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军史回顾▏盘点新中国的11次裁军

2016-03-04 溪流的海洋人生
组稿/溪流
  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队第11次大规模裁军。此前,中国军队已经经历了建国后的10次较大规模的裁军。在前10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先后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从抗美援朝时的627万人减为目前的230万人,裁军调整为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通过历次裁军历史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每一次裁军,都是着眼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适应科学技术和战争形态的发展,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进行的,其实就是军队作战理论和编制体制的重大改革。经过建国后共11次较大规模的裁军,人民解放军总数大体保持在了230万人的规模上。与此同时,我军开始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进。下面,就来回顾与梳理一下这11次裁军。第一次大裁军  1950年5月,解放军进行了第一次大裁军。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解放军总兵员550万,“小米加步枪”的步兵是解放军的主体,空军、海军和陆军特种兵几乎是空白。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复员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年5月16日至31日召开了全军参谋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这项工作。  会议由时任总司令朱德讲话,时任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作总结报告。决定军队复员150万人,将全军的总员额由550万压缩到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当年6月30日,毛泽东、周恩来发布了解放军复员150万人的决定。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共同组成中央复员委员会,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任主任,聂荣臻任副主任。这一次,干部不复员,而对于每个复员战士,要尽量做到人人满意。此次裁军自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初,共缩减94万余人。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之后由于战争需要,裁军未能继续,军队总人数反增,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底,总兵力达到611万人,最高时达到627万人。第二次大裁军  1952年1月,解放军进行第二次大裁军。1952年1月5日,毛泽东主席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从此,全军第二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工作全面展开。在周恩来副主席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领导和组织下,第二次精简工作至1952年底结束,全军共缩减3个兵团、19个军、73个师。通过精简整编,国防部队在1951年底的基础上精简了28.3%,公安部队精简了31.6%,大幅度压缩了步兵和机关人员,全军共精简了219.9万余人。军费开支大幅下降。  通过这次精简整编,陆军初步完成由分散领导向集中统一指挥、从单一步兵体制向诸兵种合成体制的转变。同时,海军、空军和院校建设得到了加强。第三次大裁军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一个月后,第三次裁军到来。195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紧急通知。随后,彭德怀连续召开扩大的军委例会,研讨精简整编问题。当年9月8日,彭德怀向毛泽东作书面报告,建议修改1952年的军队建设五年计划,常备军总额应定为350万人,在两年内实现。毛泽东批准了这一报告。  1953年8月,解放军进行第三次大裁军,全军总兵力精简23.3%,其中陆军部队精简比例最大。第三次精简整编工作从1954年2月全面开始至1955年底结束,全军转业干部和复员战士已达500万人。全军总兵力共精简了21.2%,总员额减到350万人。其中陆军部队裁减比例最大,特种兵得到加强,极大地推进了人民解放军合成化建设。军费开支由1953年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4.2%下降到24.1%。  通过整编,全军基本上做到了人员统一编制、武器统一定型,人民解放军基本上实现了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化的转变。其间,解放军还相继实行了军衔制、义务兵役制和薪金制,标志着人民军队正式步入和平时期的建军轨道。第四次大裁军  才过了9个月,第四次裁军又提上了日程。整编工作从1956年11月开始,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于1957年1月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3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到1958年底结束,全军总员额降至240万,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人数最少的时期。到1958年,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人数已占全军总人数的32%,军费开支占国家总财政支出比例下降到12.2%。  这次精简整编主要裁减了陆军、公安军和各级机关党校及其附属单位和勤务分队,人民解放军合成化程度显著提高,编制体制实现了一次根本性调整。通过四次裁军,人民解放军加强了海、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建设,建立了军区领导机构,完善了战略战役指挥体系;先后成立了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铁道兵司令部、防化兵部等军兵种领导机关,形成了五大军种和七大兵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解放军以陆军为主的单一军种局面,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编制更趋合理,完成了人民解放军向国防军体制及合成化的过渡。第五次大裁军  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60至70年代,为扩军备战,军队人数于1975年达到661万人,达到历史高峰。邓小平复出后,着手为军队“消肿”,他推动的裁军共有4次。1975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9月,中央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压缩军队员额,调整体制编制方案》,军队精简整编工作在全军展开。到1976年,军队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  但由于四人帮的干扰,邓小平被再次打倒,裁军中断,未能按时全面完成。1978年1月18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方案》,明确要求军队继续进行体制编制调整。第六次大裁军  1980年3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名为《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这次会议,决定对全军再进行精简整编,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8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军队精简整编方案》,提出这次精简整编的原则是:精简机关,压缩军队员额,减少保障部队和非战斗人员。这次裁并了各级机关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初步解决了部队臃肿庞大的问题。第七次大裁军  1982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下发《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明确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方针和原则。据此,军队体制编制开始调整和改革。  此次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包括4方面内容:一是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二是领导、指挥关系,三是各级职权的划分,四是部队的编组。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分别改为总参谋部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建立健全了文职人员和志愿兵制度,尽量减少干部数量。撤销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51万官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及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预备役部队。  