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军史料▏海战与潮汐

2015-11-20 溪流的海洋人生

  金门的大小岛屿每天都有潮涨潮落的自然现象。对于整个金门登陆战的作战计划,尽管这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然而有的时候,细节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回顾金门登陆战》是一部非常珍贵的海战史实录,也是对发生在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攻打金门岛的全过程的回顾。由于“你知道”的原因,金门之战的真相一直鲜为人知,该书的正式公开出版,也可以视为解秘,为40多年的那场惨烈的战争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本书的权威性在于,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为该书题词:“缅怀金门烈士,勿忘统一大业。”(1993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作序。书中收集的30多篇文章均出自参加金门之战的各级指挥员和干部战士之手,而不是第三者的编纂,因而可信度很高。

  关于金门之战,简而言之,是指1949年10月24日夜我人民解放军向金门岛发起攻击,据张震(时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正在住院)在序言中说:“记得头一天还看到电报,说我登陆金门部队发展顺利,已俘敌数千,正追歼残敌。可是到了第二天,情况大变,说胡琏兵团放弃潮汕,增援金门,其18、19军已到达金门。我方登陆船只又为蒋机凝固汽油弹焚烧,经多方搜集,才又增援4个连上去。战斗到第四天,岛上枪声稀少,估计登陆部队遭到胡琏兵团增援部队和原守军李良荣兵团以五比一的优势兵力的围攻。我登陆部队(包括船工)九千余人除少数受伤被俘,均壮烈牺牲。这是我军解放华东全境中受到的最大损失。”

  金门登陆战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大损失”。关于这次失利的原因,自有许多军事专家和参战将士的精辟分析,本文不必重复。不过,抛开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等军事因素而外,有一个科学因素被当时的高级指挥员忽视了,并因此酿成大错,以致影响全局。这就是忽视了潮汐运动规律。

  大金门岛,北距大陆约9公里,面积124平方公里,东部山高岸陡,不易攀登,西半部较平坦,西北部海岸为泥沙滩。金门县城在金门岛的西部。

  显然,金门的大小岛屿每天都有潮涨潮落的自然现象。对于整个金门登陆战的作战计划,尽管这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然而有的时候,细节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据指挥登陆战的第29军副军长肖锋在《回顾金门之战》一文中说:“我第一梯队在金门登陆成功,并粉碎了敌人从古宁头到后沙的沿海防线,控制了海岸阵地,为我后续部队继续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他们也有损失,急需第二梯队继续登陆,否则就无力向纵深发展。”

  然而,这时候,眼看着金门岛枪声大作、双方鏖战急的当儿,隔海相望的第二梯队的将士却无法渡海前去支援。

  为什么呢?“第一梯队所乘的近三百条船,这时因海水退潮,都搁浅在海边不能开动,第二梯队哪里有船渡海?”肖锋说:“这种事先没有预见到的情况的发生,顿时使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在文章另一处,他讲的更明白:“因海水退潮,沙滩路很远,木船都搁浅了,无法返回。”

  写到这里,不由地想起1985年1月我在南极的亲身经历。当年我们的考察船在南大洋遇到险恶的风浪,不得不驶向海峡避风。当天下午我们20多人乘一艘小艇前住冰封的南极半岛,岂料小艇绕过冰山,快要靠岸时,海水退潮了,小艇擦着海滩的砾石嘎嘎作响,终于搁浅不能动弹。所幸这时离岸不太远,水不太深,于是我们脱掉靴子,挽起裤腿,跳下冰冷彻骨的海水,赤脚上了南极半岛。

  由这次经历,也体会到潮水涨落的潜在风险。但是,金门登陆战的情形大大不同:我军登岛第二天,敌坦克立即抢占滩头阵地,并出动军舰,敌空军飞临金门上空,轰炸扫射我军登陆点,将搁浅的船队轰炸摧毁,“我登陆部队已陷入敌陆海空军夹击之中。”肖锋副军长如此说。

  潮汐,在海岛攻击战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至少在依靠木船渡海的条件下,这个细节不容忽视(如果是机械化的水陆两栖舰,像这次大阅兵展示的先进武器装备,那也许另当别论)。

  潮汐,对于海战来说,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只能说是普通的常识。然而无论是打仗,还是搞建设,违背常识的事经常发生,以致酿成大错。这是值得指挥官和决策者引为鉴戒的。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