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瑞雪 | 为什么孩子见到陌生人会躲起来?

2016-10-25 孙瑞雪 爱和自由




准许儿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 再比如说情绪。我们中国人的情绪大多处在童年期,很容易把握不住。我们在看电视连续剧的时候,很明显的看到中国人的情绪。成人有情绪的时候乱宣泄,大人彼此之间说话吵架,转身也会对着儿童火冒三丈,这都是我们童年的情绪没有发展好,我们自己内在的调节能力不够,把握不住自己的情绪。


  • 有家长说,我的孩子一哭我就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多爸爸妈妈很害怕孩子哭,如果你认识到那只是孩子的情绪,你准许他哭,只是坐在旁边陪伴他,等他哭完了,你再问他发生了什么就可以了。但是因为我们不准许孩子有情绪,不准许孩子熟悉自己的情绪,不准许孩子的情绪被表达出来,所以我们的情绪都比较原始。这种原始的情绪等我们长大了以后,就会变成一种道德上的问题,同时也会变成一种关系上的问题,我们都没有办法去面对自己的情绪,都成了情绪的奴隶了。这个原因就是,在头六年的时候,没有准许我们的孩子有情绪。


  • 所以我们的方法就是,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准许孩子哭,没有关系,哭吧,爸爸妈妈就在旁边陪着。情绪是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特质。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被赋予的,就是这样被造就的,就是以这样的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


  • 儿童之所以没有这么多的心理创伤,就是透过哭把里边的东西给释放出来了,所以儿童才能不断地成长。


  • 大人已经不会哭了,事实上哭是一种疗愈。所以我们要准许孩子哭,并为情绪命名,例如:你刚才看上去非常愤怒,非常的悲伤,你能不能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你的情绪在表达什么?这样慢慢地,孩子对自己的情绪非常的熟悉了,孩子就能知道,情绪的后面究竟是什么。


  • 面对孩子情绪的步骤非常简单,就三步——第一步:容许孩子有情绪,容许孩子哭;第二步:给情绪命名;第三步:了解情绪背后的真相,让孩子把那个情绪说出来,这时候情绪就会变得好很多。


  • 让孩子从小能够认知自己的情绪,拥有自己的情绪,跟自己的情绪共处,就像我们想发展孩子的智能一样,经常指着告诉孩子,这是鼻子,这是眼睛,这是耳朵,这是苹果。我们在对待情绪上也是这样,为孩子的情绪命名:你悲伤了,你很生气,你很伤感,你很失落,你很愤怒,你很高兴,你很喜悦等等,当你让孩子认识到这些情绪的时候,孩子就会慢慢地熟悉自己生命的这一部分,就像熟悉一条街道,熟悉了一个商场一样,孩子就能在情绪的世界里自由地行走,也能够把握这个情绪。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26r6cme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准许儿童做自己感觉的主人


  • 感觉也是这样,我们常常能看到,当孩子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说话,会站到那里看,但大多数成人会急着让孩子表达,急着让孩子说。我们不给孩子的内在一段时间,让孩子慢慢完成那段感觉。可是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往往我们就把孩子感觉的过程破坏了。


  • 我们看到很多孩子见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就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慢慢地感觉那个陌生的人带给他的感受,感受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才会从妈妈的后面出来,那个过程才完成。我们大多数成人特别着急,更是特别愿意替代孩子,你赶快给阿姨问好,你看那是什么?你是知道的……这一刻我们也在破坏儿童的感觉。就像我们看演出、芭蕾舞剧、音乐会一样,有些妈妈一边看一边不断地给孩子解释,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但我们不知道,有些美妙的东西是不能用语言解释的,是需要孩子透过自己的感觉感受的。只要你不破坏他的感觉,儿童便会用肢体去表达。就像当芭蕾舞剧结束之后,有的孩子从剧场出来时,会垫着脚尖走路,会伸腿,会模仿芭蕾舞演员舞蹈的美感,这一过程是内在感受后而呈现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如果成人在旁边不断地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话,就把孩子对那个事物的美妙的感觉破坏掉了。


  • 当孩子把最初的感觉,比如说对一个物体的平衡感,方位感,结构感……都感觉到了,再到心理感觉,精神感觉,等我们感觉到最后的精神感觉后,感觉的系统就被发展好了,等我们再发展好了认知的时候,就到了智能发展的时候了。我们就能用智能,把我们感觉到的东西描述出来,解释出来。我们没有必要把任何一样东西提前,就像我们一定是先怀孕才生孩子,不是生完孩子才怀孕。这个先后的秩序不能被破坏,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被造就的,我们要尊重自然的法则,对法则的尊重就意味着保护了儿童。大自然之手是充满爱的妙笔之神的手。


  • 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东西已经被设定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揭开这个秘密,让生命在他的早期能够特别好的发展,尤其是头六年。头六年是建构生命的六年,当然后六年也很重要,也就是说生命的头12年,基本上是自我建构的时期,是建构生命、创造生命的时期,不是学知识的时期。等到中学、大学再来学习知识也不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40vlth3k&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语音版

文字来源《让生命走向完整》大型公益微课


相关阅读:


微课回顾 | 孙瑞雪老师讲《让生命走向完整》1

微课回顾 | 孙瑞雪老师讲《让生命走向完整》2

微课回顾 | 孙瑞雪老师讲敏感期(录音+文字合集)

微课回顾 | 孙瑞雪老师答疑(录音+文字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