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师揭秘松山湖近20年城市建设规划理念,深度好文!

2017-11-18 幸福松山湖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11月18日至20日在东莞举办。作为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影响力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参与性最强的年度学术峰会和行业盛会,被誉为“全国规划师的节日”,首次由地级市承办。此次年会有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东莞,论剑城市发展规划。


松山湖,一座历时十六载春秋几十位规划师和建筑师集众人智慧与心血打造而成的科技生态城,是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难得的实践机会。松山湖建设提出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等无边界合作的理念,新城的建设最终达成社会人群价值取向的和谐与平衡。


借此,"规划中国"整理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松山湖新城建设项目组负责人朱荣远的关于松山湖的城市规划理念的文章,现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松山湖新城建设项目组负责人


松山湖新城城市设计选择了开放的城市设计工作模式,创造了集多种专业服务智慧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城市设计还关注人文设计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生态观,设计新场所、新功能、构筑全新生活方式,以有效支持实现东莞新城市文化的社会发展目标。针对新城发展计划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松山湖城市设计建立了不能改变的城市基本的空间结构秩序。我们保持了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灵活性,也采取了公共性与非公共性空间场所的分区原则设计相关的场所特征,关注城市建设工程的经济性等等。


首先,城市设计明确了以生态安全网络为基础的静态山水景观为实现城市主题的核心空间,是城市最基本的景观和空间结构。松山湖新城现状的丘陵用地特征和宽阔的水面是非常宝贵的自然环境资源,因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性保护成为松山湖新城建设的标准。


其次,城市设计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的“尺度”和城市建设的文化“标准”


此外,城市设计还关注城市定位所影响的社会学层面的问题



“生态城市”是松山湖新城城市设计的大目标,是我们统一建筑或者场所设计的大原则,也是集群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松山湖新城的城市设计旨在建立控制和引导城市有效建设的空间秩序,最大程度地限制无序开发建设。为此,城市设计小组与松山湖管委会在技术上和管理的实施等方面达成了控制城市空间秩序的共识。松山湖新城的建筑集群设计就是希望能积聚建筑师的智慧,通过所形成的物质空间的精神来影响人们的视觉和心理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开展松山湖新城集群设计的原因和要求。


1

项目组•感悟篇


松山湖新城的出现,是启动一个生长过程,而不是完成一个运动。


能够作为规划师,伴随一个新城15年甚至更长的未来,是多么宝贵的经验。这种获得感,使我们体会到何以为城、何以为业;我们把这种渐进性,看作是中国本土城市设计的价值成长,给予它主动的反思(Q&A),将更具生命力的理念、技术、手段,赋予再实践的过程。


Q:一百多年前,霍华德曾说过:新城若能有美学的规划并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建设主流。2001年松山湖新城的出现,不仅提升了东莞的产业链层次,也带来了有影响力的美感和设计风格。新城若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与生命力,规划的关键点在哪里?


A:新城的美学,许多都来自于建构理想城市的信仰,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需求,就如宇航员在重力只有1/6的月球上需要特别的行走方式一样。那么除了外在功能的规划,满足内在心灵享受的部分,在新城的建设中便是透过空间体验而显现出来。



通常东莞给人的城市意象,就是巨大的、连绵不断的工厂以及工厂的配套区,但当车辆从石大路一转弯,风貌迥异的松山湖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其实很简单,人和自然的关系在那里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美学。山丘、水塘间确实是新增了道路、建筑等新城市设施,但表现得足够谦虚,造就了独有的公共生活空间,这就是我们当时的设想,以“生态城市形态”为主题,形成松山湖城市美学相对永恒的逻辑。

 


相比哈罗新城,以田园城市美学规划的letchworth和 welwyn garden city,仍然充满生命力,但霍华德的出发点,却是由城市、建筑、功能加上社会的综合设计,形成田园城市独特的文化辨识度。


 


在松山湖,生态城市的主要指向在于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在环境或特征上的相适应的关系,促成“科技共山水一色”的效果,也是从创想东莞未来的可能性角度去做的。无论是建筑师还是政府官员,在这方面和我们产生了共鸣,因为环境对东莞未来文明的贴切映射,我们形成了某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样才促成了在短期和快速的过程中,我们能做出一些个性的东西来,固定一种令人感动而有特色的风貌。用自然的人文观征服进入城市的人们,强烈地表现着政府和规划师所希望弘扬的城市文化色彩。


Q:新城是中国前30年城市化的重要着力点,初始繁荣期国外规划设计团队不断提出引领性的设计成果。松山湖新城规划设计能够产生相当的公共影响力,并在15年前率先尝试了伴随性城市设计的工作模式,成功的因素在哪里?


