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心为两岸融合发展探新路!厦门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厦门日报社/ 厦门日报 2019-07-30


许多台商台胞到了厦门,都感觉特别亲切。前几日,高雄市长韩国瑜访厦,除了“震撼”于厦门的巨大变化,更是感慨“到了厦门就像回到了家”。


两岸一家亲,厦台格外亲

这不仅得益于厦台地缘相近

血缘相亲、语言相通等渊源

也得益于厦门不断先行先试

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

造福台湾同胞

用心用情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进台商台胞融入新家园


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里,一片热火朝天 


台商范姜锋来厦十多年,繁忙工作之余经常参与各种美化家园的活动。台胞周芷茹频繁往返于两岸,组织一批批台青台生来厦开展促进两岸交往的活动。如今,像范姜锋、周芷茹这样的台商台胞越来越多,他们把厦门当成新家园,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反哺”城市的建设发展。他们当义工、当对台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的负责人,在厦门做起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为台青就业创业服务……为缔造更温馨美好的“新家园”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和力量。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指示精神

发挥对台先行先试“桥头堡”的作用

厦门的广大干群

和在厦常住的12万台商台胞

正努力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

参与者、践行者、推动者



3月26日,厦门与高雄两地企业举行农渔产品采购签约仪式。


“两岸一家亲”

在厦门正成为生动的现实


服务台青“登鹭”就业创业一路畅通


图via 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


“我们这个青创基地,就是要为想来厦门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打造‘在路上的家’,帮他们适应新环境、对接创业项目、寻找市场资源。”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执行长刘柏萱说,正因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台青想要到厦门创业,他和几个朋友共同组建了这个基地,为台青创业落地提供服务。


在厦门

对台青创基地发展迅速

各级各部门都很重视

努力为来厦实习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

提供优惠的扶持资金

和宽松的创业就业环境


不久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调研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时,特别强调要“突出机制创新,搭建特色平台,鼓励和支持更多台湾青年和人才来厦创业就业,开拓人生的新天地。”这让刘柏萱备受鼓舞。


图via 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


他告诉记者,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聚集了许多文创、企管、教育方面的人才,大家都很看好在厦门的发展天地。团队成员各有所长,正着力推动两岸研学、社区营造、文创教育产业的合作交流。截至目前,今年已有五六个台湾团、约800多人报名来厦门参加他们推出的研学项目。他们还策划了6个两岸共创项目,通过两岸青年创作工作室等形式,为两岸青年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越来越多的台青中意厦门,前来发展,我市的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截至去年12月底,在全市各行政区及自贸片区、火炬高新区中,具有较浓厚对台元素的创客中心、创业平台共24个,其中有17家获国台办、省台办授牌,累计入驻各类台湾青年创业团队及企业达500个,实习就业和创业的台湾青年超3200人。



发挥特长台胞积极融入新家园


海娃民乐团 via海沧之声


这个月,海沧区“海娃民乐团”将代表福建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这也是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中小学生艺术比赛。


“海娃民乐团”最大特色正是浓浓的“台味”。海娃民乐团的常任指挥周如珺坦言,乐团的成绩离不开台湾老师不遗余力地传授经验。2013年开始,海沧先后引进台湾青年指挥家黄光佑、刘江滨作为“海娃”民乐团艺术总监及常任指挥,聘请台籍著名民乐艺术家陈绍箕为乐团顾问——每两周,老师们都会来学校为孩子们上民乐课。久而久之,黄光佑等一批台湾老师被海沧“黏”住,扎根下来把海娃民乐团带上了中小学艺术的新台阶。


海沧区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徐剑波说,


海娃民乐团的成长

正是两岸交流融合

台胞融入新家园

发挥特长的生动见证


海娃民乐团排练现场,来自台湾的老师正一丝不苟地指导孩子们排练。(海沧区教育局供图)


