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搜第一!“今年好简单”?官方发布来了!

厦门日报社 / 厦门日报 2023-08-28


今天上午

高考首场科目

语文考试结束


高考作文迅速霸屏热搜

意料之中地“爆”



作文题引发了全国网友的讨论不少人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相对往年来说较“简单”



今年福建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不少网友觉得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实则不好立意

还有网友自嘲“故事是有力量的,我的作文是无力的”


今天下午

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解析



一起来看看

官方命题思路


(上下滑动阅读)


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语文作文试题共4道。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社会生活;考查高阶思维品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擎思想大旗,坚定理想信念。统筹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融入试题。一是直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原著原文;二是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讲话精神,如“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维能力”“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等。


立足学生生活,鼓励个性表达。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书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相当多,学生既能紧扣时代脉搏书写重大主题,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


精选思辨材料,提升思维品质。全国甲卷思辨型作文材料文字精到,启人深思,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现象,并凝练成鲜明的观点,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阅读写作关联,引导深度学习。新课标II卷是读写结合类新题型,根据本试卷其他模块的阅读材料,生发出相关写作话题或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之间转换,做到深入阅读、延伸思考、个性写作。


2023年高考四道作文试题合理布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学细悟笃行。试题精心选材、精心设问,题面简洁但意蕴丰富,启人深思,切实发挥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一起来看看

2023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报告——


试题内容: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时间”是这道写作试题材料的重要关键词,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安排时间、驾驭时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彰显。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与体验,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这是考生立意行文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


“技术”,是材料里的另一个关键词。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变量。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利用像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一些技术,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一些技术,如机器生产、交通工具,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让经历的时间变得更有质量。


材料中“时间的仆人”是个比喻,指在时间面前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因为依赖技术,生活变得机械、刻板,例如拘泥于时间计划表,忽略灵活性、自主性;受日程支配,疲于赶进度,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这的确是不少高中生的备考学习状态,在高中的最后阶段,触及这个话题并不敏感,有必要重新审视人面对时间的态度,“一张一弛”“博观约取”并不是奢侈的想法,是现实中很多好学生已有的学习品质。在知识获取的同时,适度地有一些“放空”的时间,在沉潜思考中去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学习的要义。


从材料中,考生可以提炼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梳理相应的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考生也可以围绕“技术、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思考技术给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还可以就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以及人掌控时间的方式方法等等进行阐释论证。当然也可以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记叙文;如有学生能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也在立意的范围之内。


这道作文题文字简洁,意蕴丰富,给考生写作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它不同于以前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了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简洁的导引文字推动学生自己去想象生活中的现象,形成明确观点或相对凝练的感受,并以记叙、抒情、议论等不同方式表达出来,避免面面俱到然而却浅尝辄止或简单罗列正反两面现象然而却没有主见的写作。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些高度综合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体现。“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考试与教学也就这样统一起来。


试题内容: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主题演讲。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分别出自上述两个讲话,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命题,揭示的道理却是普遍的,语言生动形象,蕴含着大智慧。


材料一,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不齿,终将被他人排斥。生动朴素的文字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启人深思。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的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构成了一组对话关系。材料一说的是不应怎样,材料二提供了行动思路。


学生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基础上,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是相当多的。熟悉政治、了解国际大事的同学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困境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在语文卷出现这道题,与政治卷中的作答是不一样的,“认识与思考”不是在讲立意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立意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前述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那些事实材料在心中涌现,得以筛选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少一些空泛议论,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立论才有依托,文章也才能真正打动人。


从材料字面回到生活与成长,也能写出很好的议论或记叙文章。如果学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返回“现场”,写活场景中的人与事,写透对材料的认识,这不只是考场上令人满意的作文答卷,也是学生对中学时代提交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总结,正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两则材料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如果学生能够从这两则材料出发,联想到更多的语用典型案例,阐释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普遍规律,也可谓独辟蹊径的好文章。


语文是立德树人的独特载体,其育人价值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这道写作试题所涉及的考查意图与目标,既是普遍的,也是个性的;既是抽象的,也是鲜活的;既是主题教育的,又是语言文字的。所谓“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要立得住,要对每则材料各自的观点、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有丰富的延展。寓思政于语文之中,以语文体现思政的道理,正是试题的初心。


