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施琪嘉曾说:“没有没有创伤的人生,只有没有创伤的结果”。每个人都经历过或大或小的创伤。有些人受过创伤仍能积极乐观,善待他人,有些人却被困在了过去,变得孤僻冷漠、暴躁易怒。今天兹心给你分享的这本书《你经历了什么》,通过作者奥普拉·温弗瑞与布鲁斯·D.佩里的十次深度对话和真实案例,告诉我们过去的创伤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在乃至未来,想要疗愈创伤,就要先学会了解过去的经历。这本书荣获《纽约时报》畅销书第1名,并持续位列心理学榜前列。作者奥普拉童年时期遭遇诸多不幸,后来通过主持《奥普拉脱口秀》启迪鼓舞了数百万曾经受过创伤的人。布鲁斯·D.佩里曾因妻子被害而陷入长期的痛苦中,后来他专注研究儿童心理,帮助治疗有过心理创伤的儿童。今天兹心就带领大家一起翻开这本书,一起探讨如何应对过去经历带给我们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中,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对事物的理解,都隐藏着过去的经历体验。14岁的赛缪尔面对新老师时,总会表现得焦虑不安,甚至多次攻击老师,需要校方用强制手段才能制止,这让老师和赛缪尔都感到沮丧。后来作者佩里医生发现,新老师使用的止汗露的气味,容易唤醒赛缪尔小时候被父亲拳打脚踢的记忆。对此,新老师更换了无香的止汗露。当引起赛缪尔痛苦的刺激源消失以后,他和新老师相处得非常舒坦,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佩里医生说:“我们要尊重过往经历的力量,它决定了我们当前的功能状态。”过往的创伤会不断地积累到我们潜意识里面,影响着我们对世界、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兹心认为,我们只有了解过去经历了什么,才知道道哪类场景、哪种气味、哪种声音成为了我们心中一碰就疼的刺。只有正确处理这些刺,才能与过去的创伤分离。美国经典电影《心灵捕手》中,少年威尔从小就有过人的数学天赋,但因被父母抛弃,被寄宿家庭虐待,变得怯弱、自卑、不务正业。对此,心理医生桑恩与威尔进行了多次深度对话,发现威尔将童年的不幸归于自己的错,将内心封闭起来,因害怕被抛弃而主动逃避。正因为这句话,威尔放下了对自己的责备,开始敞开心扉,直面创伤,勇敢地追寻美好生活。这让兹心想起一句话:“我愿意感受伤痛,当我允许自己伤痛时,疗愈就开始了。”有些伤痛不去揭开则无法发现真正的病因,只有正视创伤,接受它、审视它、剖析它,才能开始治疗并对症下药,继而更好地做出改变。乔布斯曾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在生活中,我们容易在意他人的想法,为了获得别人的肯定而委屈自己,失去自己的节奏。本书作者奥普拉小时候经常因打破杯子、弄脏衣服等小事遭到外祖母的打骂。为了避免被指责打骂,奥普拉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她会为了不断地满足别人的要求消耗自己的能量,无视自己的身心健康。直到她感觉自己身体快要垮掉时,她意识到这样下去,只会让自己的压力过大到精神崩溃。为此,她决定好好调整自己,尝试拒绝他人的要求,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她将每周日作为自己的私人时间,好好亲近大自然,认真观察花草树木。就这样放松了心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律,活得更加舒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必活成他人想要的样子,而是应该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演员陈坤小时候父母离异,从小跟着外婆和母亲一起生活。父爱的缺失、物质的贫乏、他人的排挤让他变得自卑、孤僻。即使后来成名,依然很不自信,对待名利惶恐不安,甚至患上抑郁症。
后来,他开始打坐觉察自己的内心,行走在大自然中提升内心的力量,通过打坐行走他摆脱了抑郁症,做着自己认为快乐的事情,享受着当下的状态。兹心认为,当我们在意他人想法时,更容易被痛苦裹挟。而活出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帮助我们减缓焦虑,摆脱压力和负能量,让我们看到世界更温暖美好的一面。当我们对过去的不幸耿耿于怀,那只会被过去不断纠缠,沉溺在痛苦之中。书中提到,私生女的奥普拉出生以后并不受家人的欢迎,从小被母亲冷漠对待,只能睡在门廊里,嘈杂的环境让年幼的她担惊受怕,心里充满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严重缺乏母爱的她,即使长大以后也未能与母亲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相处。直到母亲即将离世,一首歌曲为她们创造了沟通的契机。她们聊生活、梦想,聊到母亲怀孕时无助害怕的心理状态,奥普拉才感受到母亲当时的脆弱彷徨,学会理解和原谅母亲,缓解了母亲对她的愧疚感。阿萨吉奥利说过:“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也许我们曾被别人伤害,但过去已无法改变,不断纠缠只会重复痛苦。只有学会宽恕别人,才能放过自己。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年轻时因未婚妻艾丽尔悔婚,遭到羞辱而逃离小镇。30年后,他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思想家、文学家。当他回到家乡后被问是否还怨恨艾丽尔,他回答道“如果有怨恨,那也是三十年前的事儿,如果这些年我一直对她有怨恨,那我岂不是在怨恨中生活了三十年,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因他人的伤害就一直活在怨恨中,别人的生活并不会因此有什么不同,反而我们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乱麻、痛苦不堪。王尔德曾说:“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一些事。因为一个人,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
兹心觉得,我们抱着过去的不幸、他人的错误不放,只是画地为牢,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想要走出过去,我们应该学会心平气和与他人对话,从不同视角理解他人,多留意他人美好的一面,宽恕他人、宽恕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关注当下和拥抱未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一幕:某天想找人倾诉心事,奈何身边没有一个人,看着常用的社交软件,也无人倾诉。现在的社会,互联网发达,生活节奏加快,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往往就是通过电子设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但这种互动并不能促进人际关系质量和深度。就如佩里医生在书中说:“这种关系贫困意味着我们真正遭受压力时,缓冲能力会更弱。”这种贫困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缺少他人支持,导致我们在遇到生活的难题时不知所措。此时如果我们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只会越来越焦虑、空虚、抑郁。书中有个案例,有一个女孩因被家人忽视,性格变得很孤僻,在幼儿园里经常躲避与老师的交流。后来,小女孩尝试做出改变。她在一次活动上主动举手寻求帮助,但老师没有给到及时的关注和回应,导致小女孩心里产生“我不重要”的想法,变得越来越悲观,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寻求帮助。中断的人际关系,导致我们感受不到他人的关爱,无法获得归属感;而积极的人际交往,缓解了我们的孤独、焦虑,让我们更快地走出阴霾。兹心想起一个女孩陆璐,在初三时曾因肥胖、长痘遭到同学的冷暴力,一直处于抑郁状态。直到高二那年,她偶然加入了学校社团,同学们的关心、照顾,让她感受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她变得越来越自信,更积极地投身到社团活动中,从而疗愈了自我。兹心认为,我们多与他人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利于加强我们和他人真正且持久的联系,让我们感受到了归属感和爱护,更好地进行自我疗愈。书中提到:“痛苦不会凭空消失,时间也不会冲淡一切。”兹心认为,每个人都是人生的主宰,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愿每个受过创伤的人都敢于直面过去,与过去和解,享受当下,期待美好,勇敢地活出自我。*解读:若水,愿你能透过我的字里行间,变得有点不一样。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投稿请在后台回复“阅读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