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门这座中学校园里,竟有个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的贞德”的她

厦门日报社/ 厦门日报 2021-07-12


在集美中学的校园内

伫立着一尊英烈的塑像

她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的贞德”

被贺龙赞为“我们的女英雄”



1940年,年仅25岁的李林

英勇战死在晋绥边区抗日战场

牺牲时

李林不仅是一名年轻的中共党员

还是位怀着3个月身孕的母亲


李林园建于1990年,坐落于集美中学延平楼和南熏楼的中间空地。最瞩目的是正中的李林铜像,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她的飒爽英姿——抗日沙场上,李林跃马提枪,在疾驰的马背上扭转身体,回头射杀日寇。


在历届校友的印记中,在李林亲属的回忆里,这位女英雄生如夏花,短暂却绚丽无比。原籍漳州的她,在厦门度过了诗一般的青春时代,最终追逐红色的报国之路而去,直到献出年轻的生命……



由市委宣传部指导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厦门日报社

合作推出的

“踏寻厦门红色足迹”

此次走进了李林纪念园

寻访华侨革命烈士李林

留存于集美中学的故事





秀若师姐陪伴成长


李林园和李林馆都位于集美中学内,每天上下学的路上,集美中学的师生都会路过李林园;教学楼里,挂着李林的照片。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等仪式上,李林就像一位集美中学的老友,远远注视着一代代学子长大成人。







1933年,名字还叫作李秀若的李林,从集美女子初级中学毕业。这张珍贵的毕业证如今就在李林馆里收藏,证书上留有李林的黑白照片——她一头齐耳短发,眼神从容,表情沉静。


李林亲属 供图


除了各类影像,馆里还有大幅连环画,勾勒出李林的生平。李林1915年出生在漳州塔口庵附近,生父母是江湖艺人,在街头杂耍、唱戏;出生40天后,她被李瑞奇、陈茶这对华侨夫妇收养。


李林的求学路几经辗转。1931年秋天,李林以华侨子女的身份,插班进入集美幼稚师范学校就读,次年转入集美女子初级中学。1936年,李林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投身抗战前线,屡立奇功。她以牺盟会会员的身份二出雁门关,先后任中共雁北特委委员、骑兵营教导员、晋绥边工委宣传部部长和专员公署主任秘书等职。


李林馆


李林牺牲那一天——1940年4月26日,在晋绥边区第九次反“围剿”战斗中,李林跨上心爱的战马,前去将日伪军引开,掩护边区专署机关和数百名群众转移突围。她率骑兵连勇猛冲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包围,牺牲时只有25岁。


校园内,李林铜像演绎了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李林双枪作战,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仍击毙日寇6人。最后一发子弹,李林射向自己的咽喉,誓死不当俘虏的她,倒在晋绥边区的抗日战场上。






青少年时期的李林:

一腔报国志 苦练基本功


在1939年《给中共中央妇委的信》中,李林执笔写道:“在我回到中国不到半年工夫……我进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我们很天真纯洁,不知道痛苦是怎么一回事。那个时期可以说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李林为什么选择了厦门?


李林的外甥(李林妹妹李秀娇之子)周文盛长期撰写李林相关的回忆录,他认为:“李林是冲着这是陈嘉庚办的学校去的,她非常敬仰嘉庚先生。”


李林从集美女子中学毕业时的毕业证书,现存放在李林馆,李林亲属供图


在集美女中期间

李林非常喜欢文学和体育

在语言文字上狠下功夫

也在运动锻炼中养成了较好的身体素质

为她日后的敌后宣传和正面杀敌

打下了扎实基础







李林在信里写道:“在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是文学,我希望我可以做一个文学家。”虽然李林最终没有成为文学家,但留下了不少让人泪目的文字。


在作文中她写道:“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1937年,在华北前线的枪林弹雨中,李林写下即兴短诗《心爱的战马》:“当黄色的风沙吹起在沙滩上,我的战马快如飞,飞过山岳,飞过平川。风啊,我和你比一比;敌寇的血,染红了我的马蹄;敌寇的头,滚在我的脚底。


除了文学,李林还曾在学校组织篮球队、排球队,一行人跑到校外、省外打学生比赛,屡次载誉而归。从学生时代到屡立战功,李林由内而外的飒爽英姿几乎从未改变。


李林17岁在集美女中求学时

心中就萌发了

追随中国共产党抗日报国的红色种子


李林从小热爱祖国、家乡,少年时曾被养父母带到印尼生活,亲历了殖民统治,逐渐萌发了反抗外来压迫的思想和爱国思乡的情感;回国后,她参加了集美抗日救国会义勇队,组织同学演习……


但是,爱国报国之路

到底要怎么走才能实现?







