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天碰面,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在厦门这样过年……

厦门日报社/ 厦门日报 2019-08-06



在厦门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的城市里,

我们每天都与很多人擦肩而过。


比如我们每天都会碰面、

却始终记不清面容的环卫工人、外卖小哥……


他们似远若近,

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


新年的家访还在继续,厦门日报记者逐一敲响他们的家门,步入这些“熟悉”的人们家中,去了解他们“陌生”的一面——这一面里,记录着我们所不知道的艰辛与努力,也包藏着幸福与美满。
住在幸福路 忙在幸福里主题词:敬业


  

出镜家庭:   


  • 王水国,51岁,思明环卫鹭江所管理员;

  • 妻子蔡阿辉,44岁,思明环卫鹭江所环卫人员;

  • 大女儿王燕红,21岁,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二学生;

  • 小女儿王艺灵,15岁,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初三学生。


▲左起:王水国、大女儿王燕红、小女儿王艺灵、妻子蔡阿辉。右一为记者朱道衡。


家庭住址:   


思明区幸福路


新年新愿:


一家人平平安安,女儿们的成绩越来越好;在漳州老家盖一幢新房。


“路面干净,心里就舒坦了。”大年初一,王水国依然坚守岗位,骑着电动车,带着扫帚、夹子等工具,在约15万平方米的辖区内巡查——从厦禾路到湖滨西路,每个绿化带、路边砖缝,他都仔细检查。作为一名管理员,他手下管着约50名道路保洁员。“大约去年开始,考评更加精细化,规定每100平方米内,不能超过5个烟头。”他一边说一边半跪着,熟练地用小铲子把地上的一块口香糖铲掉,放进随身的垃圾袋中,“路上的小杂物,我随手捡掉就行,不必让保洁员再跑一趟。”


他的妻子蔡阿辉负责的区域,就包括家门口的幸福路,大约有3000多平方米,每天从凌晨4点半至中午12点半,她用大扫帚清扫3次,其间还不停地带着小扫帚和簸箕在路上查看。“很累,但街道漂亮了,心里是甜的。”蔡阿辉笑着告诉记者,手里还握着扫帚,“在自家门前干活儿,干劲也足。”



今年除夕,夫妻俩还坚守岗位,下午4点,一家人提前围炉,因为晚上6点半,他们还得正常值班。


聊完工作,神采奕奕的夫妻二人谈起两个女儿时却满脸愧疚。“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蔡阿辉说,大女儿小的时候,有一次周末吵着要去厦大玩,但因为要加班,她只能在女儿的哭闹声中离开。“当时我心里真的很难受。”特别是几年前,女儿们还小,他们又都值晚班,孩子只能独自在家,“为了安全,门从外面反锁住”。


“女儿们都很懂事。”王水国告诉记者,寒假每天上午,她们都结伴去图书馆自习,大女儿读大二,准备考教师资格证,而小女儿读初三,在备战中考。下午,大女儿还要去兼职,准备赚钱给家人买礼物。他嘴上“责备”女儿乱花钱(买礼物),脸上却洋溢着幸福。


关于要买什么礼物,大女儿王燕红一脸神秘地说,工资还没发,但她已经想好给爸妈的礼物。一旁的小女儿也闹着问姐姐要礼物,姐姐半开玩笑地说:“送你一套五年中考模拟卷。”妹妹一下扑到妈妈怀里撒娇:“姐姐欺负我!”


