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徽因:无论爱情还是事业,我都清楚自己该要什么

慈怀兹心 慈怀读书会 2022-10-01



慈怀君说

 

她,出生于清朝末年,家世优渥,嫁得良人,一辈子所求皆有结果,羡慕喜欢她的人太多太多。

 

她身上的标签同样很多,建筑学家、诗人、作家都不足以真正概括她这一生。

 

从某方面来说,她的才情堪比林黛玉,敏感而自恋,对诗词有一种天然的张力。她的为人处世又仿佛王宝钗,热情积极,相处过的朋友几乎都被她的周到而打动。

 

她就是林徽因,惊人的美貌与不凡的才情,良好的修养和学识,注定了她是一个从灵魂散发香气的女子。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念念不忘朗诵


于己目标明确,行动笃定

林徽因是家族长女,她出生时,父母已经结婚8年,但关系不好。
 
父亲留过学,见识开阔,观念先进,而她母亲出生一个小商人家庭,不识字,也不擅长持家。虽然她备受宠爱,可还是没能改变母亲的处境。不久后,父亲又娶了一门,林徽因的母亲更加孤单。
 
大约从小就见识过母亲因为没有文化而遭受的轻视,林徽因深深懂得,女人最大的资本是什么。
 
12岁那年,一家人随父亲来到北京,林徽因进入英国教会办培华女中读书,学到了一口流利的英文。
 
16岁时,林徽因跟着父亲一起去欧洲。旅行前夕,父亲写信告诉她此行的目的:第一是为开阔眼界,培养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识与能力。第二是让她跟在父亲身边学习。第三为暂时远离家庭的烦恼。
 
当然,林徽因也没辜负父亲的厚爱,考入了伦敦一所中学暂读,并受到邻居影响,爱上建筑这门学科。
 
这年11月,林徽因认识了徐志摩。作为父亲的好友,徐志摩常常上门来跟父亲谈论学问,林徽因自然听得十分入迷,渐渐对这个博学多识青年才俊有了一些好感。
 
关于与徐志摩的感情,坊间传闻很多。据梁从诫在《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中提到,“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般的热情对母亲表示倾心的时候,母亲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感情。”
 
其实,林徽因在欧洲只住了短暂的一年,第二年就回国了,她与徐志摩的相处时间并不长。
 
我个人认为,更多是一种少女懵懂的倾慕。
 
此后,林徽因依然在北京读书,开始与梁思成来往密切。
 
有一次,梁思成摔伤了腿,林徽因便经常到医院去照顾他,两个人谈天说地,她不像一般女性那般拘束,这让梁思成母亲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1924年,两个人一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梁思成读建筑系。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入了美术系,但选修的都是建筑系课程。
 
第二年,林徽因父亲在战乱中去世,梁家便主动担起了照顾林徽因的责任,两个年轻人的心也越来越近。
 
林徽因一直是个理智而冷静的人,幼年父母之间的复杂感情,加上广阔的游历,她骨子里有着真正的坚强和果敢。
 
所以,她才会努力读书,想要在建筑事业上做出一番成绩。
 
一个女子最好的样子,不是被动等待,迷糊单纯,而是清楚自己要什么,并懂得舍弃,敢于努力争取。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雪野的人物故事会”

做事至情至性,做人至真至美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那段时间,林徽因的超强觉知力让她终于获得了认可,成功转入建筑系。
 
有老师曾评价她说,林徽因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之后,林徽因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专业学习了半年舞台美术设计。
 
多方的学习,让林徽因愈发成熟起来,关于建筑她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觉知,这也为她后来立志保护中国古建筑打下了根基。
 
1928年3月,林徽因跟梁思成来到加拿大渥太华,拜望梁思成的姐夫,就在这里举行了婚礼。
 
此后,两个人一边在欧洲考察建筑,同时亦算度蜜月,当年8月回到国内,去了东北大学筹办建筑系。
 
东北的寒冷天气,对体质柔弱的林徽因是极为不利的。两年后,她查出肺病,回到了北京,在香山疗养。这段安静的时光,促使了林徽因诗性的迸发。
 
初次做母亲的快乐,清净幽深的环境,还有众多的朋友们,使林徽因感到欣悦和快乐,有感而发地写了一些诗,最著名的便是那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写给她儿子的。
 
