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年,大变化!生活在厦门这个区的人,有福了!

厦门日报社 / 厦门日报 2023-12-25




开栏的话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厦门调研,提出了“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2003年10月19日,翔安区正式挂牌成立。


新区20周年。这是激情燃烧的20年,更是创新奋进的20年,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跨岛发展”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实景。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翔安区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逐梦谱写精彩篇章。如今,厦门东部这片412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从建区时的22.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87.14亿元,增长39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5.73亿元增长到1786.9亿元,增长68倍;财政总收入从1.17亿元增长到98.43亿元,增长83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4.36亿元增长到865.06亿元,增长197倍,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


厦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坐落在翔安新城片区内,从岛内开车走翔安大桥就能直达。(本报记者 黄嵘摄)

感恩奋进勇争先,壮阔征程更向前。今天,作为跨岛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20岁的翔安已经蝶变成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成为厦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去年,翔安区还入围“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获评“全国2022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区”。


长风浩荡,逐浪前行;青春翔安,勇立潮头。站在20年的新起点上,翔安区将紧紧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勇立潮头、勇毅前行,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翔安更大贡献。


从今天开始

我们将以

“业翔”“城新”“民安”三个篇章

回顾翔安这20年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今天推出“民安篇”





民之所望,即是政之所向

秉持着“民生温度就是幸福刻度”的理念

翔安区用20年的努力与实践

让民生细节不断“升温”

用一条快速爬升的民生曲线

给出了温暖的答案


幸福翔安,居民安居乐业。图为居民在翔安大宅火龙果基地游玩留影。(翔安区 供图)


20年时间

教育、就业、保障、医疗、文化

五个方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网

稳稳托起了翔安居民的幸福生活

也正是这五块民生拼图

20年间拼出一幅最具幸福质感的新画卷

“民安”二字

有了最生动的现实注解


翔安的生活是一幅幅最具幸福质感的新画卷。图为香山花海中的笑容。(朱毅力 摄)





教育篇

又快又稳向前跑

翔安教育“弯道超车”





翔安教育集团的成立

是翔安全区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

一个标志性事件

集团隶属翔安区教育局

是全省首个区属公办普惠优质教育集团


翔安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规模化集约化办园优势,迅速把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建到家门口,惠及多个住宅小区、乡村社区和工业园区,实现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至今覆盖率为99.18%,在公办园就读的孩子达57.68%,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省、市水平,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的转变。












幼儿园里快乐的小朋友。(林木阳 摄)


而纵观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快速”“均衡”“特色”

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一组数据呈现了“快速”二字:全区各级幼儿园示范率从2016年的3.2%增长到2022年的55.4%,增长速度惊人,这体现了翔安区教育“弯道超车”的决心。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也是20年来翔安教育发展的显著变化

“高位嫁接”优质的教育资源

则是主要方法


翔安区主动对接“名校跨岛”“名师出岛”战略,目前已有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实验小学、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等6所岛内名校在翔落地;13所初中校均与市优质学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此外翔安区还积极引入厦门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市十一学校、福建教育学院等全国名校来翔办学,与福建幼高专、泉州幼高专等专业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办学。












如今的翔安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图为厦门实验小学翔安校区学生。(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如果把20年来翔安各所学校在各项体育赛事拿下的奖牌奖章奖状集合在一起,恐怕一个大屋子都不够——辖区学校的各类特色教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体育竞技、信息技术创新、人工智能等方面,都荣誉满满。


翔安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战略

如今“高端”与“优质”

正在成为翔安教育的新标签






就业篇

打好系列组合拳

托起“稳稳的幸福”





明旋住在大嶝双沪社区,在社区手工加工点上班成了她的稳定收入来源。“上班很近,随时能照顾到家里。”她说,更早的时候是帮着丈夫在海里养鱼,海域退养之后就在家接散活,直到2021年又在家门口就业了——虽然都是在家门口,但是完成了“上岸”的蜕变。


翔安经历了20年的大开发与大建设

如何解决被征地农民、

海域退养渔民的转产就业问题?

翔安区引导各镇(街)

设立社区手工加工点

正是其中一个举措


还有一系列措施

为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护航”


在政策层面上,从“新民生十五条”到2021年6月份出台的《翔安区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转产就业工作的扶持措施(试行)》等,惠民政策近30条,对农渔民民生保障政策实现全覆盖;


在帮扶举措上,除了推动家门口就业,还推进“送岗位上门”——征拆、退养工作开展到哪里,转产就业就重点覆盖到哪里;


同时“送帮扶上门”,针对重点的五类困难群体实行入户走访和就业帮扶,实现应就尽就。












招聘会开进彭厝社区里,开到居民的家门口。(林木阳 摄)


翔安区还通过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打好一系列稳就业“组合拳”


从政策体系的建立上看——翔安区结合区情实际,先升级促进转产就业的“民生十五条”为“新民生十五条”,又制定出台《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的若干措施》,形成符合翔安实际的就业“168”体系。


从具体行动的推进上看——翔安区通过“三加三送”即“政策+对策”“就业+创业”“输血+造血”,同时送就业岗位、送理财产品、送法律服务,积极探索“5110”就业帮扶机制;整合民生帮扶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通过组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社区招聘、微信推荐、网络公布、招聘进校、鼓励校企合作等方式广泛开展招聘求职活动;还及时兑现各项惠民惠企补贴,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渔民、失业人员等各类重点群体更加充分就业,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


针对18到35岁的群体,除了扶持创业的一系列举措,翔安区还通过举行创业大赛、创业评选、设置创业点等多种方式,更为直接地引导、鼓励年轻人积极创业;针对35到60岁的群体,一方面引导参保、鼓励参与培训;另一方面整合手工加工、公益性岗位以及乡村游等在地三产的岗位需求,更精准推送和对接。















