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湖大!

新闻中心 湖北大学 2021-10-24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建国之初的百废俱兴

到如今的繁荣富强

每一位中国人都为之骄傲

明天,湖北大学也将迎来88岁生日

在沙湖之滨,湖北大学历经战乱

风雨兼程88载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湖北大学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峥嵘岁月

20世纪初,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处境,国家积贫积弱,民生凋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主张教育救国,以济时艰。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为了发展本省乡村教育,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武昌武胜门外宝积庵农场。这就是湖北大学的前身。

教育部关于省立教育学院成立的指令

1931年,教育部核准了学校报请事项,并令改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当年秋季开始招生,黄建中先生任第一任院长。彼时的湖北大学,四周被农田和芦苇荡包围,仅两栋二层楼房作为校舍,建校前五年,总共聘请专任教员34人,总共只招收了200余名学生。

图为黄建中先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1935年6月, 蒋介石政府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同年12月17日,包括我校在内的武汉50多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代表集会正式成立“武汉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开展护校斗争。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校门(武昌宝积庵)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全景

尽管国民党当局阻挠、破坏、镇压一二九运动,我院学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运动的前列,在学校的历史上谱写了抗日救亡、不畏强权的光辉一页。1936年7月,学院受到当局的压迫,无奈停学,同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941年,抗战正处于僵持阶段,国难当头,西迁至恩施的湖北省政府决定建起省立四所学院。学院于恩施五峰山复校,办学条件及其艰苦,一方面借用旧厂房,一方面就地取材用杉树皮、木架临时基建教室凑合开学上课。时任教育厅厅长的张伯瑾先生兼任院长,后又从西南联大请来陈友松先生担任专职院长。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位于恩施校区全景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校园一角(恩施)

1944年春,在陈友松和李四光先生四处奔走支持下,教育部采纳各方建议,命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汪奠基先生任院长。(这就是湖北大学与李四光先生的渊源,如今资源环境学院门口,李四光先生雕像矗立于飘香的桂花林中)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当局从一己私利出发,强行将学校迁至江陵,后迁至沙市。在沙市,校园内修了一栋两层楼房,汪奠基院长题名为“习坎楼”,寓习于坎坷之意。如今湖北大学精神—“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习坎”精神就发源于此。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迁校沙市

位于沙市的“习坎楼”

1948年,经过全院师生抗命请愿斗争,学院终于迁归武汉,在汉口唐家墩市一中和中山大道汉光中学开始了新的办学历程。不久后,又迫于当时的窘迫条件,迁往江汉中学。1949年,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发展了第一批中共党员,成立了党支部,进步理论占据压倒优势。7月,根据当时革命工作需要和国师无固定校舍的实际情况,决定暂时停办国师,进行整理。

学生乘船搬迁

国师位于汉口的校门

从1931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成立到1949年国立师范学院受接管,18年里,5年停办,几度搬迁,在风雨飘摇中,学院依然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484人。学院和祖国一样,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却不因时颓运蹇而丧志,不因人为摧残而败萎,反而愈挫愈勇,艰难向前。它以新的姿态辞别了旧岁月,迎着曙光迈开了新步伐。



奋进向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命途多舛的学校也迎来新生,在李先念、陶铸等人的支持下,省委研究决定在原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基础上,建立湖北省教育学院。校址设在武昌五龙桥,部分教员和全部图书、仪器设备,全部源自原国师。1949年10月15日,湖北省教育学院开学,并提出了“团结、进步、老实、朴素”的八字院训,学生总数370余人。
由于院舍太小,仅仅五个月后,学院就迁至武昌张之洞路,学校占地面积增加至80余亩,学生人数增加到800余人。

湖北省教育学院首届校庆纪念1952年,教育部进行了全国性院系调整,部分教职员工、学生和图书调整至其他院校,并以剩下的部分为基础,于当年10月建立了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全员教职工达到了216人,学生852人。

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教学楼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在此期间,教育部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高等师范教育。1954年,学院再次改制,并命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校址起初在张之洞路原址。后又迁到武昌马房山,新校址身处闹市,占地519亩。省政府投入300余万元,建成校舍25560平方米,图书达到10.7万册,历史文物千余件。条件大为改善,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各类学生总计超过2200人,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师资。

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照1956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到来,省教育厅决定从学院分出部分科类,重新组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当年9月1日即开学。学校隶属武汉市领导,设置了语文、历史、数学三科,教职员工330人,当年在校生1188人。1957年8月,省委再次调整,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成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隶属省人民政府管辖,校址定于武昌宝积庵。阔别已久,又回到了起初的地方,一直到今天。两校合并后,教职员工达到620人,在校生达到2138人,这一合并,为今后发展成为师范学院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学校同全国形势一样,师生员工怀着满腔政治热情和良好愿望,一方面参加政治运动,一方面努力建设学校。坎坷中,老一辈湖大人坚守初心,奋进不止。

1958年,湖北师专经合并后改名为武汉师范学院

1958年8月8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发文,批准将武汉师专改为武汉师范学院,并决定将学校交由武汉市人民委员会代管。建院之初,全院教职工543人,在校生1239人。此时的武汉师院,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成立,并有生物科、地理科、化学科,还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科、体育、外语教研室。学校也受到了工农业大跃进的影响,学校成立了多个函授点,招生人数陡增。1964年,学校开设留学生班,50名越南留学生开启了湖北大学招收留学生的先河。

校址稳定、生源增加、硬件改善……改制后的武汉师院各项事业都呈现出向好势头。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让学校举步维艰。1966年秋学院再次停止招生。此后的一段时间,学校经历了最艰难时期,在极左路线冲击下,许多师生身心受到摧残,直到1972年才开始恢复招生。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的拨乱反正工作有序开展,并在1978年开始了研究生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逐步把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并制定了8年规划,学科、师资、科研、人才培养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1980年,学校首次参加第一批录取本科新生,并在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崭新篇章

省政府关于组建湖北大学的通知

湖北大学校门(1984年)

1984年对于湖北大学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9月15日,省政府发出通知,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综合性的湖北大学,并将武汉师范学院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省直接领导和管理。9月26日,湖北大学成立大会隆重召开,标志着湖北大学进入了新的时期,掀开了湖北大学崭新一页。

湖北大学成立大会

此后的湖北大学,持续深化改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996年,学校实行学院制,改系建院。2003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9个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截止目前,学校有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1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5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35个领域)。

2012年开始,化学、材料两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跻身世界高水平行列。

省政府、教育部共建湖北大学文件

2013年7月,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湖北大学的文件正式颁布,湖北大学成为湖北地方首所省部共建高校。

2018年1月,湖北大学入选“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与哲学文化、生物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2018年11月,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湖大获得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前一年内,湖北大学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入选“111计划”,学校在国家级科研和人才平台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

时光还在前行

努力还在继续

走过88个年头的湖北大学

与70岁的新中国一起

虽历经坎坷,却越挫越勇

爬坡过坎,披荆斩棘

用智慧创造出了不平凡业绩


湖大人将秉承校训

与祖国风雨同舟

与时代同行共进

共筑新的辉煌


【热文推荐】

我与国旗合影,我为祖国点赞 | 全球湖大人同庆新中国70华诞

昨夜湖大燃情炫酷,今晚平江东路歌声嘹亮!

新生对比挑战丨穿上军装,遇见另一个自己!

权威发布 | 湖北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馋哭!湖大最新最全美食地图来了!

迎新大礼包,带你这样走进湖大!

湖北大学,我们来了!


文/档案馆  图/向正鹏

编辑/向正鹏 记者团 李炫儒 张凡

欢迎你为湖大点赞点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