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宝藏地,要火!
7月1日,学校迎来武汉理工附小的同学
他们此行是来参观学校的全省科普教育基地4月,湖北大学博物馆和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科普教育基地揭牌成立
成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那么,在湖大,都有哪些宝藏地?他们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一起去探访
普通人也能走进科学实验室
讲述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兆清
师生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8年10月,学校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现有固定人员137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0项、横向项目1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2亿余元,打造了冷冻电镜平台、蛋白质科学、生物影像、生物信息学平台,建成了华中地区领先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
2019年开始,实验室每年都会在湖北省科技活动周、实验室开放日等时段,设置科普展板和实物展览,向公众介绍实验室重点研究项目以及围绕乡村振兴、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合成生物学与绿色制造等方面展开的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情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普展览
同一件文物也能多层次科普
讲述人:校博物馆二级研究员蔡莹
湖大博物馆大门
1995年,博物馆的前身陈列馆建成。2007年5月18日湖北大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当时还只有书画、玉器、青铜器、古钱币、陶瓷、综合类6个展区,收藏了我国历代珍贵的历史文物万余件(枚)。
2017年,学校把原本独立的蝴蝶馆纳入了博物馆。建校80周年时,又开设了被子植物化石展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被子植物化石木群。建校90周年之际,博物馆特设“冯氏捐藏室”,收藏冯永轩、冯天瑜父子所捐赠的古钱币、名家书画、信札等藏品。
湖大博物馆馆藏
蜘蛛研究走进大众视野
讲述人: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士昶
蜘蛛标本存放处
收集保存蜘蛛标本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蜘蛛学者赵敬钊教授在武汉师范学院(湖大前身)开展农田生物防治过程中偶然发现蜘蛛是棉田害虫的重要天敌,拉开了学校蜘蛛研究的序幕。
历经第一代赵敬钊老师,第二代陈建、李代芹、彭宇老师,第三代刘杰、张士昶老师等蜘蛛学者们的努力,现在学校生物科学学院的蜘蛛标本含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中国科学研究院动物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蜘蛛研究者。张士昶受邀参加《科学动物园》节目录制
做孩子们生态科普路上的引路人
讲述人: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庞静
庞静带领小学生“玩土”、种菜
2018年,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共同探索了“公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自然教育模式,我受邀担任植物导师,开办土壤课和种地课,带着小学生“玩土”、种菜。我们通过“梦想农场”搭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第二年,我们借助线上平台,在武汉市公开招募了13所学校的老师,以沙湖的“梦想农场”作为基地开展了实操和理论的培训。一条腿示范一条腿培训,两条腿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庞静向小学生讲解种植知识
小贝一直在路上!
近期发布
RECENTLY RELEASED
作者/吴珊 记者团 娄新雅 张若扬
段圆圆 刘子琪 童星茹
编辑/记者团 黎兰琦
责任编辑/向正鹏 审核/刘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