看着两个女儿逗趣,王水国说,

虽然物质不富足,但他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足,一家四口住的房子虽然不大,却被妻子收拾得干净整齐。“家人在的地方,才是家。”对于未来,他和妻子充满希望,期待两个女儿都能学业有成,并有个好归宿。


“偷师”百家店 开个自家店主题词:拼搏


出镜家庭:


  • 刘旭,27岁,“饿了么”外卖骑手;

  • 妻子程文燕,30岁;表姐杨慧,31岁,东北菜饺子馆店长;

  • 表姐夫王宝国,33岁,东北菜饺子馆店长


▲刘旭(左一)一家包饺子。左四为记者黄雪燕。


家庭住址:


湖里区围里社138-103至138-104号


新年新愿:


希望新的一年,能在厦门开一家外卖店。


与同龄人不同,年仅27岁的刘旭,皮肤特别黑,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更黑。”近一年“饿了么”骑手的经历,风吹日晒给刘旭肤色带来最直观的变化。

  


聊起过往的一年,刘旭颇为感触。2018年伊始,刘旭带着妻子、父母一同从温州来到厦门,投奔在厦经营东北菜饺子馆的表姐一家。刘旭原想在厦门也开家东北菜馆,但“厦门商铺集中在哪?新店选址在哪?厦门市民口味如何?……”这些都是困扰刘旭的问题。

  

“刚开始要有过渡期。”刘旭对事业有着清晰的定位,2018年5月份左右,他选择重新“上路”,从为自己打工的店老板,摇身一变为他人打工,成为一名外卖骑手,穿梭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我方向感不行,得硬记路。”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刘旭一个月便摸清3公里配送范围内的商家,了解到哪里是商铺集中区;有时也会交替送餐3公里以外的区域,刘旭说,送外卖对于熟悉厦门地形、熟悉厦门商家、熟悉厦门市民口味帮助颇丰。

  

刘旭是带着“头脑”上路的外卖小哥。在送餐过程中,刘旭接触到只做外卖的商家,他从中得到启发——将来想经营一家只做外卖的商店。有了目标,刘旭在送餐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地与商家交谈,获取“情报”,“我要偷师,学习他们的做法,宣传方式等。”刘旭笑言,“这家学长处,那家学优点,集百家之长。”同样是做卤肉饭的两家外卖商家,一天的外卖订单量,一家上百单,另一家却只有几十单——刘旭说,他常常遇到订单数相差极大的商家,每当这时,他都会怀着“为什么”的疑问走进店铺,仔细品尝,与老板唠嗑,找不同,学习、了解厦门当地人的口味习惯。

  

从做骑手那天起,探路、学习、开店,一直是他追逐的梦想,他需要为将来做准备——学习如何经营一家属于自己长期的、稳定的店。开店做生意,长期稳定尤为重要。回忆过去,刘旭说,十七八岁他跟随父母到温州开东北菜馆,几年之后自立门户外出开店,但时运不济,屡开屡关,赔了不少钱进去。“我还是想开店。”刘旭的声音坚定有力。

  

转过头,望着表姐家经营的东北菜饺子馆,店内热闹不已,一群人围着圆桌包着饺子,为一天的生意忙活着。“几乎全家人都在厦门。”表姐、舅舅、父母,刘旭一家在厦门开了三家东北菜馆,一大家子,十五六人,都在厦门,每年除夕夜,齐聚一堂。

  

指着地上的袋子和篮筐,刘旭介绍,那里面放着为年夜饭准备的食材,猪肉及海鲜,“年夜饭要分两桌进行,每桌18道菜。”刘旭一家作为东北人,年夜饭全是“硬菜”——东北大肉、厦门海鲜各占一半,南北口味混合,欢乐过大年。刘旭说——

他们全家已经多年不回东北老家过年了,都把家安在厦门,更喜欢南方温暖的气候,平时回去也会选择夏天回,“东北太冷,”刘旭开玩笑着,“东北的大棉袄已经不知道扔到哪儿去了。”


天道酬勤,奋斗最美!



速度围观!厦门又亮相央视,鼓浪屿上这场“新春快闪”超燃……

刚刚,厦门金门焰火璀璨对放!最新美图视频来了!

市长走访慰问厦门新闻媒体:加快媒体深度融合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标星+置顶厦门日报

一秒找到日报君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朱道衡 黄雪燕  摄影:何炳进 林铭鸿

编辑:蒋含 审核:蔡文演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厦门日报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