A: 以郑东新区、上海的一城九镇等为代表,当时是国外设计师密集占领新城设计领域的时期;而且以导则为平台,进行城市设计实施操作也已成为公认的固定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松山湖新城的规划设计确实包含挑战和质疑。但我们坚持认为,城市设计的意义,除了提供一个特色优美的空间意象之外,通过设计公共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城市伦理价值,更能保证新城的竞争力。从这一点出发,本土设计团队的思维格局,比国外设计团队更综合多维,也更有从这个国家人情、地情出发的社会责任。

 


在“三来一补”的东莞怎么能够产生一个升级版城市功能区?首先,松山湖新城城市设计,建立了一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理想仓库:


设计目标之一——全新的城市空间是一个组织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活动的平台。


设计目标之二——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新城更应该是表现尽可能先进的社会文明。


设计目标之三——城市是复杂的多功能构成体。


设计目标之四——物质和精神的内容是影响社会的两大要素。将精神需求化解到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之中,是城市设计的预期目标。


设计目标之五——推进东莞城市化行程的标准和核心动力。


这个目标仓库的直接对象是“人”,有共鸣、有愿望的人,既包括未来的居民,也包括参与设计和建设的政府、建筑师和各专业人士。建立在目标层面的沟通,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在营造一种城市文化的“宗教”氛围,将拥有影响和决定某种文明的人或人群吸引到松山湖来,我们称之为预设城市公共伦理,这是新城城市设计重要的社会目标。

 


然后,满足特定目标人群的需求,我们认为这个城市的特点应该寻找一些非常规和适于这个地区人出行和生活规律的东西。规划确立了一种松山湖新城规划和建设的行为标准与空间模式,以适应和促进新生活方式的诞生。比如自行车和机动车道分离设计、人行道设置在有场所连接需求的地段、环湖休闲道、雨水花园、公共建筑示范这些看得到的东西,都实现了。而城市密度和高度、公共中心和滨水绿地格局,自上而下造就了舒缓的生活节奏,使新城成为更大地区社会生活或者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也许没有一种“理论”或“主义”可以解释在松山湖新城正在出现的生活方式,因为它只是一种伴随东莞和珠江东岸区域社会发展脉络的最实用和最适合需要的选择。这也就是本土的价值,把新城获得独特品质的过程,自内而外地塑造为城市的集体记忆,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对社会产生相对其它新城更大的影响力。



2

项目组•总结篇

2000年前后位于东莞中部毗邻深圳宝安光明的松木山水库是东莞市的备用水源地之一,借助浅丘地形,形成了7平方公里狭长的水面和完全自然的驳岸湿地生态系统,土地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环境和资源特征并没有过人之处。与此同时珠三角在整个世界贸易生产网络中由于人力、环境、资源等综合成本的比较优势日益成为世界工厂。经过近20年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被动形成了这里的城镇面貌,提供着从业人群的基本生活场景。



而受这种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城镇化影响最深刻、最典型的正是东莞,2000年共有28个镇、和4个核心城区构成的东莞GDP为600亿上下,而其中生产制造业积聚的众多经济强镇不但个体领先(2001年虎门镇GDP东莞第一约32亿),镇的整体经济贡献也超过80%以上。东莞市政府迫切地希望能够为这种经济模式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未来,令众多活跃的民营经济体能够更有效地成为城市发展的推进力,同时政府希望能够参与产业转型和服务业的供给,并代言未来东莞城市的新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拥有50多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的松山湖新城应运而生,作为城市政府主动参与整合地区经济产业架构和提供更完善创业服务业的一种空间尝试。松山湖也实现了从最初的产业园区到新城的转变,先后以城市设计思维和工作方式完成了10余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设计、继而通过中心区、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计来进一步落实城市系统、功能和环境的整合,更为关键的是以城市设计搭建的建筑集群设计和伴随性城市设计工作模式保障了项目级别的具体功能空间和城市系统的落地对接和标准统一,这种以技术伴随服务和多专业渗透反馈的方式令城市设计的执行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城市设计团队最初构想的城市各项系统(环湖湿地生态系统、大公园系统、综合交通系统、游览路径系统)、整体风貌(科技共山水一色)、功能结构(多版块、多中心)、设施以及公共意向(公园中的城市)等纲领性的理想被一一实现,而在这个特征性的新城结构基础之上是不断生发出来的多元项目,中央商务区、东莞理工大学、中心公园、总部基地、北部工业区、滨湖研发区、居住板块等等成为松山湖完整城市职能的有机构成。松山湖也由此实至名归地成为东莞中心城区三位一体(莞城、同沙水库、松山湖新城)中对接和吸引深圳产业外溢转移的重要窗口。



今天看来,松山湖新城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落子是积极成功的,顺应了东岸产业发展的诉求和趋势,发挥了自身的特长也实现了区域目标。

 

从规划师的角度回顾松山湖新城接近20年的构思、设计、建造、运营历程,最为感慨的是意在笔先的决定性作用,这里不光是规划设计师,而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种城市资源、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的共识,构成了这个不断打磨和逐步鲜明的生态科技新城的意念,随后的所有行动都围绕这个意念展开。



在松山湖的现有基础上未来可以通过责任规划师、设计师的制度,在新城开始建设伊始就确立这种有可能长达十年以上的职业身份,更好的来确保城市设计对于各个要素环节的控制力和整体一致性。

 



来源:规划中国


【幸福松山湖热点索引】

智能电网巨头阿尔派切入充电桩市场,志在实现“倍增”!

注意!本周日莞马交通管制演练,松山湖这些路段千万别去…

扩散!市民中心能办理手机、宽带、智能应用等业务

不要窝在家了,松山湖这些活动让你玩转周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