经过第六、七次裁军,与1980年相比,战斗部队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开始实行军士制度,把76种由干部担任的职务改由士兵担任。第八次大裁军  1984年11月1日,国庆阅兵结束不久,中央军委座谈会在首都京西宾馆会议厅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裁军100万,他更表示,要提高军队素质,不“消肿”就不能应付战争。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用伸出一个指头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布裁军百万的消息。对于这次裁军,他表示,“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留给新的军委主席。”  同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根据要求,这次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任务是:一是压缩军队总员额,全军总人数减少100万;二是改革体制编制,同时还要改革和建立一些相关的制度。到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由423.8万人减到323.5万人。之后,又作了进一步的裁减,至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9.9万人,共裁减员额103.9万人,占裁减前总员额的24.5%,完成百万裁军的任务。  大军区由11个撤并为7个:北京、沈阳、济南、兰州、成都、广州、南京军区。全军经过撤销、合并、降级、改制,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陆军野战军整编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将装甲兵部队的全部,炮兵、高炮部队大部分及部分野战工兵部队编入集团军序列。削减武器装备。全军共削减各种火炮近万门,各型坦克1100佘辆,各型飞机近2500架,各型舰艇610余艘。精筒机关,减少层次,实行文职制度,调整军队院校编制体制。全军院校进行数量上的精简,全军指挥院校实行军官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原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合并成为培养高级指挥人才、高级参谋人才和高级军事理论研究人才的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这次的百万大裁军,标志着军队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的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第九次大裁军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开始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转变,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未来局部战争的主要样式。1995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要求把军事斗争准备上的转变和军队建设上的转变联系起来,正式完整地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  按照这一转变要求,军队改革进一步向注重质量建设的方向前进。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中国将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到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  这次裁军的主要内容是:裁减人员。军以上机关通过调整职能、撤并部门,减少内设机构和人员,总部和军区、军兵种机关撤并部分业务部门;军队从事经菅性生产的管理机构和地区型企业管理机构全部撤销或转交地方。陆军野战部队撤销部分集团军军部和师团,解散了大部分守备部队;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的部队,通过淘汰落后装备、调整编组,撤并一些建制单位。改革体制,成立总装备部,调整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加强武器装备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全系统、全寿命管理;三军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建立了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保障与专供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调整院校、训练机构体制编制。减少院校数量,完善指挥军官初、中、高三级和专业技术军官中专、大专、本 科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5个层次的培训体制。  此次裁军是新中国历次裁减军队员额中,干部精简比例较高的一次,20余万军队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第十次大裁军  进入21世纪,世界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向信息化军队转变,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局势下,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中国军队建设要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迈进,军队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  2003年9月1日,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同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改革试点。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试点方案得到全面落实,改革效益逐步显现,标志着联勤改革向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这次裁军的主要内容是:减少了领导机关层次、机构和人员,机关直属单位,非作战部队,办学效益不高的院校,农副业生产机构,物资机构以及文体单位;撤销了所有非编单位、机构,增编了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高技术部队。全军减少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岗位150余个,近7万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2万余个文职干部岗位改为非现役的文职人员岗位。陆军撤销部分集团军及师、团,增加实行军一旅一营体制集团军的数量,组建一批高新技术装备部队,陆军部队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下降至历史最低点。海、空军撤销部分舰艇大队和航空兵师、团、场站,组建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水面舰艇、航空兵、地空导弹部队;海军基地改编为保障基地,空军撤销军(基地)机关实行区域性指挥。第二炮兵撤销、合并部分建制单位,优化了作战部队编成。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提高了;预备役部队减少部分步兵师,增加了兵种师(旅)的数量。  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提出进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建设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真正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裁军的既定目标如期实现,标志着我军已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 、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了重要步伐,从结构上更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第十一次大裁军  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经此番裁减,全军员额将降至200万人。这次改革裁减军队员额将分步实施,重点压减老旧装备部队、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调整优化军队结构。  此次裁军30万不仅意味着中国未来将走和平的道路,也意味着中国军队将走高精尖之路,不以人取胜、以量取胜,而是以科学的制度、先进的装备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建设能打仗、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队进行了11次大规模裁军,充分显示出中国同世界各国共护和平、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诚意和愿望,也展示了中国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的积极、负责任的态度。■本文资料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