无独有偶,在厦门这片热土挥洒汗水的台胞还有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创立者施素娥。从最初的台商太太,到资深义工,施素娥把台湾先进的义工理念和规范模式引入厦门,为海沧创立“两岸义工联盟”这个志愿服务全国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5月,在施素娥的倡导下,厦门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这也是厦门第一支医院志愿服务队伍。施素娥组织志工队定期邀请台湾社工师、资深志工前来授课,分享台湾志工理念、服务细则等,报名者只有通过培训、考试和临床实习,才能“出山”服务病患。施素娥还定期走进长庚医院周边的社区,帮助它们成立志工队伍。在兴旺社区,热心公益的群众都知道这位台湾来的“素娥姐”,在医院进基层为居民义诊的大小活动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营造社区唤起“乡愁”留住“根”


前天,来自台湾的志愿者周芷茹,和首批思明区文物寻根青少年宣导团一块,认真聆听了厦门文物保护专家顾问和厦门文史界大咖的授课。她是台南市古迹导览解说员,有多年文物保护的经验。在现场,她还和在场的青少年们分享自己了解两岸历史、守护文物的经历,并表示,接下来她将与厦门的寻根志愿者一起,为思明区的文物传承守护助力。


周芷茹频繁穿梭于闽台两地,高峰时一年往返30次。每次来厦门,她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文化交流项目和想法。在思明区台办、中华街道办事处的不断努力下,她在厦门成立海峡两岸社区营造工作坊,开展社区营造,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沙坡尾 (网络图)


现在周芷茹一年中有一半时间都在大陆,和厦门的干部群众、志愿者一起,成功打造出镇海社区“成功小镇”、仁安社区“名人小区”等多个品牌项目,共同主办“聆听沙坡尾故事”等闽南文化活动,打造出两岸在社区营造方面合作的一个个品牌。


“两岸拥有相同历史文脉,两岸同胞应当共同来守护。”周芷茹说,“我非常乐意成为其中一条纽带,希望通过社区营造,唤起大家的‘乡愁’,让传统文化保留下来。”


在厦门,参与社区治理、社区营造工作的台商台胞不断增多,从最初的兴隆社区,中华街道,再到海沧院前社以及各个街道,台胞融入的足迹范围越来越广。在两岸交流交往中,他们积极扮演着“摆渡人”的角色。在推动两岸融合“新家园”的建设中,他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手记

用心去“融”

本报记者 廖慧娟 詹 文


福建正在努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厦门则是进入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厦台有天然亲的血脉相牵、地理优势、历史渊源。但这些优势如果不与时俱进,吸引力就会越来越淡薄。亲戚越走才能越亲,亲人更要一路同行,互助守望才能相亲相爱。


让厦门成为两岸融合的“新家园”,不仅要用情去牵系,更要用心去经营。对此,厦门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用心去“融”,就是把工作做到台商台胞心里去。厦门各级各部门都在不断想、不断试,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比如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的方式深入开展调研,倾听台胞心声,以“更详细的解读,更明确的规定,更便利的操作”为目标导向,出台服务台胞的各种优惠政策。比如缩短申报时限,突破创业启动资金、办公场所租金补贴等的申报期限,更及时为创业台胞做到“雪中送炭”。比如靠前辅导,为台青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的 “直通车”服务;创新推出“楼宇空间型+园区商圏型”平台,为台青打造“没有围墙”的青创基地,满足台青不同的就业创业需求。用精准的服务,让台商台胞感受到如在家般的自在和贴心。


用心去“融”,就是要让在厦台商台胞把厦门当成自己的家,在这里实现梦想、得到发展。家是一棵树,需要家人共同去浇灌、守护。树根深叶茂,有未来有希望,家才更有凝聚力、感召力。而共植共护亲情树的过程,也是心灵契合,共同追梦圆梦的过程。当越来越多的台商台胞把厦门当成了自己的新家园,进得来、留得下、发展好,两岸融合的同心圆就能越画越大。



最牛搬家!厦门这个车站成功“平移”288米+转身90°!震撼大图来了→→

乐于先行!厦门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今天起,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厦门已有人办好!权威部门独家解读来了~

标星+置顶厦门日报

一秒找到日报君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廖慧娟 詹文 张珺 应洁 图片来源于厦门日报图片中心及网络

编辑:罗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厦门日报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