试题内容: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远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秦汉以来,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春天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大多数考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各类故事的力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真切感受,因此本题题材范围很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


这个话题各类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自身文体优势的地方。考生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可以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也可以探讨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故事更有力量等问题。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本题审题难度不大,也体现了对考生的友好。


试题内容: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为避免写作受到阅读因素的制约,选择了关联相对浅显的语用材料。


作文试题,通过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材料所说的“自己的空间”,可以指现实中的空间,也可以指向虚拟的空间。“希望有”是一个意愿,值得肯定。青春期的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中面临着自我发展、青春友谊等各种困惑,也面临学习任务繁重、求学压力大等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一些稍显自我的情绪,让长辈担心,甚至被认为“谁也不爱”,这种定性反而可能会把青少年推向封闭的自我空间。而试题以“放松,沉淀,成长”定位,就是命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换位思考,是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所做出的善意表达,意在理解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作文试题呼应了这一要求。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己的空间”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是放松心情、安放心思、积蓄力量、为继续成长加油充电的地方,那里有自己的烦恼与愿望,以及朋友的友谊、社会的关切、未来的想象等等。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或就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立意行文,展示自己的成长故事;可以就为什么想有“自己的空间”倾诉心声,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对于我们想有“自己的空间”不必过虑,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以思考“自己的空间”的存在意义,比如通过自己的空间可以暂时得到放松,可以沉淀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想法,让自己得以更好成长;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性,避免只是从自身角度、单一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语言文字运用II中提到的戴耳机只是一种方式,这个信息起提示作用,考生可以由此联想到其他方式,如阅读、写日记、做剪报、独自跑步等,都能为青年营造一个自己的空间。


作文试题贴近考生实际,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空间”的意义内涵及相关问题,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建康成长。话题内容明确,选题立意简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与联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真如网友所说,真“简单”吗?

好的故事有啥含义,又要怎么写?

高一、高二语文作文教学有啥启示?



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邀请厦门两所名校的名师

为您解读


钟斌
厦门一中教师 (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新课标I卷作文以“好的故事”为情境,以 “你的联想和思考”为任务,写一篇启示类的作文。本质上就是要求考生思考“我”和祖国、民族、时代一同成长的关于“好的故事”的联想思考的议论性文章。


如何写好这个时代的“好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和联想呢?不妨从以下几点切入和分析:


1. 定性分析,概念界定:什么是“好的故事”


比如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圣贤英雄故事,富有时代气息的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形象的故事。所有传统历史文化中、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感人故事,包括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如以袁隆平、黄大年为代表的科技攻关英雄,以桂海潮、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英雄,以及那些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等。


2. 联想思考,多维说理:故事的力量表现在哪里?对“你”有何启示?


可以在创设具体情境角色,注重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的营造,谈谈“好故事”给你的启示,你听过见过哪些“好的故事”,他对我们学生、时代青年产生哪些正面影响和激励促进。考生可以写“好的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体现个人体验的情境要求,讨论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能量,体现当下社会时代生活的情境,这毕竟可能是命题者最大的初衷。


3. 联系实际,问题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该如何改变?


比如网络媒体中有些作品没有把握时代主旋律,就会淡忘甚至漠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就容易滑向调侃崇高、扭曲经典、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某些经典影视改编引起轩然大波可为例证;


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娱乐节目也时有出现。某些很好的故事讲得生硬不活泼等等,例如,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好的故事,应该将故事人物放在新时代语境中考验、淬炼。化事件为故事、化现实为艺术、化精神为形象,既尊重现实、尊重时代,又活灵活现、引人入胜,才能把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到人们心里去,感人至深、触动灵魂。