在诗歌方面,林徽因的确受到徐志摩很多影响。曲调婉约清丽,情感真挚柔软,这一点本质上与林徽因性格也无不关系。
 
虽然骨子里有着大女人般的敢拼敢闯,但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这种敏感细腻是天生的。
 
她笔下的诗,大多是一种单纯的情感抒发,美丽而肆意,恰如她真人一般。
 
在这首《仍然》中她写道: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我却仍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寥寥几句话,便写出了内心的执拗。
 
在文学创作上,林徽因的小说和散文都比较有新意,还有剧本和译作的评价都很不错。
 
这段时期,是林徽因人生最美丽的时刻,大家自发地来到他们家里谈天说地,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于是,便有了林徽因跟冰心的一段谈资,这事究竟真相如何,其实并不影响林徽因。
 
于林徽因来说,她只是用本心待人,至于他人如何评论并不重要。
 
这种通透和大气,甚至微微的自恋伴随林徽因一生,多年后,哪怕环境困苦不堪,她依然保有一颗最纯粹的心。
 
相传,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据说要打到身边来了,儿时的梁从诫问她会做何种选择。
 
林徽因拉着儿子的手回答说,“真要到了那时,恐怕就顾不得你了。”
 
有着如此气节和大义的林徽因,从始至终至情至性,更是一生坦荡真实。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雪野的人物故事会”

于事业,热爱与执着并存

从1930年到抗日战争前,林徽因一直跟梁思成在外寻找古建筑资料,他们跑遍了浙江、河北、山西、山东等多个县市查找资料。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很多地方只能靠双腿徒步去走,条件极为艰苦。但林徽因丝毫没有大小姐脾气,而是一步步亲自去做到。
 
之所以选择大量深入地考察,是因为,梁启超曾经寄了一本宋代的古建筑书籍《营造法式》到美国,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犹如天书。由此,就萌生要亲自测量探寻祖国古建筑的秘密。
 
这段时期,夫妻两人在考察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梁思成的绘图技术一流,而林徽因的缜密、对艺术的激情与之互相融合,两个人合作发表了许多建筑学著作。
 
那一年6月,两人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寻觅传闻已久的一座古庙,找了快半个月,终于寻到了。
 
林徽因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亲自爬上大梁,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尘土中和臭虫中,摸索着测量。又靠她敏锐的双眼,发现了大梁下面的一行小字,证明了建筑的年份。
 
这一次考察收获颇丰,后来确认这座庙是建于唐代的佛光寺。
 
当他们从大山里走出来,“七七事件”打响了。两人回到北京后,收藏了一些建筑学资料后,便来到了云南。
 
此后长达8年时间,林徽因一直住在偏远的西南地区,一边是战乱,一边还要抽空整理各种建筑资料。
 
为了尽快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册,林徽因帮梁思成做了很多工作。但随着他们搬到四川宜宾后,林徽因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卧病在床。
 
据梁从诫回忆说,林徽因白天坐在床上查阅典籍,给各种资料修改润色,到了晚上,就一个孤独地在床上咳嗽辗转。
 
1946年8月,林徽因一家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
 
此后,体弱的林徽因虽然没有正式入职,但接受了清华大学的校外设计任务。同时,她依然坚持文学创作。
 
随着北平的解放,林徽因应邀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同时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担当了北京市相关职务。
 
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古建筑的热爱,促使林徽因做了很多不俗的成绩,带头设计了国徽,还共同撰写、翻译了一些建筑学书籍和文章。
 
但因为和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在古建筑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林徽因在会上与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后,病情急剧恶化,她一度甚至拒绝吃药。
 
两年后,51岁的林徽因病逝,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雪野的人物故事会”

不断修炼,塑造灵魂的香气
 
纵观林徽因这一生,用灿烂辉煌来形容并不过分。
 
丰富见识与胆量,铸就了她强大的内心和澄明的心胸,所以,不管遇到何种境况,她从不胆怯和犹豫。
 
这种宽广的眼界和坚韧的意志,使得她在确定目标和一贯的行动中,坚定有力,由此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从她身上,能看到一个女人最好的样子,才情与美貌并存当然是上天的厚爱,但依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不断超越和完善。
 
女人想要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最好的路,是修炼自我。美貌会消失,才情会退却,只有真正做出的成绩,才能让你光彩夺目。

*作者:梁小小。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人生因为看见而相信,
在这里看见千百种活法。
总有一个人会点亮你的人生。

点击阅读原文,享受慈怀粉丝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