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厦门市文旅局重要发布!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厦门市委宣传部举行
“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工作成效和经验亮点。
黄碧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对文旅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文旅经济列为“四大经济”之一,厦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和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文化和旅游在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时期,厦门文旅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福建省委、厦门市委的部署要求,积极践行文化为民、旅游为民的理念,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
基本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
市图书馆绘本馆中,家长给孩子讲绘本。(本报记者 杨霞瑜 摄)
近10年来,先后建成闽南大戏院、嘉庚剧院、海峡大剧院等一大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建成,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000平方米。
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错时延时开放,10家公共图书馆、7家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1.8册,其中市图书馆集美新馆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为福建省最大的单体公共图书馆。
全市公益文化单位年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000多场次、公益惠民演出700多场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荣获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文艺创作生产取得新成就
“厦门精品”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全市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出一大批讴歌党、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十年来,荣获国家级重要奖项的舞台艺术有71项、荣获省级奖项的有359项。特别是近年来,以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为契机,全力打造“厦门出品”的广播影视和网络视听作品,涌现出《山海情》《绝境铸剑》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文物保护利用得到新加强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更加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鼓浪屿(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50处、涉台文物古迹89处、登记备案的博物馆12处,红色纪念场馆和革命遗址94处,年均接待参观人员1000多万人次。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送王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郑成功文化节”、“莲花褒歌比赛”、“闽南文化进校园”、文博IP大赛等活动,有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的传播传承;全市54个非遗传习中心、9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为厦门人民留住乡愁记忆。
文旅经济发展跑出新速度
形成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双千亿产业链
方特“璀璨烟花秀”(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2021年,全市文化企业总数2.3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60家、营收1614亿元,拥有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2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厦门合兴包装近三年连续位居“中国印刷包装企业百强排行榜”榜首。
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厦门假日旅游人气指数、入境游客接待人数、旅游创汇等指标长期位居前列,形成文博会、旅博会、海图会、中秋旅游嘉年华等一大批文旅活动品牌,城市休闲、滨海旅游、研学旅行、康养旅居、婚庆旅拍成为厦门旅游新特点;东渡邮轮码头“厦门喜事”、胡里山炮台“文保奇妙夜”、方特“璀璨烟花秀”等成为夜间文旅爆款产品。
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足的厦门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获评“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冬游名城”“夜经济20强城市”等荣誉称号。
会上
这些市民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请问李云丽二级巡视员,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厦门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
厦门市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缺不缺、够不够”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高质量发展重点是解决“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重视品质发展。实现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打造15个文化设施集聚区。按照我市公共文化发展规划,到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25㎡,人均公共文化设施用地规划达到0.45㎡/人。
同时提供更多的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让“阅读+”、“文化+”、“博物馆+”等多种服务手段不断升级。如市图书馆集美新馆,就不再是传统图书馆只提供书籍阅读服务,而是增加了音乐创客空间、演播室、影音放映室等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另外针对不同人群文化服务需求,我们还要延长公共文化场馆开放时间,拓展线上服务。目前厦门市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已达82小时,位居全国图书馆前列。全市23家市区两级公共文化场馆也实现了错时、延时开放。线上文化服务方面,我市“数字文化馆联合网”已有远程辅导视频资源3029个、容量6786G;市图书馆推出“飞鸽传书”线上图书借阅服务,2020年外借图书达到4.5万册,2021年则达到8.5万册。
二是深化均衡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普遍均等、惠及全民。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同一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有尽有。
三是坚持开放发展,扩大社会参与。从2021年开始,我市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我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像闽南大剧院、嘉庚剧院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我市早在9年前就委托专业运营公司进行运营,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指导,让更多的基层文化设施更有活力。
四是促进融合发展,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功能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与教育融合发展、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把乡村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治理体系。
五是打造文化品牌。目前我市已经拥有了“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中国(厦门)漆画展、“品读厦门”、“书香鹭岛”“文化遗产IP应用大赛”等文化品牌,各区也打造了“一区一节”文化品牌,这些品牌接地气、入民心,为厦门建设艺术之城奠定了丰厚的基础。2022年起我们将着重打造“市民文化节”,全面展现城市文化和市民风采。
总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厦门正致力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加大文艺精品有效供给是一项重要任务。想请问黄碧珊局长,厦门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成效,除了您刚才提到的外,还有哪些?下一步有哪些推动计划?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为人民的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时代、扎根人民,精益求精开展艺术创作生产,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
一是在舞台艺术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剧目。如歌仔戏《侨批》、高甲戏《阿搭嫂》《大稻埕》、南音《文姬归汉》、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厦门故事》、音乐话剧《雁叫长空》、音乐剧《鼓浪如歌》、话剧《小城春秋》等,获得国家级奖项71项,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其中,高甲戏《大稻埕》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侨批》《鼓浪如歌》《文姬归汉》等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舞蹈《春会来》以总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大奖,实现福建省在该项目的历史性突破;高甲戏《阿搭嫂》入选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系厦门首部戏曲电影,预计2022年下半年在厦首映。