保障篇

四个“有”字

保障翔安人的一生





今年3月,内厝镇后田、墩后这两个自然村正式开办“颐年堂”,它们为村里多名7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和晚餐。截至目前,内厝镇内莲塘村、后垵村、新垵村、鸿山村、后田村、花枞村、墩后村7家“颐年堂”已相继启动运营。颐年堂的连续开办,是翔安区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保障老人权益的一个缩影。


“颐年堂”内幸福满满,其乐融融。(内厝镇 供图)


其实

翔安区用四个“有”字

串联起翔安人的一生:

少有所学、青有所创

壮有所用、老有所养

这也生动地呈现了“保障”二字

是如何贯穿他们的一生


18岁以下的孩子,有教育基金会进行扶持和奖励;60岁以上老年居民,提供养老保险及各种养老产业支持。翔安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熟,为翔安人的基础生活加了一道“保险”。


这个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是翔安区修订出台的《翔安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补助规定》——它对全区16至59周岁城乡居民参保个人实行参保最低缴费补助,推动被征地农民、海域退养渔民等人员参保,及时兑现困难群众社保兜底政策。最直观的数据变化是: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已经由2010年7月的200元提高到2022年1月的330元。


失业保险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4年到2022年,翔安区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2.65亿元;此外还发放工伤保险一次性待遇16699笔,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及专项费用3.56亿元。












在日常生活中

翔安人也感受到越来越好的服务


翔安区全面推进“15分钟便民服务圈”特色品牌建设,按“镇街+片区+社区”模式推进基层站点改革;公共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使“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全面落实。















医疗篇

卫生院所大医院“一盘棋”

构筑健康防火墙





李阿姨突然发病紧急送市第五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绿色通道随即开启,紧急手术后,李阿姨经系统治疗,左侧偏瘫肢体完全恢复正常,康复出院。案例背后是医院水平的提升——市第五医院卒中中心实现DNT(患者从入院到治疗的时间)中位数36分钟,比国家标准的60分钟缩短了24分钟,极大减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20年前,翔安居民会觉得

看病要进岛去大医院

如今,“家门口”的大医院

就让人放心


翔安以分级诊疗为原则,不断优化医疗资源供给,逐步形成了“2+5+N”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即 2 家公立三级综合医院、5 家服务基层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 家村居卫生所及 186 家社会医疗机构。辖区内的大医院与卫生院所以“一盘棋”的姿态联结在一起,构筑起了居民健康的防火墙。












翔安居民享受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图为志愿者在厦门市第五医院服务。(唐光峰 摄)


全区优质医疗资源

实现南北双向辐射

以市第五医院、厦大附属翔安医院

为强点带动区域面

形成医疗资源双向优势发展的服务体系


其中市第五医院连续多年跻身“省单医院(省会市属、计划单列市综合医院)100 强”“智慧医院 HIC100 强”行列;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是截至2023年全市唯一一家拥有人体肝脏移植、肾脏移植执业资质的医院,也是唯一一家常态化开展航空紧急医学救援的医院。


此外,翔安区还加大优质资源引进,推动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翔安院区项目落户翔安新城。












翔安医院。(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基层医疗方面


区域医疗联合体实现全覆盖,以市第五医院为指导医院,选派专家挂职基层医疗机构,全方位联系并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质升级;全区 5 家基层医疗机构均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马巷卫生院、内厝卫生院成功建设基层胸痛救治单元;新店卫生院、内厝卫生院和大嶝卫生院与厦大附属翔安医院合作成立“全科医学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翔安区还拓展完善

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包括推动托育机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母婴室覆盖面;推动适龄在校女生 HPV 疫苗免费接种;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远程会诊、分级诊疗、基层医疗机构和市第五医院建设起联合诊疗机制,打造“15分钟医疗健康服务圈”。















文化篇

书香滋养城区文明

文化传承再添底蕴





2003年翔安区初设,偌大辖区内竟没有一个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募集来的书只能寄放在新店中学。2012年翔安区图书馆独立建制。翔安区图书馆馆长张胜峰把这座图书馆视作一颗珍贵的种子。


如今这颗种子

长成大树并开枝散叶

翔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网络

已初步形成


翔安区以“学校(社区)+片区”的模式建设片区联网分馆,在区级、镇(街)、村(居)三级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增设介于镇(街)和村(居)之间的片区联网分馆,定位为“建在厝边的图书馆”,形成区级图书馆、镇(街)图书馆、片区联网分馆、基层服务点四级图书馆服务体系,扩大有效覆盖面。“翔安区比较大,需要一个足够密集的网络来覆盖。这样才能有效破解区图书馆服务半径过大、偏远居民借书难的问题。”张胜峰说。












国贸学原邻里书屋里,一对母女共读图书。(邵凌丰 摄)


2012年以来,翔安区图书馆一次又一次走进学校、社区、乡村,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推广“全民阅读”;同时,以“互联网+”建设智慧图书馆,开发图书馆App、微信微官网,2021年更是整合区文旅体单位资源,开发建设“翔安旅图”融文旅综合服务平台;还有“爱心运书队”将书香传递到山乡……就在几天前,全省文旅融合试点工作总结推广暨全省公共图书馆馆长培训班在翔安举办,会上将“翔安模式”作为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邵凌丰 曾嫣艳 通讯员:叶晓菲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臧某宏(男,25岁),刑拘!


知名巨头宣布:大裁员!


太惨!2岁女童小区内遭烈犬撕咬!当地警方通报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