4. 自我校准,体现思辨。


讲好故事不是只能唱赞歌,“真话”本身也是好故事的组成。把“好故事”定义为只能赞美歌颂,可能导致“好”故事变为走样。好故事是“接地气”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真实而平凡的,不一定都是高大上的好故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命题以“主旋律”的弘扬改变了“名人开会、名言荟萃”的“小清新”盛行的文风,可以矫正 “穿鞋戴帽”的“无病呻吟”的写法,引导师生立足于波澜壮阔时代,关注“自我”与国家时代的命运,充分彰显了传统召唤和时代的需求,对中学作文教学和应考产生了巨大的正面的影响。


但是,不可否认,可能广大考生受到“价值导引”和“立意正确”的影响,命题对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不能很好地落实, “同质化表达”可能依然存在。作文要“小处”落笔,否则故事就容易空洞化、概念化、不接地气,论据素材就可能缺少打动心灵的丰富个性,缺乏鲜活灵动的生活气息。



卢珊
厦门双十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故事那春风化雨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感受者。中国的故事一代一代口耳相传讲给我们听,如今这一代青年长成了,他们又是新一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然而他们就不仅要讲给自己的晚辈听,还要讲给后来人听,讲给全世界听。


本则材料的命题风格沿袭了今年四省联考作文材料的风格,材料简短扼要,关键词数量精简,任务指令和对话情境以及文体限制都弱化了,更考察学生对一个概念一个对象的展开阐发能力。


考完之后,考生普遍反应说主题不陌生,能够迅速审题,抓取关键词“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都可以形成文章,而且材料对于思路的展开提示比较友好,让大家都能有话说。


对于文体的限制减少,全国四套卷对于文体的要求都是“请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这也就意味着各种文体都可以兼容,那么如果考生可以结合自己成长中的经历写作一篇记叙文,将故事陶冶心性、增长智慧的力量呈现出来,也同样能够形成一篇佳作。


本则材料中将“好的故事”的作用分为立德、启智、交流三个方面,并且用“可以……可以……”的句式提示考生结合个体层面和民族层面拓宽写作格局。最后用一个省略号,又提示了继续思考的空间。


所以,材料重点在于“故事的力量”或者进一步说“好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点对于个体和民族层面都能够展开阐述。


基于“个体意识”,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故事对青年的影响力量,再结合“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我们也要认识到“好故事的力量”最终是要为“讲好故事”服务的。青年即将成年,这些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考生,就要从爱听故事的孩子,成长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甚至是新时代新故事的创作者。


因此在材料的提示下,考生可以结合什么是好故事,好故事的力量是什么,要讲好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等层次纵向展开思路。再利用个体命运和民族形象横向丰富扩充,就能够形成一篇较为理想的考场作文。


如果需要进一步展开思考,还可以考虑以下这些角度:


1. 为什么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光是埋头苦干不行吗?


现实情况下,我国一直面对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而好的故事能够用事实说服人,用形象打动人,用情感感染人,用道理影响人。讲故事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能增加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轻松活泼的故事可以摆脱抽象和枯燥,吸引人们的兴趣,让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故事中衍生的知识和道理也往往更容易被记住。


2. 仅有故事足够吗,好故事的基础是什么?


话语的底气来自于实践,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的成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人民能够做好事,才有了讲好故事的底气。故事如果失去承载的“道”和灵魂,再丰富的形式和技巧也无法产生好的效果。所以只有故事当然也是不行的。


3. 除了做好一位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作为一代青年,不仅是接续奋斗的一代人,更是开拓创新的一辈人,那么我们不仅要做讲故事的人,还要做写故事、创造故事的人。故事总是过去,新事还在发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那么

高一、高二年学生要关注啥?




高考落幕之时就是新一届高三启程之日,从今年的考察方向看,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关注时代、关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培养青年的主人翁意识,是不变的主题,因此要结合自身,不断关注现实,培养思考现实的能力。不能只是将“讲好中国故事”这样的表达当做一句素材积累,如果不深入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在考场上必然会言之无物,凌空蹈虚。
同时,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还需要有思辨的头脑,有阐发的能力,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才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和800字的有限空间之内精炼又充分地表达个性化的思考。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佘峥 综合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编辑:杨欣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崔永辉调研新经济企业发展情况

刚刚!高考作文题出炉!加油,少年的你!

刚刚,大雨倾盆!紧急预警!高考期间要格外注意!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