二是在重大文艺活动上,积极组织、参与各级各类大型综合性文艺演出活动,发挥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比如,策划举办了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厦门交响》音乐会、“永远跟党走”厦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踏浪高歌”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四十周年情景音诗画等重要演出活动,主题鲜明、反响热烈,唱响了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时代主旋律。
三是在文艺惠民上,坚持文艺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并通过互联网开展线上展演展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十年来,共开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7000多场次,现场观众满意度达90%以上。
接下来,我们将一方面用情用力讲好厦门故事。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重大主题策划精品创作,讲好厦门故事、福建故事、中国故事,创排和打磨提升歌仔戏《侨批》《高山情》、高甲戏《陈化成》、话剧《你知道我在》、南音《文姬归汉》、舞蹈诗《山海情缘》等一批舞台作品,努力推动厦门文艺作品不断攀登文艺高峰。另一方面用心用情开展文艺惠民。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景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开展“我们的中国梦”“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等主题文化惠民演出,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我市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请问李云丽二级巡视员,作为闽南文化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和“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支点城市,厦门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将有哪些举措?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在鼓浪屿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厦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指示,要求我们“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建立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做好保护好、活起来的工作: 在保护好方面:我们要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要素的保护修缮,完成八卦楼、嘉庚建筑、红砖建筑等一批重点文物的保护修缮。同时重视低级别文物的保护,2020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用三年时间、投资2.4亿元,对我市163处濒危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今年是三年集中修缮项目的收官之年,我们要高质量完成维修任务,同时抓紧对其它文物点进行排查,争取尽快启动第二批集中修缮工作,真正让我市的文化遗产留得住,保护好。
八卦楼(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在保护好方面,我们还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2021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探索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路,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本建设中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发掘机制,落实基本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的要求,让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古迹也得到有效保护。 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还要健全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体制机制。要牢固树立保护好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落实好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同时引导文物产权人和各责任主体履行文物保护义务,共同营造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珍爱文物、传承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总结推广思明区文物认领、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壮大我市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营造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要贯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强化文物的有效利用。主要思路是: 推动文物和旅游融合。我市是旅游大市,也是文化遗产保存非常丰富的城市,最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胡里山炮台在不动文物一根钉子的情况下,推出了“文保奇妙夜”大型灯光秀,既拉动了我市的夜经济,又彰显了炮台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被评选为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下一步,我们将对我市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拓展合理利用途径,助力文旅经济发展。 让文物活起来还要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我们正在研究出台促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强化土地供应保障、加大场馆扶持力度、扩大免费开放范围,鼓励全产业链发展、落实对口帮扶等方面,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我市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中,古建筑占了较大比例,为让这些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我们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也可利用这些文物建筑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实现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让文物活起来还要促进文物保护和科技融合,目前我市已经推出了“文物管家”小程序,依靠科技的力量,解决基层文物保护力量不足的问题。也通过将文物建筑纳入“雪亮工程”等方式,织牢了文物安全的防线。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力度,推动5G、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探索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方式,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6月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工信部接连发布重大利好的防疫政策,加上暑期来临,旅游业将可能迎来强势复苏。请问黄碧珊局长,作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厦门出台哪些举措来推动城市旅游业加快复苏发展?
答旅游业是受疫情影响和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其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复苏发展高度重视,密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厦门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全力推动旅游业加快复苏发展。
鹭江道(本报记者 黄嵘 摄)
一是积极援企纾困。疫情发生以来,针对旅游企业面临实际困难,我市先后出台旅游业纾困政策20多项,发放企业专项奖补资金6000多万元,暂退旅行社质保金9800余万元,为932家文旅企业提供对接平台助力融资贷款超过10亿元,对在岗从业人员发放稳岗补贴,努力稳就业稳市场主体。
二是出台拉动政策。出台促进文旅行业加快恢复发展、暑期旅游市场复苏发展等系列措施,落实限额以上住宿业单位增量奖励,开展节假日“住有补贴”“游有折扣”活动,在全国率先推出主要国有景区暑期全免费的优惠措施。加大对旅行社组织游客来厦的奖励力度,暑期期间,旅行社组织游客在限额以上宾馆饭店住宿的,由原来的每晚20—40元/间的标准,提升为每晚50元/间的标准给予奖励,做热暑期旅游市场,激发消费潜力。
三是扩大文旅宣传。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宣传”理念,开展“厦门潮旅生活”“厦门文旅消费季”等主题宣传,举办越夜越YOUNG旅游节、厦门影视潮旅节、厦门导游直播节等一系列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主题活动,发放文旅消费优惠券3500万元,拉抬旅游人气,提振消费信心。
四是促进转型升级。出台《厦门市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旅游企业转换动力源、研发新产品,拓展海洋旅游、夜间旅游、研学旅游、婚庆旅拍以及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等多元产品,满足市场新需求。着眼构建新型旅游产业生态圈,市区联动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大员招商,推动优质旅游资源进一步聚集,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吴君宁 摄影:黄少毅 封面图:林铭鸿
编辑:卢婷雯 值班主任:蔡萍萍
4.6级地震!福建网友:有震感!
独家整理推荐!厦门的夏天,就这么玩!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扫描二维码下载
厦门日报社App“潮前智媒”
轻松玩转黑科技
一键get最潮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