1932年4月,红一、红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打垮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师张贞部队,一举攻克漳州,并进漳宣传、筹款和扩军。那时,李林的家人大多已回国定居漳州龙溪县(今龙海区)。听说红军精神抖擞、纪律严明,不仅不拿百姓任何东西,还将粮食分发给穷苦大众。更听说有青年人听完红军的抗日和征兵宣传,当场就排队报名参了军。


受到鼓舞,还没毕业的李林就向家人表露了内心的憧憬:“我要当红军!”


此后,李林在继续抗日救亡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逐渐向党组织靠拢。1935年,李林再一次离开家乡,前往上海求学。据和她一同前行的挚友刘銮英回忆,李林很坚定地说,转学上海私立爱国女子中学,是因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她一定要前去“寻报国之道”。


1936年12月,21岁的李林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崇敬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将自己“李秀若”的芳名改为“李林”,谐音列宁。


这一年,也是李林最后一次与家人相见。




弟妹苦寻半世纪  方知长姐是英雄


李林的养父母李瑞奇、陈茶夫妇总共收养了两儿两女。1935年,全家人已回国定居,家人们记得,在李林为数不多放假回家的时光里,她常手捧书看,有时用口琴演奏乐曲;也喜欢出门打篮球,外出活动总会带上弟弟妹妹。四姐弟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感情深厚,胜似骨肉至亲。


李林的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离不开家人的培养







她的外甥周文盛说,李瑞奇、陈茶夫妇都是热心、善良、讲情义的人,对李林视若己出。李瑞奇在当地华侨圈子里小有声名,尤其看重长女李林,屡次支持她升学深造——李林上的第一所学校,是李瑞奇在当地办的中华学校;

李林从集美幼稚师范转入集美女中,就是因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她想要继续用更丰富的学识武装自己,进入高中、大学,实现民族解放的远大目标。她这个愿望得到了养父母的支持。


当时,李林会带着一些同学来家中集会。家人只隐约知道,李林是进步青年,在搞“进步活动”。


“1936年我们搬家了,加上她给自己改了名字,所以从此失去了联系。父亲到去世时还以为,成绩优异的她在上海的某个学校里当老师,交代我们一定要找到她。”据妹妹李秀娇回忆,李林与家人最后一次分别时,因为参加革命工作需要,带走了一笔钱和一些贵重物品;对此,家人们还一度担心她遭遇了不测。


周文盛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人多次前往上海等地寻找,皆杳无音信。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李林为原型的电视剧《烽火侨女》播出,弟妹们才从电视剧里察觉到线索,惊诧的弟妹们抱头痛哭,“李林的原名,就是李秀若吧!她是我们的家人……原来,她是一位英雄!”后来,经多方求证,李林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家族。


李林(前右二)与参加晋西北军政民大会的代表们在一起。(李林亲属 供图)


李林的事迹也在家族中流传

鼓舞了无数后辈

周文盛说

“我们的家庭非常鼓励后辈追寻李林的步伐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在家族的年轻一辈里

已有很多名党员

都在延续她的红色血脉。”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赵张昀 通讯员  姚冰 摄影:张奇辉

视频拍摄:许秋珩 实习生:杨进福 剪辑:许秋珩

编辑:施璐玮 审核:蔡文演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预警!预警!预警!多地紧急发布

藏不住了!厦门这些“五一”好玩地……

看到大海太开心,一男一女攀爬礁石却落水…紧急时刻他们出手了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扫描二维码下载

厦门日报社App“潮前智媒

轻松玩转黑科技

一键get最潮新闻&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