却因为资质的困扰被挡在了围栏之外。
如果有能力的单位要申请资质,那么专业技术人员和测量设备的投入也是巨大的。丙级、丁级海洋测绘资质虽然投入较少,但工程项目限制就很多,这样也不利于业绩的提升及人员队伍的培养。而乙级、甲级资质申请的高门槛,会让一些单位望而却步。拿乙级海洋测绘资质为例,乙级资质就要25人以上,其中含注册测绘师2人,其中高级2人、中级8人,另外配齐那些测量设备就至少需要投入1000万以上。
那么,配齐人员与工程建设的需求是不是一定相关呢?回答是否定的!一般的海洋测绘项目不同于有些陆域测量,不需要大规模的人员投入,以水深测量为例,其实只需一个人也可以完成(验潮用自容式水位计)。海洋物探的人员投入也是如此,一般只需几个人即可完成相关工程项目。当然,项目的人员投入与工程量有关,大的工程项目就需要分组进行,但也不需要太多人员。
设备投入也是如此,目前许多高端海洋装备(如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呐和海洋磁力仪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程单位闲置较多,原因是海洋工程并不多,容量有限。而许多单位为了资质申请添置了很多设备,有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是为了一个科研项目就去采购,项目实施结束后就闲置。如何让这些闲置设备得到利用,各有各的高招,但总比仓库里睡大觉强,毕竟高端海洋装备闲置不用,报废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对于暂时没有资金购置的单位来说,高端海洋装备的租赁是盘活市场的方法之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减轻企业负担。
还许多单位一方面为了申报资质的需要而添置设备,另一方面为了省钱能通过审查,就购置一些价格便宜但不能投入工程使用的设备,造成了企业成本支出的极大浪费,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此一来,测绘资质的高门槛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与负担,与当前国务院提倡的给企业减负政策相向而行。
如果取消了海洋测绘资质的认定,开放海洋测绘市场准入条件,或许有些已经申请了海洋测绘资质的单位会感到委屈,因为花了许多钱而既得利益却没有得到保护。其实取消了海洋测绘资质的认定,对于原有的资质单位也是有利的,一方面有些单位为了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要求,引进了许多单位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人员,这部分的冗员可以裁减,而以实际工作需要来配置人员与岗位,能减少不合理人员开支;另一方面,用不上的设备不用购置,已购置的闲置设备可以出租或转卖,一切以实际需要出发。
改革就是阵痛的过程,降低市场主体的运行成本,激活市场活力,促进公平竞争,简政放权,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其实如果取消海洋测绘资质认定,自此开始,对于海洋测绘单位来说减员增效,把成本用在技术能力的提升与设备利用率的提高上,长远看也不无益处。
其实反过来说,有了资质认定并不能保证工程质量,能打硬仗的队伍就那么几家。自己当过评审专家,也看过有些甲级单位的工程报告,有些资质单位的技术报告实在不敢恭维。与此相仿,这里面就有能力与学历之争的问题,学历与能力之间不成正比,有学历不一定有能力,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无学历不一定能力弱。也就是说,学历与能力是不能用一张纸来体现,有些时候学历与能力之间并不匹配。
取消海洋测绘资质的认定,对于小微企业和小规模企业来说是最大的利好,因为不必为了一张纸而添置不必要的人员与设备,尤其在当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社会来说,把资金用于真正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及高科技装备购置,固本强基,才能走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才有实力在同一框架下与其他企业竞争。
或许有人会问,取消海洋测绘资质的认定,如何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这方面其实也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加强信用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加强事后监管的力度,就是办法之一。要增加的是企业违规、造假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实行终身追责,让企业始终把质量放在优先位置,才是行业监管部门乐见的。
参照有关先进国家的例子,改资质审核为业绩审核,即把单位资质准入改为个人业绩而非单位业绩准入,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来承担相应的工程建设,才会让企业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工程质量方能得以保障。让有一张纸却缺少能力,没有那张纸却有能力完成的中国式怪象彻底消失。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真正的能力要靠实践来证明,靠市场来鉴定,克服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遏制恶性竞争,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为此,建议取消测绘资质的认定,放开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培育知名度高、技术能力强、业绩好、信誉高的企业,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改资质认定制度为对企业实行业务条件制和业绩管理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降低企业成本,改变“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的现状,加大事后监管力度,就是本文想要陈述的。
在地勘资质取消后,测绘资质还能保留多久?我们期待着好消息的出台。
相关阅读推荐
政务▏国务院已公布取消491项行政审批事项,这些资质不宜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